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 黃至剛 讓香港馬會由神祕變神氣

宋秉忠
user

宋秉忠

2007-01-11

瀏覽數 33,400+

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 黃至剛 讓香港馬會由神祕變神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7 / 1月號雜誌 創意是教出來的

近十年來,非營利組織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有愈來愈多企業與個人相繼投入這個領域。

行政院青輔會就統計,台灣學生投入常態性志工人數已經突破2萬7000人,台灣參與全球青年服務活動的總人數也居世界第四高。

正當台灣社會努力往非營利組織發展時,香港馬會近十年來的轉型故事,正成為台灣非營利組織關注與學習的焦點。

走進香港馬會博物館,百年前斑黃的老照片訴說著,馬會會員與一般香港民眾「一國兩制」的情景。1884年成立的香港馬會,長達100多年的時間,在香港人心中是「高高在上」的組織。

最早的騎師清一色是英國軍官。比賽開始,港英權貴高坐觀禮台上,一般的中國居民只能蹲在土丘上觀看。

香港有近700萬人口,但馬會會員始終維持在1.3萬到1.4萬人之間。

要成為會員必須先由一位遴選委員推薦,遴選委員約有200人,每人每年只能推薦一人。至於馬會的決策機構董事局成員12人,也是由遴選委員推選,任期三年。香港許多重要企業家、法官、高官都曾經擔任過馬會董事,馬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直到1996年,一切才有了轉機。馬會邀請當時擔任台灣福特六和總經理已13年的黃至剛,回香港接下馬會,成為馬會首位華人行政總裁。

馬會百年障礙賽》

最大慈善機構,香港幾人知?

然而,黃至剛上任後即發現,儘管馬會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機構,一般人民卻不太瞭解它。 

過去十幾年來,馬會是香港前三大繳稅大戶,一年平均繳納給政府100億港幣稅金(約新台幣420億元),「馬會光是十年繳的稅金就可以蓋一座台灣高鐵,」黃至剛估算。

除此之外,馬會還每年捐款10億港幣給慈善機構,長期資助415間社團、984個慈善計畫。

不只慈善,馬會與香港民眾的日常生活更是息息相關。近700萬香港人中,就有200萬人次會到馬場看賽馬。所有香港人從小到大的生活,也都和馬會脫不了關係:香港最大的維多利亞公園、香港所有中小學的冷氣機,都是馬會捐的;2005年被《泰晤士報》評為兩岸三地第一研究型大學的香港科大,建校資金20億港幣,也是馬會捐的。

許多香港人及訪港旅客必遊的海洋公園,也是由馬會興建,經營成功後交給政府。即使有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競爭,但海洋公園2006年的入場人數及獲利仍創下歷史新高。

障礙第1跳》

扭轉員工「髒髒的」自我認知

黃至剛改革馬會的作法,一方面講究營利部分的經營績效,另一方面讓慈善業務更專業化。

過去,馬會獨家經營香港賽馬、足球、六合彩的博彩事業,雖然盈餘都用做社會公益,但「賭」的形象讓馬會職員「為善不敢為人所知」。

甚至,搭計程車到跑馬地上班的馬會職員,還會騙司機說,「我是去領六合彩獎金。」彷彿連職員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有點髒」。

因此,黃至剛想到的是,要改變馬會,得先改變馬會職工的自我認知。

首先,黃至剛調查民眾對馬會的觀感。發現許多受訪者認為:「馬會有實力,有力量,有權力。但很神祕,不知道它在幹什麼。」還有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馬會是營利組織,「盈餘一小部分捐出,大部分放在馬會自己的口袋裡。」

這份民調結果送到高階主管手上,個個都大表震憾。

對此,黃至剛總以一則故事,說明「換個角度,苦工也能變樂活」:

一個十歲的小孩(搞不好,就是黃至剛自己)某年暑假在圖書館打工,工作是把別人亂丟的書,一一歸位。

館長告訴這個孩子:「你就像一個偵探,在館內四處偵查,把亂堆放的書,放回原來位置。」

一段話把沉悶的工作變得有趣,第二年暑假,這個孩子又來找館長,希望再做那件「有趣的工作」。

故事是真?是假?總之,黃至剛上電台講,在內部也講,就是要大家轉個角度看馬會。

障礙第2跳》

餛飩麵老饕為顧客揭竿革命

過去,擁有2萬4000名專兼職員工的馬會,是香港唯一的博彩公司,加上從來不裁員,職員難免都有老大心態;對待賭客,往往是以不太客氣的PUNT(馬迷)、 BETTER(賭客)來稱呼他們。

因此,上任第二週,黃至剛就召集300多位經理,開頭第一句就是:「我無法保證你的工作,政府無法保證你的工作,只有顧客能保證你的工作。」

改革馬場餐飲服務,就是黃至剛落實「以客為尊」的第一擊。

喜歡吃各地小吃、速食的黃至剛,特別偏愛餛飩麵,自然地,他也經常以餛飩麵來評價當地的飲食水準。試吃過馬場附設餐廳的麵後,他發現那簡直是香港最難吃的餛飩麵。

黃至剛找飲食部經理詢問,沒想到經理的心態是:「別擔心,一天賽事長達四、五個小時,馬迷不吃馬場的菜,要到哪裡找吃的?」

黃至剛不動聲色找來顧問公司,請他們拍攝訪談馬迷的情形。受訪的馬迷普遍反應,馬場的速食難吃,連汽水也沒有味道。當顧問公司追問,「馬場東西不好吃,你們會吃嗎?」馬迷笑說,「我們那有那麼笨,不會吃飽,再到馬場?」

黃至剛把這段錄影直接放給飲食部經理看。

當黃至剛決定找麥當勞到馬場設點時,接到電話的麥當勞主管還以為黃至剛在開玩笑,因為當時全球馬場都是自設餐飲部,以免肥水外流。

馬會內部也傳出反彈聲浪,但最終,麥當勞還是進駐。

障礙第3跳》

寺裡當神像,不如出巡濟民

除了經營事業績效,黃至剛也改革馬會的慈善事業,更講究專業與效益。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最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ed Yunus)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貸款對象超過650萬人,每筆貸款只有50~100美元,但是還款率卻高達98.85%,徵信能力勝過世界所有銀行。

美國人德雷頓(Bill Dravton)所創辦的非營利組織——阿育王(Ashoka),則是在64國扮演「義工的義工」,有效支助1400多名志工企業家。

鄉村銀行和阿育王的經驗顯示,行善也應該像做生意,講求「投資報酬率」。

黃至剛於1999年聘請美國銀行亞太區財務長饒恩培,擔任馬會慈善事業執行總監,就是希望以銀行家要求「投資報酬率」的態度,讓馬會每一分捐款都花在刀口上。

現在馬會推動社會公益活動,已不再只是坐在家裡,等別人上門。而會主動去尋找需要協助的案子。

像當年SARS疫情緩和後,各級學校等不到學生來上課,馬會主動調查後發現,家長擔心孩子回學校後會染煞,因此主動出資派人到各校進行環境消毒工作,並派專人到各校,監督學生在進入校門前先洗手。很快地,各級學校就恢復正常上課。

這件事,馬會走在政府前面。

改變後的馬會在執行社會公益計畫時,顯得比政府更有效率。曾有兩位關心「新移民」問題的政府官員打電話邀請黃至剛吃飯,請他協助興建五間新移民的輔導中心。從黃至剛赴宴那天算起,12週內,五間輔導中心就蓋好開始運作。

兩位政府官員驚訝馬會的行政效率,其中一位行政會議成員(特首的決策諮詢顧問)事後還經常拿馬會的例子,要政府官員「好好學習」。

馬場之外的影響力》

夢想成箏,從資金到人力培育

馬會在1998年捐款1.2億港幣,給香港八到九所大學獎學金,每校一年三個名額,為期十年。

這項捐款最初的用意只是資助家境清寒、成績優秀、有社會服務經驗的大一新生。

計畫執行一段時間後,馬會建議得獎學生組成同學會,方便聯誼。但學生們覺得只是聯誼不夠,希望藉同學會的組織從事社會服務。

馬會經過討論,同意另外再撥一筆經費,支助同學會進行的社會服務。

2002年,馬會獎學金同學會與香港收容中輟生的「荷蘭宿舍」接觸,發現裡面的孩子最普遍的問題就是缺乏自信。

同學會成員問孩子:「最想做什麼?」就有個孩子回答:「最想上電視。」接著,同學會成員就與孩子們一起動腦想,要怎樣才能上電視。期間,有孩子想到,要做一件讓記者不能不來採訪的事:大家一起做一個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風箏,一個100米長的風箏。

消息傳出後的兩、三個月裡,幾乎香港所有媒體都報導了這件事。

獎學金首屆得獎人陳啟泰參與策劃「夢想成箏」的活動。他表示,在這次活動中,不是他教育了荷蘭宿舍的孩子,而是孩子教育了他們。

最讓陳啟泰感動的是,13歲的威仔,是這次活動中年紀最小的一個,雖然被父親趕出家門,但威仔在電視上仍然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回家。現在他已訂下目標,希望在新學期能考到15名內,好讓爸爸滿意,讓他回家。

馬會獎學金同學會,已在2004年登記為非營利的公益社團。

難度更高的新障礙》

馬照跑之後,賺錢花錢臨兩難

其實九七之後,馬會不管在賺錢、在花錢上,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賺錢方面,賽馬出現地下簽注,和馬會搶生意;澳門賭彩開放外資經營之後,吸引大批香港賭客。

在過去十年內,馬會的賭馬收益遽減三成,如果不是2003年增加的足球博彩適時填補缺口,馬會一年平均10億港幣的慈善捐款,可能就無法維持。

然而,對於馬會最大的挑戰還是在花錢方面。九七後,隨著民主選舉的展開,議員們開始有「選區壓力」,難免會希望馬會多支持自己選區內的公益。

對此,黃至剛謹慎地表示,有一點影響,但影響不大,而且政府及議會方面對於他只能「建議」,不能「指示」。

媒體出身的馬會公共事務部主管鄧惠鈞還記得,當年被黃至剛面試時,黃至剛問她:「馬會將來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她脫口就說:「政治家們要來分你(黃至剛)的權了。」

而黃至剛因應民主時代政治干預的手段,就是把過去藏身在後的馬會,推到幕前,讓民眾瞭解馬會的貢獻,靠「民意」幫馬會擋掉「民代」的干預。

因此,在黃至剛之前,馬會沒有「公共服務部」的編制,只有一個「資訊服務」部門,有七、八個職員負責翻譯各國賽馬的資訊,提供賭客參考。

現在,馬會公共服務部的人員已經增加到80人,所推動的公關活動不但受到香港媒體關注,有時也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

難以抹滅的新紀錄》

登高一呼,億萬熱血追隨

11年過去了,不一樣的黃至剛把馬會變得不一樣,而不一樣的馬會又把香港變得不一樣。

2006年年中民調顯示,有63%的居民認為馬會為香港慈善及社福機構;60%的居民認為馬會對香港人十分重要;60%的居民知道馬會對香港稅收的貢獻;35%的居民及他們的家人,曾使用過馬會捐助的慈善及社會服務。

與黃至剛11年前所做的民調相比,香港人已經不再認為馬會:「神祕」「把大部分錢放進自己口袋」,而是體會或接受到馬會的貢獻。

2004年南亞海嘯的捐款活動,則是反映一般香港人信任馬會的公信力。

當時,馬會在所有投注站放置捐款箱,並且喊出:「你捐1塊,馬會也替你捐1塊!」結果募得1億港幣。在捐款箱中還發現金鍊子、中獎但未領獎的彩票。

黃至剛表示,外人老覺得香港人冷漠、勢利,但是按人均捐款數計算,香港在南亞海嘯的捐款中,可是全球最有愛心的。

在馬會的11年中,黃至剛每天日上5點起床,運動後,8點半就進辦公室,然後就忙到晚上12點。也因此,計畫2007年初退休的他表示,不會立即由「一部快車跳到另一部快車。」

從小就想當書店老闆的黃至剛,想在香港開一間像台北誠品一樣的書店。

台灣何時才會出現一個像香港馬會一樣,很能賺錢,又把賺的錢全數有效回饋給社會的一個非營利組織?

黃至剛小檔案

經歷 1993年擔任台灣福特六和汽車公司行政總裁。1996年出任香港賽馬會首位華人行政總裁。

學歷 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理學士、美國托萊多大學機械工程理學碩士、密西根州立大學機械工程博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