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透過通訊軟體進行社交、社群媒體的互動,變得愈來愈便利,人際之間的實體互動,卻變得愈來愈疏離。有解嗎?本文提出三個實務作法。
曾幾何時,您在通訊軟體裡投對他人的祝福、慰問、哀悼、恭賀,都變成一則則的貼圖,甚或是幾個字:恭喜、RIP、生日快樂。
發自真心?還是配合演出?人與人的關係,其實廉價無比。
蕭伯納:「對人最大的罪惡不是恨,是冷漠,冷漠是視人為無物。」
演講前的對談
受天下文化的邀請,在《深刻認識一個人》新書發表會中擔任導讀人,在譯者廖月娟前輩後面演講80分鐘,吸引90位讀者付費報名。
演講前,我跟朋友午餐,席間我們聊到:「親近如雙親,您真的深刻認識父母親等長輩嗎?」
父親於兩年前過世,說真的,對於民國30~70年間,父親40歲以前的他,我幾乎毫無所悉。
準備演講期間,我也深刻反省,臉書5000名朋友,11萬追蹤者,能聊上話的不出1000人,真正的朋友不出300人,其實跟學者鄧巴所談「深刻互動的150人,摯友最多五人」的鄧巴數,不會相距過遠。
這反映三個問題:
- 對於人際關係,人們過分自我感覺良好。
- 真正的朋友,跟社群上的互動,不一定有關係。
- 該花時間深刻互動的,往往都做不到。
而AI無法取代,學校也不會教,與人建立深度連結,才是忙碌社群時代,遠離憂鬱、冷漠,走出孤單的不二法門。
深刻認識人的三個實務作法
書裡面提及的許多方法,我用我的經驗,給大家三個建議與指引:
- 你的大事記:我自己有寫年度十大新聞的習慣,年底年末之際,將自己過去一年最重要的十件事情整理出來,像是媒體整理台灣年度十大新聞一般,在臉書上發布,幫助我的朋友與家人回顧。要深刻認識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要知道他現階段的人生任務與使命,我也很想知道我好朋友的年度十大新聞。
- 日常交流從提問開始:好久不見的好友,一見面吃飯,全桌都在滑手機,這是哪門子的好友?這種場合少講自己,我平常的話已經夠多了,要善用發問,請你重視的人多說說話。此時,我會切換成廣播主持人模式,讓我的朋友暢所欲言,也透過我的精準發問,幫助朋友釐清生命議題。書中都有詳盡範例,大家不妨參考。
- 一起去旅行:想要深刻認識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這個了。當天演講,我舉了幾個例子,包含弟弟、好友、海外棒球團等,有些朋友在台灣本來不太熟,經過五天海外旅行,能否深交,便知一二。而深刻而真實的陪伴,才是人際交往最重要的事,勝過一天到晚的貼圖問候。
「我看見你,我看到你的磨難,我看到你的力量。」這是作者大衛.布魯克斯認為深刻認識一個人的三大面向,與史蒂芬.科維《第三選擇》所提「我看見自己,我看見你,我努力了解你,我與你發揮綜效」如出一轍。
你周邊有需要關心的好朋友嗎?
如果有,請你立刻行動,不僅可以避免朋友間的疏離,更能化解遺憾。若上面這三個建議無法幫助你,我再給您三個更容易達成的指引:
「陪伴三原則:耐心、好玩、以他為中心。」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佩姬.努南說:「現代人會為自己的尖酸刻薄,感到驕傲。」我不想成為這樣的人,希望您也是。
「好的人際關係,是AI盛行下避免孤獨、沮喪、憂鬱的良藥,這個人際關係,也包含您的雙親與長輩,尤其是即將面臨超高齡社會的台灣。」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作者為知名職場專欄作家、陸易仕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