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WIN」通知網路平台下架虛擬創作內容,引發動漫愛好者不滿的事件,在昨天(4/11)立法委員和衛福部、法務部開會後,達成新共識,因此讓iWIN審查事件暫時劃下句點。先前衛福部立場強硬,堅持虛擬創作也在規制範圍,為何這次做出調整?當台灣真實未成年偷拍影片論壇囂張,在黃子佼事件後成為討論熱點,二次元也需要管?未來涉及色情的虛擬創作還會受到法律管制嗎?立委又怎麼說?《遠見》帶你一次看。
這起涉及兒少保護和創作自由的爭議,自今年(2024)春節前夕便熊熊燃燒,也成為ACGN(動畫、漫畫、遊戲和小說,俗稱二次元,與代指真實世界的三次元對比)愛好者熱烈討論的話題。最關鍵的爭論點在於,看似有著幼態外表的虛擬角色,若涉及色情,是否屬於對兒童或少年的性剝削,因此應該受到「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的管制?
上個月(3/21)衛福部曾邀集各界代表開會,會後提出三點結論,最根本主張就是虛擬創作在法律規制範圍中,這個論點也得到兒少團體的支持。創作者則無法接受,他們主張虛擬作品沒有真實受害人,自然沒有性剝削問題,因此持續向立委遊說。
昨日會議中,立法委員在與衛福部和法務部溝通後,達成幾點共識。其中,最重要的結論就是,ACGN創作中的虛擬角色,不受「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管制,這也讓創作者和動漫愛好者們大感振奮。
立委和衛福部達成共識,定調排除管制虛擬創作
接受《遠見》詢問,立法委員黃捷表示,她和蔡易餘,沈伯洋一起,針對iWIN審查爭議持續溝通,11日召開的協調會中,和衛福部、法務部和ACGN相關團體都有共識,「除非是擬真的創作涉及侵害個人法益,不然原則上是排除虛擬。」
黃捷所說的個人法益,就是先前創作者和兒少團體爭議的根源。創作者和動漫愛好者主張,法律保障的是真實的兒少,例如近期引發關注的黃子佼和創意私房等案件,有真人受害者出現,這就是保障個人法益。兒少團體則主張,若虛擬作品中有呈現幼態外形的角色,當這些看似小孩的人物涉及性相關行為時,讓人憂慮「性化兒童的環境」出現,也就是把兒少當成可慾望的客體,他們想保護不特定的兒少,論點偏向社會法益。
先前衛福部保護司支持兒少團體主張,昨日會議結論則偏向創作者。黃捷提到,會後有四點結論:
檢視會議結論,明確提及「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規範範圍不包含虛擬創作。對此,黃捷解釋,上述結論是歸到「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的精神,以及依據大法官釋字617號中針對刑法235條的解釋,「也就是全力保障自然人兒童,而非侵害二次元創作自由。」
有真人一定要管、沒真人就不用管
參與會議的立法委員沈伯洋向《遠見》記者解釋,現在達成共識所規範的三種類型,包含兒少性影像、以真人所繪製之色情圖畫,還有AI生成之擬真色情圖畫,「只要跟真實有能夠連得上關係的,大家都覺得這應該要管。」
至於虛擬創作,沈伯洋補充,未來作法其實等同退回iWIN和衛福部針對虛擬作品管理前的狀況。接下來,待出席的創作者團體正式函文給衛福部後,衛福部會提出「函釋」,也就是解釋會如何認定「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的管制範圍。接下來當法務部的檢察官碰上實際案件時,就會尊重主管機關衛福部,根據函釋中的認定方式行事。
沈伯洋提醒,未來繪師和創作者要注意的是做好法律所要求的隔絕措施,依據「兒少法」規定,做出相對應保護機制,只要有分級措施,就不會有問題。當然,還是要注意作品是否違反「刑法」第235條的疑慮。
有民眾擔心,「刑法」第235條寫得不清不楚,到底何謂「散布、播送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其實,先前大法官曾作出解釋,在釋字第617號中提到,猥褻指的是「含有暴力、性虐待或人獸性交等而無藝術性、醫學性或教育性價值。」不過,實務上會怎麼認定、由誰定義?
沈伯洋指出,這其實是一個爭議許久的法律議題,因為法律概念上的不確定太高。他分享,以前檢察官時常援引「刑法」第235條,但自從釋字出來後數量少上很多,法官在判決時,也採取相對限縮的解釋。「所以以前才會有人說,他也講不出什麼是猥褻物品,但是看到就會知道了。那是一種感覺,但是每個人的感覺不同。」
對於現在管制排除虛擬、關注真實受害者,沈伯洋強調,真正應該要抓的是目前沸沸揚揚的「台版N號房」,把司法資源、執法量能集中在處理犯罪結構中的人,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他也補充,跟兒少團體有在持續溝通,對方也沒有想將創作者或者愛好者一網打盡,這是一個彼此了解的過程,兒少團體也在認識創作產業當中,他未來也會持續協調。
文化部:持續維護創作者權益
日後iWIN受理民眾檢舉、執行網路防護任務,從「兒少性剝削條例」回到「兒少法」框架。
PTT C_Chat板板主黃子凡(Satoman)表示,先前看板經板友投票升為18禁看板後,基本上已經補足iwin方對於防護措施的要求,若是衛福部發函確認「兒少性剝削條例」排除二次元後,以後應該不會受到太多影響。因為跟iWIN保有順暢聯絡管道, 以處理板務角度來說,未來接到iWIN聯繫的這套流程,不會有太大變動。
審查事件暫時落幕,文化部也向《遠見》表示,跟創作者立場一致。未來,文化部也會持續協助創作者、業者,研議建立出版品與網路內容分級、警示等防護機制的可行性,維護創作自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