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預見未來 從6大趨勢看到10年後的世界

楊方儒、徐仁全摘錄整理
user

楊方儒、徐仁全摘錄整理

2006-11-16

瀏覽數 222,850+

預見未來 從6大趨勢看到10年後的世界
 

本文出自 2006 / 11月號雜誌 2015關鍵報告:你不能不知未來六大趨勢

關鍵趨勢1〉高齡化/低退休

只有抗老沒有養老

「人口結構變遷,加上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將成21世紀上半葉,國際間三大關鍵趨勢,」已故的管理學巨擘彼得‧杜拉克,在《下一個社會》一書中,明白指出。

2005年,全球人口突破65億大關,預計到了2015年,將達到72億至75億。但是相較於1985年人口年增率達1.7%、2000年達1.3%,2015年僅1%,許多國家出生率正快速下降中。

人口結構不僅變老,人口還將逐漸減少,是不少已開發國家與台灣將共同面對的問題。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一個國家邁入高齡化社會後,實質GDP成長率將降低0.35%至0.75%。金字塔倒轉,整個人口結構的「質變」,是對經濟、產業的考驗,更挑戰都市承載能力。

不養老 未來得過循環人生

台灣自從1993年65歲以上人口突破7%後,就邁入高齡化社會,預估在2019年時,老年人比例將達14%。也就是說,再過十年,台灣工作人口開始呈現負成長,每年將減少15萬人,壯年工作者的負擔扶養比率,將從目前的七比一,到每兩個人就需扶養一位老年人。

更驚人的數字是:台灣社會的年齡中位數,將由目前的35歲遞延至50歲。也就是說,總人口的1/2,都是「知天命」年歲以上。

若是這樣子,到了2015年,65歲能夠退休嗎?當基因研究、抗老醫學發達,每個人可以活100到120歲時,大家下半生的規劃,會如何變化?

面對經濟壓力,「退休」將不再與「養老」劃上等號,也將不再是一種劇烈的生涯轉變。老年人,可能將以不同的形式繼續工作。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發展研究中心(IEK)主任杜紫宸就說,十年後,退休必須要更彈性,學習、工作和退休不再是一分為三的觀念,而是學習、工作和休閒,組成不斷循環的周期。

不勞身 中高齡人口腦力見長

人口快速變遷的未來十年,台灣人該如何應變?

杜紫宸認為,整個經濟體系,必須從貢獻體力為主的生產行為,轉型為以腦力為主的知識密集產業,高度發揮中高齡人口的專業優勢。

當然,在人口結構巨大變遷下,抗老科技的商機,將無限上綱。目前,包括台塑、潤泰等集團,都已搶建養生村。老年人的照護服務,預估到了2015年市場將持續成長。

老人照護,可粗分為一般生活與疾病照顧兩部分,相關環節包括:通訊、居家看護、無障礙空間、休閒娛樂、終身學習、即時健康通報系統、遠距問診。當然,喪葬祭祀的生命產業,也會發達。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商機,也將會走出保守低調。產品的設計,將趨向色彩鮮豔,服務的內容,也可能會更酷更炫。包括SPA、遊艇、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銀髮族遊樂園與服飾業,都將跳脫傳統思惟。

另外,包括基因修復與疾病管理、人工器官與義肢移植及製造、美容保健產品與健康諮詢,都是在拒老邏輯下,應運而生的新興商機。

不隱居 都市人口亞洲最集中

在高齡社會中,都市化趨勢也同步成正比提升。目前全球有超過半數人口住在都市中,並且每星期還有約100萬人往都市移居,預估到了2030年,全球只剩40%人口住在鄉村。

亞洲,尤其是都市人口最集中的區域。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15年,全球前30個最大都市中,將有18個在亞洲。

都市化將直接面對的是:人類共有的生存問題。包括了市政、運輸、社會福利、娛樂,還有都市生活的緊張、孤立、以及犯罪等問題,各個政府都必須正視。

為了吸引外國資本的投資以及觀光旅遊人潮,各大都市的治理,要開始朝向「永續發展城市」的規畫方向邁進。

人居於城,城市的變化必須更貼近人的需求,這到了高齡化社會中,將成為更明顯的趨勢。(楊方儒摘錄整理)

關鍵趨勢2〉高移動/低國界

國籍無用經濟體決定一切

「每一次我想見到你,就要飛!無論地球上哪一角,我一天就到!」藝人陶晶瑩的《走路到紐約》一曲中,明白陳述「天涯若比鄰」的真實當下。

除了交通運輸的便捷,全球化已造成市場、國家和科技,前所未有的整合。

全球化的直接影響,顯現在傳統國界的弱化。跨國企業全球分工的結果是:德國汽車在墨西哥製造,澳洲袋鼠玩具在中國生產,蘇格蘭風笛則產於巴基斯坦。

這波不可擋的趨勢,凸顯超越地理限制的國際市場擴張,以及全球勞動力的重新分配。

預計到了2015年,個人、企業乃至於國家,將能夠以更深、更遠、更快的方式與世界互動,新的群我認同,將擁有不遜於傳統國家疆界的力量。

國界消失了 經濟體穿透五大洲

金磚四國是全球化最好的例子。尤其是印度在軟體工業獨占鼇頭,帶動相關知識密集產業發展。至於中國,則以每年超過7%的經濟成長率,蛻變為一個經濟超級強權。

近年來大陸沿海經濟特區的超速起飛,年平均成長率高達15%至20%,過去的亞洲四小龍已難望其項背。在經濟勃興的同時,印度與中國更象徵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新興中產階級,以及其不可忽視的消費實力。

在《掠奪性全球化》一書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理查‧福爾克教授,又把驅動全球化的兩股力量,做了區隔。

福爾克指出,現今主導經濟全球化的力量,有一股是來自市場與國家,「自上而下的全球化」。

在2000年,全球跨國公司已達6.3萬家,國外分公司70萬家。全球500家大企業的產值已占世界總產值的45%,總收入居世界前11位的跨國公司的年收入,均超過1000億美元,超越許多國家GDP產值。

除了由上而下,由社會團體、各類非政府志願人員,所凝聚的社會力量,也形成一股「自下而上的全球化」。

民間力量,希望建立一個超越國界、致力於人權、公平經濟與環境保護的文明地球。包括聯合國在內等國際機構,都該讓更多非政府組織加入,融入自下而上的全球化力量。

家園可攜化 棲身地逐資源而定

當經濟、組織全球化後,人才也跟著全球化。「人的流動是擋不住的,哪裡有活力,人就往哪裡跑,」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指出,最顯著的例子是上海,已成為大中華經濟圈的人才匯聚地。

人,在全球化時代,會經常性的遷移,不再永久性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現代游牧民族」是:住在酒店客房的時間,比住在家裡的時間還要多,這是許多企業家與專業人力的真實寫照。

另外,人才流向富國的現象,也愈趨嚴重。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統計,1960年到1990年間,美國和加拿大就接受了100多萬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專業人員,這些既具吸引力又容易進入的國家,將來仍是跨國流動人才嚮往目的地。

企圖心強的城市,也會想辦法吸引更多的人才。像是澳門開放投資移民,最低投資門檻是150萬澳門幣(約600萬台幣),但一定要大專畢業,希望進來的移民是高素質的人,新加坡也提倡類似作法。

在知識工作者與藍領勞工之間,台灣的移民策略必須針對主要產業發展,提出政策誘因以吸引外籍高階人才。(楊方儒摘錄整理)

關鍵趨勢3〉高虛擬/低實體

辦公室蓋在Internet

網路溝通突破自然時空限制,虛擬活動已逐漸取代許多實體交流,形成第五度空間。

根據《電腦產業年鑑》(Computer Industry Almanac)的「各國網路使用人口調查」報告,全球網際網路使用人口由在1995年的4500萬、2000年的4億2000萬,快速成長到2005年的10億,預計2011年,上看20億大關。

包括金磚四國在內,在未來十年,這些開發中國家將會提高電腦網路及智慧型手機的使用。

在台灣,依據資策會進行的「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截至2005年9月30日止,台灣上網人口達952萬人,普及率達42%。上網的人當中,有六成二幾乎天天上網,且每天平均超過兩小時。

行動工作者 將占全球1/4

網路的衝擊,更讓傳統工作型態與疆界,出現了變革。

企業內部組織型態逐漸改變,跨區遠距工作的虛擬團隊普遍性愈來愈高。

國際數據資訊IDC從1999年起便持續進行全球各國行動工作者人口的調查,在「2005∼2009年全球行動工作者人口預測分析」報告中預測,2009年全球行動工作者將從2004年的6.5億名,成長至超過8.5億,總數更將達全球工作人口的1/4強。

IDC將行動工作者,依主要工作場所區分為:辦公室為主(office-based)、非以辦公室為主(non-office-based),以及家庭為主(home-based)的三大類別。

全球目前行動工作者人數最多的地區為亞太區(日本除外),其次為美國與西歐。但到了2009年,美國行動工作者的滲透率更將突破70%,成為全球行動力最高的就業市場。

遠距工作的普遍性,也將促使企業建立虛擬工作社群,組織的目標在成為整合中心,透過網路科技連結工作者,組織倫理與權力意涵,也將產生新的定義。

線上購物規模 2007年達1311億

網路也改變了個人的生活與消費方式。過去個人電腦花了16年,全球使用者才達到5000萬人,電子郵件花了六年達到這個水準,但即時通MSN只花了兩年多就擁有5000萬個使用者。

的確,網路經濟,已經成為商業活動的主流,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忽視。

現在,傳統與網路企業的界線已日趨模糊。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研究顯示,台灣線上購物市場規模在2005年達到598億元,較前一年成長54%,預估2006年總金額可達893億元,並於2007年突破1311億元。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訂閱遠見,贈送24吋行李胖胖箱

金流、物流與網路交易系統日漸成熟,大幅提升網友的信賴度,並降低傳統零售業者的進入障礙。至於新的網路交易方式,已經創造出一批新型態的消費者,他們期待更快捷的運送與交易方式,以及更實際的資訊。

新型態消費者 發達網路廣告

新型態消費者不再處於被動位置,開始展開主動出擊。他們透過電子郵件、網路連署,可向供應商強烈表達意見,影響決策。

許多國外剛上市的新鮮貨,國內還在考慮推出與否,消費者就已在網路上跨海購物,並透過熱切討論要求業者引進不少彩妝保養品、電玩遊戲。甚至,特殊口味的便當,都因為網路上的大聲要求,不得不上市。

「許多客戶在網路媒體的投入預算已經逐漸增加,由以往平均的1%、去年6%,至今年甚至有12%的比重出現!」知世網絡執行總監黃敏尉表示,為了征服這群新型態消費者,網路廣告成了新主流。

根據《動腦》雜誌統計,2004年台灣網路廣告的成長率高達40%,遠高於其他電子與平面媒體10%∼16%的成長率。網路更超越報紙、雜誌與廣播媒體,已躍居僅次於電視的第二大媒體。

網路走進人類生活,不過是近十年來的事情。下一個網路十年,到了2015年,人類將如何更進一步數位化,滿滿都是數位產業的商機。(楊方儒摘錄整理)

關鍵趨勢4〉高人性/低限制

仿生科技機器人加入生活

未來十年,科技創新主要來自於多領域技術整合的突破。結合兩種以上技術而成的多種技術與跨學門領域將成主流。

例如未來工程師不僅要懂理工科,更要學習生物學。在此趨勢下,結合自然與人工智慧的仿生科技也會愈來愈熱門。

東京大學日前研發的一種人型機器人——HRP2,不但能切菜、煮飯、打掃,還會聰明的模仿人類做家事。這是機器人,也是仿生科技的應用,未來機器人與真人的界線將更糢糊。

機器人會愈來愈發達。製造過程的「機器人化」,以及人與機器人合作的技術已十分成熟,未來更將進入無人化單位生產,全數以機器人操控執行。而服務型機器人也將超越清掃、警衛、看護的範圍,擴大到其他服務,如零售、物流搬運等;營建業者採用機器人,協助高危險施工;農業機器人參與自動化收割、播種等服務。

未來十年,機器人商品化應用也許仍偏重在工業方面,還不能達到一般消費者生活中。但許多歐美企業已運用機器人研製與實驗,來整合多元複合技術,包括智慧材料、微型技術等,同時也被視為企業高度機密與國家敏感性科技,瓦聖那協議(Wassenaar Agreement)就把機器人技術的高科技列為禁止輸出商品中。

仿生/智慧材料賜予機械「知覺」

下一波的明星科技還有智慧材料(smart material)崛起,主要概念來自「仿生」。科學家正大量模擬和生物相似的「行為」,創造具有感應能力的仿生科技,就像生物有知覺一樣。

為了達到仿生目的,智慧材料的設計就很關鍵,幾乎橫跨所有高科技領域,應用實例不勝枚舉。例如可植入血管內的動脈支架、人造皮膚、人造器官等醫學應用。或可自行改變形狀以提升飛行與行車效率的材料、降低對氣候依存度的智慧建材等。

根據BCC(Business Communications Company)預測,全球智慧材料市場從2005年的81億美元(約2700億台幣)將增加到2010年的123億美元(約4100億台幣),年增長率為8.6%。

基因工程也是一門整合科學,在全球引起廣泛討論。一般認為,最大的生物科技商機仍以生技醫藥為主。根據Consulting Resources Corporation的資料,全球最大的生技王國為美國,去年總產值就達300億美元(約1兆台幣),其中治療用藥及人用診斷試劑,兩項合計已超過整體生技產業的八成以上。

從全球生技醫藥市場來看,2004總銷售額為473億美元(約1.57兆台幣),去年已超過500億美元(約1.66兆台幣),雖然占總體醫藥品市場仍不到10%,但年成長率卻達10%,遠勝其他醫藥品成長。

微型∕奈米應用將鋪天蓋地

在輕薄短小的趨勢下,微型技術也是關鍵。未來十年,微型技術商機主要來自奈米技術,具整合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的特性,已被譽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技術之一。

對台灣來說,系統單晶片(SoC)的發展已被公認是未來半導體技術主流。半導體製造也已進入奈米階段,包括90奈米及70奈米製程,已在晶圓代工及記憶體製造廠中列為量產技術。

思科(Cisco)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也指出,資訊業未來將有一個很大的軟硬體系統革命,因為所有產品未來軟硬體都必須整合起來,提供使用者完整的服務,其中行動通訊設備、無線網路應用及數位內容等將成為主要趨勢。

比爾蓋茲更指出,行動通訊未來不只是電話而己,而是整體辦公室的資訊革命。意味著,人們可隨時隨地取得資訊,商業活動也不限在辦公室內。

而隨著寬頻無線上網(WiMAX)日益成熟,應用服務也將變多變廣,包括多媒體影音資訊內容傳送、個人資訊管理及衛星地理定位等服務,在未來將更為方便。

博通(Broadcom)執行長麥格瑞格(Scott McGregor)就分析過,整合相機、PDA、MP3、以及通訊功能的手機將是未來必爭之地,全球每年新機需求達7億支,預計一年就能創造200億美元(約6600億台幣)商機。(徐仁全摘錄整理)

關鍵趨勢5〉高環保/低勞力

企業競爭多精敏少廢棄

未來十年內,企業依舊會面臨的難題包括:商業環境變動快速、同業競爭激烈、及客戶要求日益升高。而新興工業化國家投入製造市場,如中國及印度,也為全球產業帶來挑戰。

唯有具備安全、高彈性與高效率的自動化生產結構,方能使不具勞力密集優勢的台灣,在製造業競爭上占有一席之地。

未來企業不再以「大」取勝,如何提升自動化能力與彈性,成為精敏企業(Agile Enterprise),才是成功關鍵。

同時,在環保意識抬頭下,向來被環保人士視為天敵的製造業,在下一個十年會受到更嚴密的監督。節能、可再利用或回收的產品或元件,也是未來產品主要訴求。

精敏未來,訴求球員少、得分高

什麼是精敏企業呢?能因應市場快速變化,滿足客戶多樣多變需求,並且迎戰劇烈的市場競爭,才堪稱為精敏企業。

自動化技術其實正是象徵精敏時代來臨。根據經濟部統計處「2004製造業自動化及電子化調查報告」指出:國內製造業的自動化設備值比為76.29%,相較於2003年底的74.48%又增加了1.81%。

其中,資訊電子工業自動化設備值比已達86.68%,較2003年底的85.77%又提高些。

由於資訊產品壽命週期較短、生產線彈性需求較大,故在採用自動化生產設備比重會高些,且有日益依賴的趨勢。

另一指標為自動化設備密集度,也就是平均每位直接人工所使用的自動化軟硬體生產設備金額。2004統計為676萬元,較2003年的591萬元增加約85萬元,成長幅度達14.38%。

在諸多產業外移的因素中,業者認為生產成本無法降低,導致產業競爭力下滑為主因之一。而解決之道就是在強化研發創新能力之外,同時也以高效率自動化的生產設備,來節省勞力成本並增加產品品質。

綠色經營,進軍國際的通行證

有了精敏還不夠,再加上環保才算擁有確保致勝的「雙劍客」。

近來,歐盟開始推動的回收廢電子電機設備(WEEE)、與電子電機設備中危害物質禁用(RoHS)等法令,都代表綠色是爭取進入國際市場的一張門票。

歐盟在2005年宣布有關電子電機廢棄物報告中指出,相較於2000年時的電子電機廢棄物,如電腦、傳真機及手機等,總數增加了16%到28%,比總廢棄物量的增加速度還快了三倍。

為處理日益增多的電子廢棄物問題,歐盟決定在2006年底前,所屬國家必須達到每人每年至少回收四公斤私人家用廢電子電機產品。

目前,國內廠商如華碩、鴻海、廣達及宏碁等大廠,皆已在歐美等品牌大廠的要求下,進行相關研發配合,也淘汰舊生產線以符合新規定,

環境與人的健康狀況也將是政府與企業關注的焦點。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每年因受到空氣污染影響而死亡的人數達到300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5%。

印度為了減少空氣污染,甚至限制新德里一年只能賣出1萬8000台汽車,比過去銷售量減少1/4。多數歐洲國家也開始徵收碳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此看來,環境政策有時會與經濟發展相衝突,甚至凌駕在經濟發展之上。(徐仁全摘錄整理)

關鍵趨勢6〉高水價/低油源

養水造水自製能源

自古以來,人類戰爭最主要原因都是為了爭奪資源。未來十年內,最可能會成為衝突焦點的資源,分別為水、石油與糧食;水為第一。

在水資源方面,由於地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過去不缺水的國家,現在也開始缺水,使得水源養護與高值化水產業興起,成為下一個十年的重點。污水回收處理與淨化技術的發展,也是重要議題。

石油也會持續成為區域衝突的原因。

對油源的不確定性,使得替代能源相對重要性升高,也拉近了開發成本,自然力發電與儲能材料是未來開發趨勢。

水源養護,以解35億人缺水危機

由於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是燃燒石化燃料排放出過多的二氧化碳,天空中過多的二氧化碳如玻璃罩般,阻擋了太陽熱能散發,導致全球升溫,地表水分快速蒸發。專家認為,地球的暖化是造成水資源不足的主因。

根據多國專家在2005年發布的「北極氣候影響評估報告」指出,過去30年間,北極地區冰川大面積融化、海冰面積銳減、永久凍土層溫度上升、海平面也會上升等現象證明,全球暖化對氣候產生重大影響。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05年提出的「水資源惡化報告」中指出,亞洲地區包括喜馬拉雅山在內的高山,正面臨道路開發與墾殖過於迅速、過度放牧及森林消失的威脅。

中國科學院專家指出,中國高地冰河融化的規模,相當於每年融化掉整條黃河的水量,快速的融冰造成相關的嚴重災害暴增十倍。

必須靠買水過活的新加坡,對水資源的貧乏感受最深。新加坡已利用焚化爐能量,蒸發海水取得蒸餾水等最新技術,使水質清澈度比過去高出1000倍,節省電力也高達三倍。同時,新加坡也將開發新的水源,擴大集水區面積,希望在2009年能把集水區面積從目前全國面積的一半,擴大到九成,以達自給自足的目標。

美國世界未來學會(WFS)未來趨勢報告指出,在2040年時,全球會有35億人苦於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將是1995年的十倍。到了2050年時,全世界將有2/3的人口會受到水的傳染病、水不足問題的影響。

能源替代,台灣應更積極尋求

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顯示,隨著世界經濟景氣復甦,全球對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創新高,在2004年時的石油需求較2003年成長了3.4%,達到102.24億公噸的油當量,比十年前成長二成。

經濟部能源局報告指出,2003年來,國際油價攀高的主因為中、印、俄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成長所致。例如中國在2004年的石油需求量成長了15.8%,較同年期的美國需求量成長2.8%高出許多。

亞洲第四大經濟體印度,也屬於能源缺乏國家,但能源需求度卻持續增加中。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2018年印度石油需求量將成長一倍,每日耗油量達400萬桶。印度官員預測,2025年印度每日耗油量將達740萬桶。由於印度有七成的能源仍需進口,隨著印度經濟快速發展,能源安全已成為莫大壓力和迫切課題。

為解決穩定供油來源,中國及日本紛紛對俄羅斯原油感到興趣,也拿出實質動作與俄羅斯建立友好關係。

在國際能源短缺的大前提之下,台灣天然資源不豐,而且無力參與國際原油競賽,應積極發展具經濟優勢的替代油源,例如,巴西生質柴油之發展,及菲律賓積極利用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徐仁全摘錄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