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傍晚,花蓮電影城人聲鼎沸,大銀幕上的足球員,你來我往展開激戰,每當足球員射門得分,屏息緊盯著球跑的全場觀眾,便激動地要站起來歡呼。
這部扣人心弦的影片,不是世足賽的轉播,也不是少林足球,而是國內金鐘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楊力州,與徒弟張榮吉所拍攝的最新力作《奇蹟的夏天》。
目前,這部紀錄片已入圍韓國釜山影展;而參與「演出」的卡司,正是花蓮市美崙國中足球體育班的教練與18名大男生。
這支活力四射的國中足球隊伍,讓許多人覺得有點眼熟。
為延續今年6月世足賽在德國開踢,NIKE特別拍攝了五支足球形象廣告,分別將巴西名將羅納度、巴西魔術師羅納迪諾、法國前鋒亨利等足壇巨星的成長故事,拍成廣告短片。
而台灣版的廣告短片,NIKE則邀來楊力州,拍攝美崙國中足球體育班學生,刻苦培訓、追求榮譽的生活過程,在NIKE網站上引起相當大的迴響。
但楊力州拍完美崙足球隊的短片後,深受感動,覺得只看五分鐘還不過癮,於是決定留下來,拍攝一部紀錄片;讓大家知道,不只在巴西的港口邊、法國的街頭上,其實就在台灣的後山,也有一群勇於追求足球夢的熱血少年。
追求,在世界賽事為台灣加油
「世足賽是我們拍這部紀錄片的起心動念,」氣質溫文、態度謙遜的楊力州思索,台灣每四年瘋一次足球,「但是在法國、義大利冠軍賽時,大家都跑去加油,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要為誰加油?」楊力州反問。因為世足賽裡,並沒有中華隊。
「當大家說王建民是台灣之光時,其實我滿難過的,無法想像如果王建民留在台灣,會怎麼樣?這麼棒的種子,為什麼不是在這裡發芽?」楊力州再問。王建民之所以是台灣之光,是因為他在別人的土地上,「台灣已經很久沒有那種世界冠軍的驕傲與榮耀了!」楊力州感慨。
從1970年代紅葉少棒崛起開始,台灣曾經在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奪得17次冠軍。「凌晨2點,聽到外面三更半夜放鞭砲,你就算在睡覺,也會知道我們得冠軍了,」今年38歲的楊力州回憶,「當國旗出不了台灣,或是國旗被搶,體育文化就是很好的突圍機會。」
「其實我們是有機會替中華隊加油的!」楊力州提到,高中以下的足球分齡賽,以台灣這樣一個足球運動不時興的足球沙漠,卻經常拿到國際賽冠軍。
只是,台灣的足球冠軍,往往硬生生地停止在15歲的這條線上。然而,升上高中,球賽就進入成人系統,國內缺乏後續培養機制。
記錄,花蓮足球少年的小世界
今年1月份起,楊力州和愛徒張榮吉開始接觸美崙體育班的學生,到4月份拍完NIKE廣告影片、7月份拍完整部紀錄片,只有短短半年。
「你說這不是『奇蹟』嗎?我們在這半年內,經歷了他們最重要的幾個關鍵時刻:國中畢業前夕的全國大賽(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還有畢業、基測、進高中、分道揚鑣,我們竟然能夠陪他們歷經這一切!」楊力州說。
而台灣的足球少年,究竟是在怎樣的環境中養成的?美崙足球班於1994年在輔導主任陳益雄的倡議下成軍,九成吸納來自花蓮山區原住民部落的孩子。為了照顧這些多數家庭與經濟條件不佳的孩子,也讓他們能夠專注練球,學校要求足球班集中住宿。
在楊力州的鏡頭下,白天,足球少年一起上課、一起在青草蓊鬱的操場上揮汗練球。晚上,位於半地下室、外面下大雨,裡面也跟著滴小雨的幾間木板床與鐵架搭成的通舖,就是他們玩耍嬉鬧、同寢共眠的地方。
假日,返回部落的少年們得面對的更多:失怙而單靠媽媽開雜貨店,才能養大好幾個孩子的家;喝酒成癮還染上肺結核,而無法言語的父親等等。
楊力州和張榮吉扛著攝影機,去了班上1/3足球少年的家鄉,發現足球與友情,是大部分少年僅有的出口、希望與生活重心。
「這部片100分鐘,但想講的東西,好多、好多、好多!不只講台灣體育政策與職業足球,而是探討偏遠地區受教資源、教練做為父親的角色,甚至輸跟贏的價值,」楊力州強調。
觸動,冠軍夢背後的笑與淚
《奇蹟的夏天》碰觸了許多議題,等待著「看見」與「被看見」。尤其片中幾幕令觀眾捧腹的笑點,其實是令人心酸苦澀的笑。
例如參加全中運三天期間,足球隊在新竹成德高中的教室打地鋪。為補充球員營養,教練吳曉穎自掏腰包買了一小罐奶粉,睡前大家排隊拿著杯子領一匙奶粉。教練每舀一匙,得把湯匙上頭尖尖的部分抖平,還嘲弄一個小胖子說,「你已經太胖了,你不用喝!」而一湯匙奶粉加水稀釋後,即使變成「有點奶味的白開水」,球員也心滿意足。
「那麼艱苦的環境,可是他們為了求勝,都不會有太多的怨言,」和球員同吃同住的張榮吉心有所感。
紀錄片的結尾,拍攝美崙國中與高雄阿蓮國中的冠亞軍對決,也正是這群足球少年們國中生涯最後一場球賽。
楊力州的鏡頭娓娓道出,每個少年心裡的冠軍意義——他一定要贏,才可以加分上花中、花農;他一定要贏,因為爸爸去世前要他把書讀好、把球踢好;他一定要贏,來榮耀他獨立養大孩子的母親;他一定要贏,把獎盃送給教練做為結婚禮物。
而對於教練吳曉穎而言,他一定要贏,才能夠推這些弱勢的學生一把,將他們送上高中,讓他們得到更好的受教機會,而不是去當水泥工、版模工人。
楊力州苦笑提到,拍完紀錄片後,原本贊助足球隊的科技廠商,因為股市不佳停止贊助。主任陳益雄只好到處找資源,甚至找學校附近一家自助餐店,談妥一個孩子吃一頓,學校付50元,但店家得讓孩子吃到飽的條件。想不到學生一個人可以吃下三人份的食物,讓自助餐店老闆覺得虧大了!
還有朋友在桌上擺一杯高梁酒,只要陳益雄喝下去,就給2萬元贊助,他也只能勉為其難地「下海」。現在美崙足球隊的球衣上還有花蓮名產「曾記麻糬」的商標。「這都是主任、教練用章魚般的八隻手,到處去求募來的,」楊力州不忍地說。
創造,台灣紀錄片的新高度
「紀錄片能做的,更多!」拍了12年紀錄片,為了讓《奇蹟的夏天》被更多人「看見」,楊力州第一次選擇做院線上映的商業發行。票房利潤,每張票將捐5元給美崙足球隊,另票房15%要捐給原住民的助學計畫。
除了找山水國際娛樂公司負責後端發行與宣傳,《奇蹟的夏天》拍攝的技術與配樂,也都寫下紀錄片中的高規格。
以往紀錄片總是給人灰暗、光線不足、鏡頭晃動等印象,而且通常導演還要兼攝影、打雜。但《奇蹟的夏天》做到與劇情片媲美的新高度,不僅找來專業收音師杜篤之、專業配樂師等,也嘗試各種可能的技術層面。
這是足球少年被停格底片裡面的青春與夢想的印記,也是台灣紀錄片的新標竿;9月底開始將在台灣各院線等待票房檢驗。
楊力州能夠創造票房奇蹟嗎?能夠為台灣足球夢締造奇蹟的開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