只到9/30 只到9/30 遠見39週年慶:【訂2年送1年】一年一度最低優惠倒數中

核電或綠電?賴清德:能源議題應是複選題

林仕祥
user

林仕祥

2024-08-09

瀏覽數 7,850+

賴清德指出,能源是複雜的複選題,不是簡單的是非題;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取自總統府
賴清德指出,能源是複雜的複選題,不是簡單的是非題;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取自總統府
00:00
00:00

8月8號的爸爸節,也是賴政府首次「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開的日子,這場委員會可說是未演先轟動,因為委員會的3位副召集人,其中一位就是挺核立場鮮明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儘管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不乏反核立場,但仍讓外界嗅出賴政府可能在核能議題上「轉彎」的味道。在這場會議中,賴清德明確指出,能源是複雜的複選題,不是簡單的是非題;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

儘管賴清德在會中的發言,似乎對核能亮了「綠燈」,但與會的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會後轉述時強調,會中各種能源選項討論很多元,「但並未就核能存續議題進入實質討論」。

他說,此次委員會的討論,對於能源治理有兩項高度共識,一是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二是建立共同且真實的資訊平台,弭平資訊落差,避免社會分裂,促進對永續未來達成社會共識。

盤點「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成員,包括3位副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童子賢。兩位顧問: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並有8個部會首長投入,產業界、公民代表也分別有6位,以及納入人文、理工、衛環、醫衛4位專家學者,陣容可說相當浩大。

從名單來看,不乏有挺核立場鮮明者,如童子賢、李遠哲……等人,也有反核立場明確的人,如鄭麗君、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等等。挺核、反核兩造人馬均入會,使得這場委員會未開先轟動,更讓許多民進黨人,摸不清楚總統賴清德心裡的想法到底是什麼。

特別是隨著AI時代的到來,面對這些吃電怪獸,台灣未來供電能否穩定,不但是台灣社會關心的議題,更是國家供應鏈關切的焦點,連帶掀起各界對於核能的討論,賴清德可能「轉彎」的猜測,也跟著不脛而走。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成員陣容相當浩大。取自總統府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成員陣容相當浩大。取自總統府

用電成長率翻倍,穩定供電挑戰艱鉅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會中報告台灣電力供應情況時,強調電力備轉容量率低於6%(即供電警戒)的天數,近年來已顯著下降,例如2021年20天、2022年10天、2023年0天,相較疫情前的2016年(80天)、2017年(104天)、2018年(29天),顯示供電逐漸穩定。而這主要原因是,2016年至2023年間,台灣燃氣機組裝置容量累計新增成長205%的貢獻。

另外,從尖峰用電量來看,自2021年開始,台灣用電尖峰時段不再是白天,而是晚上。「因為現在有14GW(百萬瓩)的太陽光電,就算下雨也能提供一定供電能力,夜尖峰少了太陽光電,調度傳統機組的機會就比較大。」

他並強調,2016年至2023年,這8年來,台電空污減量達65%,年空污排放總量從最高峰的10.7萬噸減到3.7萬噸,「減量是全台灣固定污染源的第一名」;同時,發電量也不減反增,從1390億度提升到1538億度,約增加10%,顯示空污排放量與發電量成長脫鉤。

上述的成績雖然不錯,但未來的供電挑戰卻不容輕視。從台電提供的用電成長率來看,2008年至2023年,全國電力消費年均成長率約1.06%(約27億度電),推估2024年至2033年均成長率,將翻倍來到2.79%(約88億度電)。從夜尖峰負載來看挑戰更險峻,2008年至2023年均成長率為0.84%(約28萬瓩),2024年至2033年均成長率則超過3倍,達2.8%(約115萬瓩)。

台灣要拚AI+半導體,用電勢必增加

另外,推估未來幾年半導體+AI的用電年增量,2024年至2028年,分別為:77萬瓩、76萬瓩、71萬瓩、73萬瓩、110萬瓩,而這些新興科技用電並無明顯尖離峰差別,24小時都要吃電,對穩定的供電的要求更高。曾文生說,這些推估數字,AI(含IDC)部分是依據業者的用電計畫均化、AI伺服器內銷量推估;半導體部分是依據業者的用電計畫,參照其歷史實績推估(約占申請用量的86%),估算數字具合理性。

除了未來用電需求的增加外,展望未來,台電還須面對新舊機組銜接不易、燃氣設備已轉為賣方市場、減碳速度加快等挑戰。顯見台灣未來數年的能源挑戰,仍不容輕忽。

(只到9/30!)現在訂遠見最優惠,訂兩年雜誌再送你一年!

正因為來用電挑戰艱鉅,賴清德在這場會議一開始,就直接提及能源議題。他雖提到自己20餘年前擔任立委時,跟許多跨黨派立委提案制訂《環境基本法》,首次將「非核家園」4字入法,強調「永續發展」是不分政黨的共同目標。

台電未來須面對新舊機組銜接不易、燃氣設備已轉為賣方市場、減碳速度加快等挑戰。遠見資料照,張智傑攝

台電未來須面對新舊機組銜接不易、燃氣設備已轉為賣方市場、減碳速度加快等挑戰。遠見資料照,張智傑攝

賴清德對核能,有暗示還不到明示

但隨後話鋒一轉又說,能源議題絕對不是簡單的「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氣候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如此才能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暗示不排除將核能納入氣候治理的選項之一。

他還指出,雖然應珍惜過去的「能源轉型」階段性成果,但也不必否認未來的挑戰,須共同務實面對三大課題:電力要充足、系統要安全、減碳要加速。如果對任何的電力開發都是用「刪去法」,那選擇勢必變少,造成的社會衝突只會變多,無法創造多贏,也難以共創永續。

賴清德說,當前政府的重要工作,除確保穩定供電、優先努力開發多元綠能之外,「我們也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無論是面對新的核能技術,或者現有核電廠存廢的問題,都必須先經過社會對話、取得社會共識,來妥善解決核安、核廢,以及法制面等諸多問題。

由於首次氣候變遷委員會開了4小時,府方原訂晚間7點30分召開會後記者會,但由於「委員會討論熱烈」,會後記者會延至8點15分召開。賴清德還在結論時打趣說道,今天會議具有「非常建設性的方向和成果」,討論多元且深入,或許外界會猜測「我們是不是在裡面吵起來」,但在他看來,氣氛不激烈也不激動,反而很積極。未來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每季召開一次,並與行政院永續會對接。

至於與會者在閉門會議討論了什麼?特別是針對核能部分,張惇涵說,會中每位委員都很踴躍發言,每個人都發言至少一次,「但確實對核能議題沒有實質討論。」

非反對綠電,童子賢:理想跟現實間存在差距

外界比較關注的挺核方童子賢的發言,據悉,童子賢在會中表示,自己雖主張呼籲大家審慎思考核能對全球氣候變遷減緩的貢獻,但不應該被誤解為「反對綠電」,自己會這樣主張,是因為企業在購買綠電時「確實面對很多辛苦的挑戰」。

童子賢並稱理想跟現實之間存在差距,任何不排碳的能源,每一度他都很珍貴,為了2050年達到脫碳標準,才呼籲讓核二、核三持續發電,強調「台灣就這麼小,我們不需要原地打轉。」

另外,反核方的代表人物施信民在會中則指出,在新增電力需求時,應考慮台灣國土的承受力,且產業界應多負擔一些綠能責任。包括施信民在內的數位與會者並認為,應對用電需求做一定程度的抑制,但這個抑制須從節能、新科技來進行,自己的態度並非「反經濟發展」,而是希望讓國土永續發展。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也在會中提出產業界的觀點,稱採用綠色能源達到永續目標,是台灣產業穩定發展跟競爭力的關鍵,希望政府持續綠能建設,「持續綠能建設,絕對是半導體留在台灣最重要的因素」。

曹世綸並提及,綠能發展必須支持產業需求,在過去風力跟太陽光電的雙主軸上「確實面對一些困難跟挑戰」,建議應建構一個共同且真實的資訊平台,進行社會之間理性的對話跟討論。這項建議獲得會場所有人的支持。

張惇涵指出,首次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並未對核能議題做出實質討論,無論是新核能技術,或現有核電廠的延役與存廢,賴清德跟行政院長卓榮泰的態度,「一向都是要在滿足核安、核廢及社會共識這三個前提,」才能再做接下來的討論。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