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兩岸前線變經濟中心-海西計畫 升級福建

游常山、陳中興
user

游常山、陳中興

2006-12-21

瀏覽數 23,900+

兩岸前線變經濟中心-海西計畫 升級福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6 / 12月號雜誌 快速時尚 橫掃全球:平價奢華風

如果說20年前的上海,是20世紀動亂中國的「棄婦」;那麼,在目前中國的22省裡,距離台灣最近、最多台灣人的祖籍地,與多數台灣人關係最密切的福建,就是國共對峙了近50年的「棄婦」。

但隨著兩岸局勢逐漸和解,「海峽西岸經濟區」正全面推動,棄婦的「苦日子」眼看要轉運了。

福建的歷史桎梏/軍事緊箍咒,綁死民生建設

過去長達數十年來,為了準備隨時對台作戰,「怕國民黨的飛機來轟炸,他們把煉鋼廠蓋在山裡頭,而不是蓋在海邊……。他們也怕台軍登陸廈門後直驅北上,因此廈門到省會福州之間,到現在還沒有鐵路,」新任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多威電子董事長曾欽照說。

國共對峙讓福建發展長期遲滯。不過才十多年前,當時整個福建省,包括福建省最繁華的廈門市,人民的生活水準還相當地落後。

台商春保鎢鋼集團總裁廖萬隆的二姐、高齡75歲的廖李月嬌女士回憶,十幾年前第一次到廈門時,看到情景是這樣的:街上少有超過四層樓的建築,馬路沒有一個地方是平的,她還用台語補了一句:「真正是散尬五村(窮到底了)。」

「記得1989年剛來廈門的時候,隔年中秋節,買了一堆當地的柚子和月餅讓大家分享,柚子一顆大得像碗公,但剝開一看,果肉卻沒比高爾夫球大多少,」老字號台商廈門正新橡膠公司董事長陳秀雄回憶起1989年初到廈門的那段日子,臉上還留著驚異表情。

在2001年兩岸開放小三通之前,距離台灣最近的廈門,竟像北極一樣遠。

金門楓連旅行社董事長吳嘉獎回憶,1990年父親首度返回對岸廈門探親,當時父親從小金門坐船到大金門,再從大金門搭飛機到台北,接著搭台汽班車到桃園,飛香港再轉機廈門,「距離不到五公里,卻是海陸空三棲作戰,一共花了兩天兩夜才到。」

抵達廈門後,吳嘉獎的父親在廈門的女婿到高崎機場迎接,父親叫女婿去叫輛車子,女婿一去就是半小時,父親見女婿回來,劈頭問:「車呢?」女婿指了一下,竟是一台腳踏車。

「當時廈門街上還看不到幾輛汽車,」吳嘉獎說。

即使1979年起中國改革開放、1992年鄧小平南巡,無奈仍是「春風難度玉門關」,福建就像中國版的金門,長期因為兩岸軍事對峙,在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上必須犧牲。

福建的地理窘境/群山斷腹地,市場難成氣候

「福建?投資環境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吧?」

「交通很不方便,到省會福州洽公辦事,連火車都沒有……。」

「市場太小,人口不夠集中,又不像上海有長江流域做腹地!」

今天仍有不少台商對福建的印象,還停留在「一個不成氣候的市場。」

攤開福建地圖,高山和丘陵地形占八成土地,西面以武夷山跟江西省隔開;北面有戴雲山和博平嶺做為和浙江省的分界;南方與廣東相鄰省界處的漳州,雖較平坦,也有綿延不斷的小山丘,根本無法把江西、廣東、浙江等各省納入腹地。

「福建全境多山,雖然面海,但偏偏海峽東岸又是敵對的台灣,也是沒搞頭,」近來幾乎年年都到廈門大學做學術交流的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蕭萬長,也忍不住為福建過去艱難的處境抱屈。

腹地受限、基礎建設不足、兩岸軍事對峙,加上全省人口只有3535萬,福建面對南方有2億人口的珠江三角洲、北邊有4億人口的長江三角洲,果真像是「棄婦」。

但是,棄婦的轉機終於來了。隨著台灣在1992年解除金門戰地政務、1995年成立「金門國家公園」、並於2001年開放金廈小三通,和平氣氛終於降臨,數十年來套在福建身上的枷鎖正逐漸地鬆綁。

「我作夢也沒想到,退伍以後居然會到當年的敵陣來,而且一待就是13年,」廈門正新橡膠公司經理謝進成,1970年代在小金門當兵,像他這樣退伍後到廈門做生意的台商為數不少。

福建的變化關鍵/1.1兆建設,藉海西計畫翻身

福建的門面廈門市,如今的街道、市容,幾乎都與台北市相去不遠。

晚間在湖濱東路、白鷺洲路,人民大會堂一帶,方圓一公里內高樓聳立,而且每棟都經過設計師精心規劃霓虹燈飾。

「現在的廈門像新加坡一樣漂亮,」曾見證過廈門落後市容的廖李月嬌,已在廈門居住長達八年,現在她敢跳出來為廈門的進步背書。

「廈門島以前是窮到炸山賣石頭,如今已有能力回頭把樹種回山上,」廈門正新董事長陳秀雄指出。

「廈門像是全中國汽車市場的調色盤,新款車在台灣還沒見到,廈門不是已進口,就是已導入國產化。例如本田一款迷你車Fit,已經國產化、滿街跑。最高檔的義大利瑪莎拉蒂手工跑車(Maserati),在廈門居然也可組成一支俱樂部。而保時捷也有專賣店,」廈門台商李文柱說。

儘管這幾年來福建已有長足進步,但更關鍵的變化卻剛要發生。

2005年11月,北京正式批准,由現任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所提出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與建設綱要,納入中國第11個五年計畫(簡稱為十一五計畫)。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福建的脫胎換骨才剛要開始。這個戰略把福建跨大了三倍,涵蓋範圍北從浙江溫州,南到廣東汕頭,人口約1億。在實質計畫上,要先導入大量基礎建設,包括貫穿全省的南北向高速鐵路、四條東西向高速公路、發展四大港群等。

廈門台商協會新任會長曾欽照粗估,未來五年內,含目前已動工項目,總投資額將達2700億人民幣,相當於1.1兆台幣,約是台灣一年國內生產毛額的10%。

福建對內地的企圖/邊緣搏核心,左勞力右資金

「這是一筆驚人的數字,大陸懂得『要致富、先造路』的道理,」曾欽照說。

因為福建不僅追不上長三角、珠三角,近幾年眼看環渤海地區的山東、遼寧各省快速崛起,連內陸中部六省也都積極發展。今年9月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親自前往長沙,主持「中部崛起發展論壇」,也吸引不少台商蜂擁而去。

在福建省投資了18年、來自桃園的統聯文具董事長陳德龍就親自參加中部論壇,還當場簽約買了一大塊地。

現在除了長江、珠江、環渤海等沿海的幾個明星區域外,「還有東北振新、西部發展、中部崛起。我們福建再不提出,就沒有一個位置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就是源自於福建發展的危機感!」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鄧利娟說。

「海西計畫有歷任省政府的研究、施政成果的積累,」一位瞭解福建省歷史的人士說,1999年,前任福建省黨委書記陳明義就已經提出「海峽西岸繁榮帶」。

但當時只有針對福州、莆田、泉州、廈門等,點狀串連成帶狀的說法,並沒有要往內陸走,也沒有想到北上浙江、南到廣東汕頭,「那樣地『擴大勢力範圍』鼓吹!」這位公務員說。

但是現在的海西計畫,不僅擴大到鄰近省份,連台灣也被納入成為重要戰略伙伴。

「向西(大陸內地)吸取勞力、資源和腹地;向東(台灣)借取資金、技術、管理、營銷、設計等生產要素,形成分工互補,」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非指出。

「希望能夠把福建以及台灣這兩個被邊緣化的地區結合起來,藉著『項目對接』(投資專案互補),發展起來,」鄧利娟也這麼指出。

福建對台灣的重視/專案處理,8463家台商進駐

為了強化對台「招商引資」,根據福建省一位公務員資料顯示,「從省政府以降,200多個項目,都已經『對接』清楚,哪一個單位、什麼時候、應該做到什麼結果、吸引到什麼台商,都列表追蹤管理,」這位公務員秀出的表格顯示,連廈門市一個區政府都有專案在手,顯示福建省高度重視。

事實上,自從2001年1月小三通實行後,五年內兩岸客運成長24倍。金門縣設籍人口,也由5萬6958人成長到7萬264人,五年成長近1/4。

投資福建的台商更是愈來愈多。截至2005年底,每四家在福建投資的外商,就有一家是台商。台灣到福建投資達8463家企業,實際投資金額高達109億美元。台灣前100大的企業,有37家在福建投資,投資金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台商,更多達15家。

據福建當地人士盛傳,今年台灣當紅的面板廠——友達,甚至還帶了60家上下游廠商一起進駐廈門。若加上其他科技產業,預計五年內可幫廈門創造500億人民幣的營收。

但到底福建的現況、發展潛力如何?真的可以成為台商下一個投資樂土嗎?

福建升級的強敵/北有長三角、南迎珠三角

其實到目前為止,福建省的經濟規模還相對顯得小。「連蘇州的生產總額,都差不多是福建省的2/3,」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一位獲得MBA學位的專業人士,分析國家統計數字後,提出他的觀點。

同為東部沿海九省之一,上面的浙江、下面的廣東都是經濟奇蹟,福建則好像中間塌陷了一塊,表現差強人意。

廈門港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滿清末年南京條約開放五大港口之一,就有廈門,但自1863年開港以來,廈門一直未能領先,去年甚至被浙江寧波超越,從中國第六大貨櫃碼頭,掉到第七名。

「廈門腹地小,先天條件有限制,廈門港務局非常努力做,已經做到頂點了,」畢業自安徽蚌埠財經學院,大學專攻運籌管理的廈門大學EMBA辦公室主任熊永濤分析,跑在廈門港前面的上海、深圳、廣州、青島、天津、寧波,都是這幾年最熱的城市,它們的腹地不是長三角、珠三角,就是渤海灣。而相對內需市場規模小的廈門,能在六、七名徘徊,已經非常優秀了。

也有多年研究兩岸關係的台灣學者指出,福建有結構性的限制,應該不可能成為兩岸經貿的關鍵戰場。

福建升級的困難/海西成敗,端看後續執行力

2006年9月4日,台灣有四位學界代表隨前行政院長、中經院董事長蕭萬長,赴廈門大學參加第一屆「海西論壇」,四天參訪行程下來,台灣學界對海西普遍持保留看法。

「台塑集團的王永慶最後捨棄福建,去了浙江寧波的梅山島,就是看出福建在發展上的困難所在:市場太小,」與會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顯超認為,「海西計畫寫入十一五計畫只是一句話,沒有北京中央真正政經支持,福建要單獨發展,有極大困難!我們必須從現實的角度告訴福建官員。」

身處「解放台灣」的最前線,中共中央以十一五計畫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但是成不成,「還是要看後續的執行成效,」一位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說。

相對於長三角﹑珠三角的台商已經是大軍團作戰,福建的大型台商,目前只有福州的東南汽車(裕隆集團的中華汽車投資主導),以及目前投資規模眾說紛紜、剛在廈門落腳建廠的友達光電廠。

2006開始執行的五年計畫經濟,北京中央究竟能給福建多少挹注?「海峽西岸經濟區」真的能掙脫長三角、珠三角對福建的結構性箝制?不只台商,全球投資人都在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