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9月號的封面故事〈我的學校不見了——上學好難〉,探討偏遠地區孩子因裁併校而產生就學問題的困境,引發眾多媒體關注與社會廣泛迴響。
在各界關心偏遠學童艱困處境的同時,教育部也有了大動作。9月6日,教育部邀集全國25縣市教育局官員,召開「小型學校轉型發展會議」,在會中表示,明年將啟動偏遠小學與閒置校區活化方案。
各地捎來的關懷比想像中還多。「政府資源錯置」「不該只以經濟觀點衡量教育投資」「應肯定並發展偏遠小校價值」,廣泛見諸於讀者投書上的觀點。
政治人物也看到了《遠見》的報導。9月初,陳水扁總統出訪南太平洋時,立委李鴻鈞便質疑政府為了省錢,裁併小校,卻還拿著鈔票出國拚「凱子外交」。
更重要的是,相關單位似乎也把這些聲音聽進去了。據一位與會者表示,9月6日全國教育局官員齊聚一堂時,花了許多時間在檢視各縣市裁併校後,對學童與地方的影響,並討論解套方案。
八年來,裁併校最多的嘉義縣,在9月新學期開始後,已有了新配套。縣長陳明文指示警局啟動「護童專案」,特別加強裁併校學童上下學的安全,派請警察在分校、分班附近的重要路口,加強交通指揮,必要的話並以警車護送學童。
嘉義縣國教課表示,為了延長配套時間並降低師生、家長的不滿,打算研擬方案,提早幾個學期告知裁併校名單,盡量以漸進方式減少衝擊。
這兩年大幅進行裁併校的屏東縣,今年新首長上任後,也全面暫停。看了〈上學好難〉專題後,副縣長鍾佳濱表示,未來可以思考以特色遊學、數位教育等方式,彰顯小校效益,並反駁「小校不經濟」的觀點。屏東縣府將持續推廣相關理念,至少讓公務人員都能瞭解「教育是縣府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明年起全國開辦特色小學
全國教育會議,還達成一項最重要的結論,就是中央與地方一起推動「活化偏遠小型學校」。該方案的原型,可說是台北縣2003年開始推動的「特色學校」計畫。
曾任台北縣教育局長、今年3月上任的國教司長潘文忠有意移植北縣經驗,將特色學校列為政策方向,並請辦學績效卓著的北縣前漁光國小、現任屈尺國小校長郭雄軍,以及前建安國小校長陳木城,起草全國性的特色小學方案。
「這可以刺激各界多方思考小校的未來,並因地制宜地規劃小校發展模式,」潘文忠說明,今年將辦分區說明會,並籌組甄選方案的審議委員會。
特色學校以及閒置校區多元應用的計畫,將在明年開辦。教育部初步估計,將在兩年內投入新台幣1億元,甄選50至100所小學,給予30萬至50萬元經費。
「搶救分校、分班刻不容緩!」郭雄軍相信,一旦找到定位與特色,小校也有能力為偏遠學童開創出燦爛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