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38週年慶的《遠見》,特別以本期封面故事〈10%綠電撐得起台灣矽谷?〉,探討「核綠共存」的政策爭論,並勾勒更健全的綠電生態圈2.0樣貌。
乘著AI浪潮,台灣正再次躍起於世界舞台,然而風光背後卻藏著隱憂。
6月吹起COMPUTEX旋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超微董事長蘇姿丰、美超微創辦人梁見後等台裔AI大咖齊聚台灣。隨後傳出輝達攜手鴻海、超微、緯創等大廠,將在台灣新設AI研發與算力中心;亞馬遜AWS也宣布來台設置資料中心,這表示亞馬遜、微軟、Google三大公有雲全在台集結。
但問題來了!「AI超級電腦必須設置在電力充沛的地方,但台灣的電力限制會是挑戰!」在台灣浩浩蕩蕩展開布局的同時,黃仁勳的憂心反映出「沒電力就沒算力也就沒國力」的國際競爭現實,而這也正是台灣想躍身AI國際中樞、甚至亞洲矽谷的一大絆腳石。
事實上,黃仁勳前腳剛離開台灣,後腳就已敲定三大綠電供應商的大單,將採購上百億度綠電,「這表示台灣全數綠電廠賣給輝達一家都不夠!」一位綠電業者坦言。
事實上,80座國際資料中心進駐的愛爾蘭,已大喊吃不消。隨著AI發威,去年愛爾蘭的資料中心用電攀漲兩成,已占全國用電的21%,首度超過城市與家庭用電的18%,也大幅增加碳排放。這逼得以風力發電著稱的愛爾蘭,乾脆宣布到2028年之前都不再批准新設資料中心。
AI成為吃電怪獸
國際能源總署(IEA)也示警,2026年資料中心的用電將倍增,總耗電等於一個日本的用電量。經濟部曾估算AI將致使用電量年成長3%,被認為「遠遠低估」。也難怪,根據《遠見》最新調查,行政院長卓榮泰保證2030年前台灣不缺電,超過八成民眾不相信。
看來,AI將是吃電怪獸,而它的攻勢才剛開始,這使得各國政府嚴正以待,能源政策紛紛轉向。
儘管綠電仍是潔淨能源主流,但廢核35年的義大利在7月宣布重啟核能,法國也取消遞減核能比例的限制,並興建新型核能反應爐。而美國近期則通過核能法案ADVANCE,開發新型核能,也延役既有核電廠。
轉回國內,7月底核三廠一號機除役,明年5月二號機也除役之後,台灣走向非核,將以占比已逾八成、碳排高的火力發電來填補供電缺口,似與國際潮流相悖。此際,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紛紛提出「綠電沒想像中綠」「核能是選項」的想法,而這兩人也被列入總統賴清德直轄的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難道,民進黨政府一向主張的非核家園、重押綠電的能源政策正在轉向中?
因此,正逢38週年慶的《遠見》,特別以本期封面故事〈10%綠電撐得起台灣矽谷?〉,探討「核綠共存」的政策爭論,並勾勒更健全的綠電生態圈2.0樣貌。
期待在算力等同國力的AI時代,台灣能以更多元的能源格局,準備好「乾淨電力」這個全球爭搶的戰略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