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哥大電信公司總經理張孝威有兩次「心靈休耕」。兩次休耕時空相差八年,心情也南轅北轍。
第一次「被迫」休耕,初以「哀怨」始,終以憬悟人生價值終。
第二次的休耕卻是心情愉快,純粹抱著學習的心態,如同偷得浮生半日閒般,享受了36天的美國學習之旅。
嚴格地說,兩次休耕他都照領薪水,要算是心態上的休耕。
逆境的祝福,已無欲卻意外得權
第一次休耕,源自於生涯重大挫敗。1994年,張孝威原本擔任中華開發公司總經理,突然遭遇當時國民黨投資管理委員會主委、也是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無預警撤換,轉任子公司中華投信董事長。
從此以後,張孝威度過人生最難熬的三年半。第一年,因為心境不平衡,還曾有過久久不能平復的「非常哀怨」情緒。
當時中華開發在董事長兼國民黨投管會主委劉泰英強勢的領導下,張孝威個性耿直,作風強勢,他以外商銀行的專業要求中華開發,凡是不能到達他的標準者,都予以嚴厲管理。但是不久,總經理的位置,就在劉泰英的主導下,被迫去職。
張孝威從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攻得金融MBA,回國後從交銀國外部經理做起,一路高升,幾曾受過這樣權力傾軋的氣?加上他受過專業訓練,一直全力衝刺,一下子失去舞台,非常不能平衡。
直到一次到美國出差,順道上了與《成功有約》暢銷書作家、知名企管顧問柯維的短期人際關係管理課程,他突然如茅塞頓開。從芝加哥往印第安那州的市郊,一望無際的北美洲玉米田,天地默默、碧空萬頃,肥沃的錦繡大地,讓他憬悟「大地藏無盡」的生機。
回到台北中華投信,他收斂起悲觀消極的心,每天低調上班,卻意外發現,同屬劉系人馬的總經理和執行副總經理因為意見不合,天天來自己的辦公室吐苦水。
「我成了他們的情緒垃圾桶,沒想到我原本毫無權力,刻意低調,被動地完全不介入,卻也可以間接的把權力發揮到這麼大影響力,」12年後,張孝威不禁莞爾。突然覺得當年的挫敗,逼迫他離開比較狹隘的金融領域,又藉此參透人性,實在是一個意外的祝福。
離開中華投信,他先是到台積電擔任財務長,甚受董事長張忠謀重用,也熟諳了台灣最有全球競爭力的半導體代工產業;然後又被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禮聘到電信產業。
意外的貴人,「艾森豪」邀請參訪
第二次休耕,則是張孝威意外的驚喜。2002年春天,美國艾森豪獎金宣布第50屆的台灣區得主,是當時的台積電財務長張孝威。這個獎對他意義重大,因為他父親張心洽是半世紀前的首屆台灣區得獎人,當時任職台灣銀行國外部經理。
父親去世多年,父子相隔半世紀得同一個外交意義重大的獎,張孝威當然深感榮幸,也想趁機到美國矽谷、紐約等地取經,瞭解一下創投、公司財務管理的最新趨勢。
但他是台積電的財務長,是何等重要的位置。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對他說,「不要去,不值得!」但是張孝威堅持要去,「他(張忠謀)是很乾脆的人,也就很阿莎力,就不擋我!」
這一個多月的參訪之旅,他才知道什麼叫做「滄海桑田」,很多事情大出他意料之外。
張孝威最難忘的一站是,在美國東部德拉瓦州的一家信用卡公司MBNA(去年被美國銀行併購,但是總部仍在德拉瓦),他首度看到大到可以同時容納千人規模的客服中心。
這些數以千計的客服人員,是24小時輪班接聽信用卡客戶的抱怨、申訴和要求服務,為了提神、提供社交場所讓員工輕鬆一下,MBNA於是在中心區設立無限量供應豐盛食物的餐廳。餐廳同時是一個交誼廳,上千名客服人員自由來去,隨時紓壓。「我這才瞭解員工福利可以做到這麼周到!」
休耕六星期,他看的很多,學到很多,也想了很多。而像他這樣的高階專業經理人,若不是有極大的堅持,也無法抽出這麼長的時間,離開工作崗位,得到短暫的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