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股市今年以來不斷創新高,印度SENSEX指數日前漲至81900點,五年來漲幅高達68.61%。另一方面,眾多外資法人卻在5月時大量撤出資金,期貨市場淨空頭部位達213224口,寫下2012年以來最高紀錄,眾投資機構這樣一時做空的情形,也讓投資者們開始思考,印度的未來前景將會是一帆風順,還是前途堪憂?
根據將來銀行觀察,自3月財管業務開業以來,印度基金的申購金額及人數,佔居所有上架基金之冠,申購金額為日本3倍、越南5倍,印度身為新興市場潛力備受矚目。
但各界對於印度真正的經濟實力卻時有爭議,早在20年前,就有不少專家表示印度將會崛起,但20年後,印度真的崛起了嗎?這波印度股市衝上高峰的主因是什麼?我們還能進場投資嗎?
印度強在哪?人口紅利與莫迪改革!
身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印度,其經濟影響力不容小覷,2022年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的GDP成長主要分佈在2~3%左右,然而印度在當年則有高達7%的成長率。
摩根史丹利更預測,印度可能在2030年超越德國與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根基之一,便是擁有14億人口,是全球最大人口規模,且年齡結構集中在青壯年,有別於排名前列的各經濟大國,以此推估,消費與就業市場極具成長潛力,可說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新興市場。
人口規模龐大除了內需消費力,更直接壓低整體人力成本,根據調查公司的分析數據,中國製造業人工成本已經超過每小時8美元,而印度還在2-3美元左右。換句話說,人力成本僅需中國的二到三分之一。
印度除了擁有製造業低人力成本優勢,也不乏高技術人才。由於殖民歷史造就人民普遍英語能力佳,全國上下對於理工專業的重視,使印度擁有大量高素質理科人才,許多科技巨頭都表示會增加在印度的建廠與投資,甚至現今許多頂尖跨國科技企業的執行長都為印度裔(如:Google、Microsoft),種種優勢也使印度囊括全球半數以上的外包事業,幾乎美國所有大型企業都需要印度的技術支援,每年都可以帶給印度高達470億美元的產值。
而近期確定連任第三個任期的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大選前即有高達八成的支持率,備受人民認同程度可見一斑,近10年來,莫迪對於印度經濟的改革,也常被認爲是印度股市行情暴漲的理由,更被看好未來持續向前的原因之一。
仔細分析莫迪過去施行的一系列「鐵腕」改革,包括換鈔與稅改,雖一度造成不小社會動盪,但也一定程度改善印度貪污、黑金與逃稅的問題。最為著名的三把大旗「印度製造」、「技能印度」與「新創印度」等政策,重點扶持印度包括汽車、航空、電機、電子等工業發展,此外,也計畫2022年之前打造100座智慧城市,並開發多條工業長廊。
印度社會系統下的產業經濟發展隱憂
不過,在其他國家未所能及的經濟成長優勢下,為何仍時常有對其質疑的聲音?又為何經過20年之久,印度才有剛起飛的跡象呢?
綜觀其經濟體,有三大主因造成印度20年來,常被認為在「剛起飛」的階段:「社會系統」、「產業結構」與「文化觀念」。
社會系統上,印度曾有「許可證」制度,使其經濟活動在行政層面的管制色彩濃厚,再加上收賄腐敗問題嚴重,哪怕經過鐵腕改革,也時常需要「打點」各政府官員,才能獲得商業活動的資格,中小企業在印度發展困難,或是許多未註冊公司龍蛇混雜。
產業經濟結構方面,印度整體工業的基礎仍相當不足。
2022年,印度農業、工業及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分別為15.10%、30.80%、54.20%。雖從結構來看有如已開發國家,但服務業中許多為人工洗衣、清理糞便等低薪工作,且最低產值的農業人口高達42%,缺少穩定高薪的工業職缺給龐大的人口。
這樣跳過工業化的產業結構,使印度並沒有大量高品質的就業崗位,甚至出現教育程度越高失業率也越高的弔詭情形,導致出口產業無力,僅在全球排名位居第18名,因此,常被認為難以複製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出口經濟奇蹟。
最後在文化觀念上,「種姓制度」與「性別不平等」的根深蒂固,也讓人難以將印度與先進的經濟大國做連結。印度雖已在法律上禁止種姓制度,也有許多保障低種姓的法案條款,然而種姓歧視、暴力事件仍層出不窮,種姓間的通婚率甚至只有5%,民間的種姓觀念仍十分嚴重。
此外,男女就業比例差距高達50%,大量女性勞動力,礙於社會觀念沒有投入就業市場,大幅削減人口紅利的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合理的歧視觀念,不只有違人權、製造社會動盪、使犯罪頻傳,更在經濟上不合效率,難以達到適才適所,也是國際間一般民眾對於印度持有負面印象的最大原因之一,若印度真想成為領導國際的先進角色,文化上的阻礙可能比經濟上的不足更加危險。
機會與風險並存!專家怎麼看?
至於印度是否仍值得投資,各家投資機構與專家學者也給出不同的看法。
摩根大通對於印度的未來展望指出,印度公司可望在未來幾年保持10%左右的年增長率。因此,長期投資者至少可以對印度市場基準指數持「中性」立場,我們持戰略性「增持」的觀點。
高盛集團則認為,歸功印度充滿活力的經濟和免受全球市場影響的政策,印度的股票、債券和貨幣是新興市場最具吸引力的投資之一。
渣打銀行表示,在亞洲,印度股市可能會領先該區域,因此仍看多印度股票。經濟和盈餘成長前景保持樂觀,而大選的結束也將一個重要的事件風險排除在外。雖然評價面具有挑戰性,但仍看好大型股,這將有助減輕這種風險。
不過,多家投資機構持正面態度看待印度市場,但也並非毫無挑戰。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阿紹卡.莫迪提到,印度城市污染程度在全球排名中名列前茅,卻沒有任何人關注,整體而言前景可能是稍嫌黯淡,因為印度肯定會面臨嚴重環境危機,甚至衍生社會暴力問題。
雖然印度已成為世界IT重鎮國家,但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蘇薩・辛格認為,印度仍是非常貧窮的國家,也尚未真正達到許多西方評論者認為的已經達到或突破的水準。
不少專家學者點出未來挑戰,這也代表印度經濟規模與成長速度雖不容小覷,但也不能忘記印度仍有約2.29億人口,生活在每日2.15美元的貧困線以下。印度身為機會與風險並存的新興市場,仍有許多問題必須解決,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標的時,仍需考量自身風險承擔能力,以分散風險的角度進場投資,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