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團隊OpenAI又出招!台灣時間週五凌晨(07/26),正式推出專為搜尋而生的SearchGPT。OpenAI這步棋,想正面挑戰Google的搜尋霸業,還是背後另有深意?原來,奧特曼推這個新應用,也瞄準正因Google近期推AI預覽,擔心網路曝光就此「被消失」的企業與自媒體。到底厲害在哪?如何使用?《遠見》一文全解析。
Google已經獨霸搜尋很久了。即便有強調隱私的DuckDuckGo,Bing積極納入Copilot加持,Yahoo用戶也還活蹦亂跳,黃仁勳更說自己每天都在用Perplexity,但成為搜尋代名詞的Google,保守估計仍占有超過八成,甚至是九成市場。
因此,在GPT-5尚未問世之際,OpenAI搶先推出SearchGPT,此舉更加令人關注。
與Google AI概覽類似,但是頁面更乾淨
在其介紹SearchGPT的官方部落格文章中,OpenAI表示,SearchGPT是一個暫時的人工智慧搜尋功能原型,使用者能夠藉著這項工具,得到快速且即時,同時又清楚、具備關聯性(relevance)的答案。
和Google搜尋相比,SearchGPT的差異在於直接提出回答,而非讓使用者自行遍歷搜尋引擎給出的結果清單,這點和Google推出的「AI概覽」(AI Overview,舊名「搜尋生成式體驗」,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概念上完全相同。
從OpenAI釋出的介紹短片來看,SearchGPT會先撰寫一小段短文,接著列出解答,並附上資料來源,最後還會提供延伸閱讀。
使用者可以在閱讀SearchGPT的回覆和資料來源後,再接續提問。值得注意的是,SearchGPT的解答頁面非常純淨,不像數位廣告霸主Google那樣,想方設法利用搜尋結果賺錢。OpenAI的展示影片裡,暫時還沒看到標記為廣告的搜尋結果,也沒有引導購買或者訂票的按鈕。
目前SearchGPT預計會是單獨的頁面,但奧特曼和OpenAI技術長穆拉提(Mira Murati)都在其X平台(前推特)表示,接下來會把AI驅動的搜尋功能,整合進ChatGPT之中。
另外,或許是已從和《紐約時報》及其他媒體的紛爭學到教訓,OpenAI開放讓出版商、媒體等資訊來源客製化其顯示在SearchGPT中的形式,因此包含《大西洋月刊》執行長、旗下擁有《華爾街日報》、《巴倫周刊》的新聞集團執行長都在這篇介紹SearchGPT的文章中替OpenAI背書,表示OpenAI要和出版商在AI搜尋的時代共同探索未來。
OpenAI另外補充,即便有些網站不願被用來訓練生成式AI,但仍舊可以出現在搜尋結果中,希望讓出版商擁有自主權。
增黏著、定義標準,OpenAI比Google還有自由度
觀察OpenAI出新招之前,有幾個重點值得放在心中。
首先,OpenAI正在賠錢,根據《The Information》估計,其年度虧損可能達到40億至50億美元。第二,即便OpenAI虧錢甚鉅,但它並沒有放緩腳步,現在持續招募新員工,並以高薪和Google、Meta等大廠爭搶頂級人才。第三,先前OpenAI的路線之爭已經落幕,重視人工智慧安全性的高階主管陸續離開,或者轉調其他職位。
因為支出過高、收入無法補上,就算微軟豪砸100億美元、提供算力的收費還打折扣,OpenAI仍必須持續尋找資金。不過,OpenAI將會持續加注,而且隨著公司方向定調,以奧特曼為主幹,公司更能萬眾一心地前進。
從商業上來看,OpenAI無法損益兩平的原因之一在於,免費版用戶持續消耗算力,但公司又強調AI普惠願景,就算不用付錢,也能使用最新版的GPT-4o。
現在切入搜尋市場,儘管只是試水溫,但若搜尋結果表現優異,可以進一步增加使用者黏著度,付費比率有可能提升。跟出版商深度合作、訂定方便被搜尋到的標準,則顯露出OpenAI意圖定義搜尋市場的野心。
平常企業裡的行銷人、部落格寫手和中小電商賣家經營網站時,都會針對搜尋引擎最佳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下苦功。當業界討論SEO時,普遍都是針對Google的諸多準則,例如涉及「要錢還是要命」(Your Money or Your Life,YMYL)內容時,就會格外看重內容是否符合「經驗、專業、權威和可信度」(Experieince-Expertise-Authoritativeness-Trustworthiness,E-E-A-T)準則。
在內容面遵循Google提出的準則,技術面則會在前端程式碼上調整,加上結構化資料標記(Schema),例如常見的meta、og,還有JSON-LD,或者是特別撰寫問答,以便對應使用者的搜尋意圖。
接下來,倘若內容創作者和出版商可以調整在AI搜尋中的結果呈現方式,藉此增加使用者點擊誘因,下一步,就像為了排上Google第一頁、前三名一樣,很有可能也會針對SearchGPT做AI-SEO。
還有一個重點在於,正如同微軟的Bing市占遠遠小於Google,因此能夠在Bing中加入AI,逼得Google大船轉身,OpenAI在搜尋領域,同樣有著龐大探索空間。要放進多少廣告?還是乾脆都不要放廣告?要給出版商多少客製化空間?要讓內容創作者的網站連結多顯眼?
這些想法,Google都可以做,但廣告事業已是金雞母,AI概覽又傳出大量災情,Google已然左支右絀,不受限制的OpenAI則可以自在發揮。看來似乎更吸引長期仰賴搜尋頁面曝光的企業與自媒體。推測若未來SearchGPT給予出版商和創作者更多彈性,則AI搜尋內容資訊品質也更有望提升,若成功,最終將增加ChatGPT的使用人數。可說是搖撼目前搜尋霸主地位的聰明策略。
OpenAI不夠賺,Google因AI持續受惠
若要說挑戰,問題還是出在成本。雖然訓練模型、調用API的成本都在下降,但大語言模型時代與網路時代的創業有一個差異在於,每次使用ChatGPT、SearchGPT都有推論成本,這是規模經濟無法消除。
在《The Information》的估算中,今年OpenAI預計砸40億美元租用微軟伺服器,滿足ChatGPT和相關服務的推論需求;至於新模型例如GPT-5的訓練成本,也有望達到30億美元。
不只有OpenAI砸錢買算力,Google執行長皮蔡(Sundar Pichai)和Meta舵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最近都提到,公司花費鉅資在GPU上,皮蔡也解釋,投資不足的風險遠大於過度投資的風險,因此還是要咬牙買進。
把視角拉回OpenAI,就員工來說,去年的人事成本達到5億美元,今年又會持續增聘,可能支出衝破15億美元,加總訓練成本和推論成本,年度支出可能達到85億美元。
以收入而言,ChatGPT貢獻的年度營收為20億美元,調用API則有0.8億美元。再根據《The Information》取得的其他數字,OpenAI全年營收約為35億至45億美元,因此年度虧損將為40億到50億美元之間。
若OpenAI為了衝市占率,免費提供高品質搜尋給使用者,恐怕會湧入更多人,可能重演先前ChatGPT Plus一度停止供應的景象。
那麼,SearchGPT的對手Google表現如何呢?Google本週才剛公開第二季財務數字,其搜尋業務表現優異,營收從前一季的426.3億美元攀升至485.1億美元,皮蔡(Sundar Pichai)表示,推出AI概覽後,不管是用戶使用搜尋的次數,還是對結果滿意度,同樣在提升。
雖然Google和OpenAI的規模和產業位置有很大差異,但兩者的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