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所鄉下高中,沒校訓、沒髮禁、沒有校歌,也沒有圍牆,學生每天都穿五顏六色便服上學去。
2002年起,一群台灣文化界大老級人物,共同催生了嘉義縣新港藝中。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陳錦煌、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台北藝術大學校長邱坤良、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美學大師蔣勳,都是設校委員,他們共同籌設了一所與眾不同的高中。
37歲的新港藝術高中校長王延煌,在省政府教育廳、文建會、921重建委員會等公務單位轉了一圈後,從十多位資歷比他都要深的名單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台最年輕的高中校長。
娃娃臉加上輕鬆穿著,王延煌甚至常跟人開玩笑說:我看起來不太像校長,所以這裡也沒校長了。
取名藝術高中,不考術科也無藝能班
2006年9月才招進第一屆205名學生,在豔陽灑落的嘉南平原上,新港藝術高中的每一步,都是台灣中學教育的創舉。
新港高中是全國第一所藝術高中,入學卻不考術科,也不設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能班,八成以上基礎學分都與一般高中相同,也不強調與藝術大學銜接,設校精神聽起來更玄,是「革新的情操」。
走進校園裡,耳朵聽到悠揚樂聲,眼前看到校園各角落、正在素描寫生的學生,不免令人好奇,這裡真的是一所普通高中嗎?
才剛入學三、四個月、這群14、15歲的八年級生也常開自己玩笑說:我們都是白老鼠。
教務主任曾靜雯說,新港藝中打破了藝能班天天苦畫、苦做的迷思,而強調厚實藝術的人文基礎養成,利用20%學分,規劃藝術核心課程,包括基礎課程、進階課程、充實課程和實作展演四大類。
基礎課程方面,規劃了音樂賞析與實作、視覺藝術基礎、文學與藝術,這聽起來像是大學的通識課程,不像高一學生的課程表。
充實課程方面,則舉辦各類專題講座、與國內外教育旅行。最近,新港老師要帶著學生,上山探訪鄒族的祭典,從學術觀點了解原住民的文化資產,這樣的機會,一般高中生幾乎無緣。
談到實作展演,曾靜雯最近才跟20多個學生搞了一個「fun肆樂團」,利用水桶、掃把、拖把、瓶罐等生活工具,製造出聲響來奏樂。這個另類樂團練習不到一個月,在地方上演出就大受好評。
地方兩極看待,考驗開明素養父母
2006年底,新港高中校舍悉數落成後,將會設有「駐校藝術家」,不定期邀請藝術家長期「住」在學校裡,一邊創作自己的作品,一邊與學生交流。這種工作坊的形式,等於是把藝術村搬進學校。
比起地方上主要「競爭對手」,80年歷史的嘉義高中、60年歷史的嘉義女中,新港藝中是在地方上一邊熱烈支持、一邊冷眼質疑的兩極聲浪中誕生。
家長主要質疑的是,新港的創意課程規劃,對於學生考大學有幫助嗎?課外活動那麼多,會不會耽誤念書時間?學創意,將來能夠當飯吃嗎?
第一屆的學生中,不少人在國三時都經過家庭革命,說服爸媽要開通一點,讓他們自主選擇學校。曾靜雯比喻,就像森林小學招生,錄取的不是小朋友,而是少數有開明素養的爸媽,這是她巡迴嘉義縣市各國中、不斷舉辦招生說明會的最大感想。
這裡用氣質當校服,用笑聲當校歌
新港自古人文薈萃,林懷民與陳錦煌都是同鄉,全心支持這所另類高中的地方仕紳也不少。「我們希望突破傳統高中的教育模式,不是要當一間單純的技藝養成學校,」陳錦煌回憶起初衷。
同是設校委員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吳靜吉則說,台灣的高中教育在升學主義下,一再被扭曲,「人」味都被犧牲了,新港藝中的開創性作法,希望能喚醒青少年的創意熱力。
在地方首長把藝中當政見、教育部一票官員都支持的情形下,藝中成立過程算是順利。一所普通高中設校經費多在4億元上下,但新港藝中就超過8億。一般高中規定一班配置兩名教師,新港藝中平均卻達2.7位。教育界更首開先例,在一所學校尚未設校前,就已通過辦理資優教育的核定。
「我們用氣質當校服,用笑聲當校歌!」每次談到自己正在執行的一場大實驗,王延煌嘴角微笑中,總帶著一絲堅毅,「因為我們不許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