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界泡麵協會」(World Instant Noodles Association, WINA)指出韓國人是全世界最愛吃泡麵的民族,一人一年平均吃上79.7碗,即不到5天就要吃上一碗泡麵,高於世界平均值(約15碗)5倍以上,遙遙領先第2、3名的越南與印尼(各72.2碗、53.3碗)。(本文節錄自《韓味》一書,作者:陳慶德,方寸文創出版,以下為摘文。)
2010年,我初來韓國,最不適應當地飲食文化之一,即是吃泡麵風氣之鼎盛,且韓國人不似臺灣多以泡麵當宵夜,反倒作為正餐吃的人挺多,售價還不便宜。
舉例而言,若到店家吃,一碗泡麵要2500韓元(約新臺幣約63元)起跳,且麵裡沒有肉,僅是配上泡菜的「辛拉麵」(신라면)。有時候,追加年糕、起司片,價格就躍升到3000~3500韓元呢。
2020年,「世界泡麵協會」(World Instant Noodles Association, WINA)指出韓國人是全世界最愛吃泡麵的民族,一人一年平均吃上79.7碗,即不到5天就要吃上一碗泡麵,高於世界平均值(約15碗)5倍以上,遙遙領先第二、三名的越南與印尼(各72.2碗、53.3碗)。
到便利商店「煮」泡麵
每次韓國朋友來臺灣玩,行李箱內除了辣味正統韓式泡菜,少不了的就是幾包泡麵。
初期此舉動時常讓我誤會是招待不周或菜色不合朋友口味,讓韓國朋友回到飯店還得「續攤」,拿出泡麵大快朵頤──韓國人連出國都會帶上泡麵,可見多麼離不開家鄉味。
也難怪韓國當地泡麵銷售量逐年增加。據統計,2020年全國境內泡麵消費金額為1兆1千300億韓元(約新臺幣283億元),比起2019年的1兆零5百45億韓元,持續成長。
然而光看數字還不足以揭露出21世紀當地晉級又進擊的泡麵身影,我們必須來到人們最常去的場域──便利商店,一探究竟。
韓國便利商店密度,於2012年起就超越臺灣與日本,成為世界第一,而我之所以選擇便利商店作為觀察當地文化的重心,在於它是人們最常消費之處,其中包含當地最新文化趨勢。泡麵也是如此。
(延伸閱讀│煮泡麵該先放麵塊或調味包?我盡力變健康,是為了能繼續吃泡麵)
首先,相較臺灣人喜好於便利商店吃速食便當,韓國人更偏好以泡麵解決嘴饞。韓國便利商店泡麵櫃架上乃是從兩百多種泡麵裡精挑細選的「菁英」熱銷款,因為上架所費不貲,能上架者皆為上上之選。
最讓人感到新鮮的是,在一些新開幕的店內還有「煮」麵機,當顧客付費表明想吃店內的泡麵,店員就會提供鋁箔紙盒、泡麵與餐具,還可依個人喜好,添購雞蛋、泡菜、鮪魚罐頭或起司片等配料。
拆封後把麵塊放入鋁箔紙盒,再將麵盒擺放在「煮」麵機電爐上方,按下自己所買泡麵的按鍵,機器便會依此泡麵需求調整出水量與火候,隨之電爐轟轟作響,「煮」起麵來。
透過機器內建的設定,包準煮出來的麵條Q彈、蛋圓不碎散,若是吃不飽,也可選購套餐,搭配三角飯糰或飲料,成為一頓「泡麵正餐」。
當然,有些人喜歡吃軟一點的麵,也可追加煮沸時間與水量,但這並非推薦選項,畢竟煮麵機公司已經嚴格研究過使用多少水煮起麵來才最為美味。
有些更為新型的機器,就似泡麵21號概念機,機身內建配料(如年糕片等),且更強調效率,只要兩分鐘,即可完全煮透麵條,大大縮短等候時間。甚至此機器也能一機多用,除了煮麵,還能微波速食便當、辣炒年糕與水餃之類,極具實用性。
這樣的煮麵機率先出現在各大便利商店,後來便普及到許多飯店、旅館,方便深夜肚子餓的旅客隨時來上一碗泡麵。如今臺灣便利商店也已引進此機器了。
我們都知道,泡麵(instant noodles)不論翻譯成「快熟麵」、「方便麵」、「即食麵」,或「快速麵」、「快餐麵」等,這些名稱皆指向短時間內可煮熟食用的麵製食品,而要求「快速」的時效性,更與韓國人的意識,乃至口頭禪上的「八里八里」(빨리빨리,快一點)、「火病」(홧병,凡事要求快速、急躁)互相呼應。
為什麼韓國人特愛吃泡麵,吃到全世界第一名呢?私想正因為泡麵「快速」這一點,符合韓國人的個性、意識與社會氛圍。
而晉級又進擊的韓國泡麵現象,除了表示韓國人愛吃泡麵外,也讓人感受到他們連泡一碗麵都要急速地縮短時間,即知其社會的步調是有多麼緊湊忙碌了。
(延伸閱讀│為何過半韓國年輕人不想結婚?八年級生倒塌的婚姻觀、子女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