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赦扁議題」近日甚囂塵上後,總統府回應,總統蔡英文無特赦前總統陳水扁的決定。扁案紛擾多年,保外就醫爭議不斷,健康狀況包括手抖在內,也屢成關注焦點。回歸醫學角度,手抖原因百百種,氣到、餓到發抖,也是真有其事的生理現象,或可能是疾病警鐘,其中遺傳因素高達50%,近年興起的「神波刀」,又是如何成治療利器?
日前外傳總統蔡英文將特赦前總統陳水扁,引發關注。總統府發言人林聿禪16日晚間表示,相關程序都須依法進行,並且也無此決定;總統府最關切的是,持續確保陳水扁獲得妥善的健康照顧。
陳水扁過去重申自己患有手抖疾病,服藥後也不見效果,並曾拍攝影片強調自己右手每秒抖動6.6次。
不少一般民眾聽聞手抖,時常直覺聯想巴金森氏症;不過,手部顫抖並非其獨有症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許凱程指出,手抖原因眾多,大致可粗略分為生理性、病理性;而生理性手抖最常見,如飢餓、緊張、焦慮等,人人都可能出現。
至於病理性手抖,則要特別留意。首先,一般民眾最熟悉的是巴金森氏症所致,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比例又比女性多,遺傳因素則佔比較少約25%,表現特性是手不動就會抖動,抖動速度則偏慢。
其次,原發性或自發性震顫,在年輕人至長者都可能發生,好發於20歲至60歲,特性是遺傳因素佔比達50%,抖動頻率快,每秒約抖動4至10次,尤其手拿東西或動作明顯,並無明顯性別因素,男女比各半。
巴金森氏症導致手抖
許凱程表示,若是屬原發性或自發性震顫,飲酒後因酒精效果,可能減緩抖動狀況;巴金森氏症所致的手抖,則不會因飲酒而獲抑制。
除了生理性、病理性手抖,另有其他因素引起,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藥物、腫瘤或心臟因素等;有鑑於手抖原因多,他說,若是新出現的手抖狀況,或是最近抖動有變化,連寫字都有問題,甚至拿筆畫圓圈都變成鋸齒狀,建議民眾赴神經內科就醫,醫師可藉由抽血、腦部影像、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給予專業診斷。
對於如何減緩手抖,許凱程表示,民眾自身能做的,在飲食上要避免攝取咖啡、高濃度茶飲、辛辣食物等,養成生活作息規律的習慣,不要熬夜或睡眠不足。
神波刀以磁振導航治療
治療方面,醫師會視情況鑑別診斷,若狀況輕微,不影響生活,就盡可能和平共處;若影響生活,除了藥物外,盡量以非侵入性為治療手段,除非腫瘤壓迫明顯,再考慮動手術。
此外,近五、六年,台灣也引入「神波刀」治療,以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打斷顫抖神經迴路,為非侵入性的新型治療方式,且效果不錯,部分醫院也在施作。
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造成手抖原因很多,除了民眾熟知的巴金森氏症,天氣冷、緊張、交感神經旺盛,乃至老化都可能,若察覺不對勁,務必先就醫找神經內科醫師診斷,才能對症下藥。
他指出,除了藥物治療外,若是物理性配合,學會放鬆,以及藉由伸展運動,或是有意識正視手部抖動,嘗試用意念克制,都是可能減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