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但願人長久》是由祝紫嫣自編、自導、自演的半自傳故事,其他演員還包含吳慷仁、袁澧林、謝咏欣及許恩怡。本片在第60屆金馬獎入圍最佳新演員與最佳改編劇本,最後抱回最佳新演員獎與會外賽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你是哪裡人?」這個問題,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是個再尋常不過的話題,但對於某些有著身份認同困擾的人,這可是他們一輩子的大哉問。
生活在台灣的你我,在身份認同和國籍議題之間的想像,也許從來都不需猶豫,這是與生俱來的安定、一個習以為常的基本——但在世界的許多角落,卻有許多移民、難民、移工,天天必須為自己的身份所苦惱,那種難以融入當地的茫然、深怕被貼標籤的感慨,對於「家」的基本訴求,遠比想像中還遙遠。
而對於《但願人長久》導演祝紫嫣而言,這就是她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但願人長久》為導演祝紫嫣半自傳的人生故事
《但願人長久》由祝紫嫣自編、自導、自演,這是她創作的半自傳故事,其他演員還包含吳慷仁、袁澧林、謝咏欣及許恩怡。本片在第60屆金馬獎入圍最佳新演員與最佳改編劇本,最後抱回最佳新演員獎與會外賽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但願人長久》描述,一對湖南姊妹子圓與子缺的青春,住著一個不負責任的爸爸,小時候姊妹倆舉家移民到香港,母親在外兼職,父親也經常不回家,子圓便代母職照顧起年幼的妹妹,雖然克服了語言隔閡,新移民的身份卻始終在她們生命裡揮之不去。
後來,父親因吸毒被抓反覆入獄,姊妹倆學會自立自強,度過了與父疏離並亟欲反抗逃離的年少時期。原以為長大後能徹底擺脫父親的枷鎖,卻發現自己喜歡的人事物都帶有父親的影子。
驀然回首,父親已白髮蒼蒼,子圓和子缺是否能放下過往的芥蒂,重新修復父女關係?
吳慷仁一看到劇本就愛上,挑戰生涯最老的演出
電影以1997年、2007年與2017年三段時序為主,穿插出子圓與子缺這對姊妹在不同年齡層橫跨的人生際遇,包含童年時期、學生時期與成年時期,並從香港回歸後的時間點,描述父女之間的溫情、衝突與疏離,令人動容。
對她們來說,從小父親若即若離,喜怒無常,又時常因坐牢突然消失,使兩姊妹長期處於不安。小時候她們還會討好父親,中學時期她們開始反抗、掙扎、逃離,變得更加叛逆。但長大後,本以為可以徹底掙脫父親,卻發現自己喜歡的所有人事,都與童年的某個回憶有關。
祝紫嫣分享,《但願人長久》因為是自己的第一部長篇作品,拍攝時沒有票房的壓力,所以演員一開始就想要全部都是素人,就連吳慷仁的角色,原本還想找自己的舅舅來演。
後來因為疫情關係,舅舅沒辦法從湖南過來香港,曾執導《濁水漂流》、也擔任本片監製的李駿碩,就建議這個角色可以由吳慷仁來詮釋。「我對慷仁的印象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把青》,當時還沒想到他能不能演到60歲這樣的狀態,但後來看各種訪問,發現他可以為角色犧牲很多。」
「像是《白蟻》、《斯卡羅》那種為戲瘦到極致的模樣,加上他沒有經紀人,代表可以很直接的跟他對話,我就知道找他一定沒問題了。」祝紫嫣說,很高興當時慷仁看完後,他就很喜歡這個劇本,就趕快約了線上見面。
祝紫嫣學文學出身,將小說改編為劇本也遇到了許多挑戰
其實《但願人長久》一開始的雛形,是祝紫嫣自己寫的約1萬字短篇小說,描述父女之間的回憶,小說裡面沒有妹妹,登場人物也沒有電影那麼多。
「以前從來沒想過要拍電影,因為我一直覺得電影是娛樂性比較強的東西,直到近幾年,因為對電影的想法有些改變,電影有很多元、豐富的內容,所以我想要用文學性比較強的劇本,這對我來說是有利的。」
祝紫嫣笑說,這部電影最初在參與香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時,就已經確定要用親情的故事,「親情的作品應該比較容易拿到高分,把這個故事改編成劇本,或許是可以獲獎的。」後來,這個劇本果然受到評審的青睞。
她分享,一開始覺得自己是學文學的,寫小說都沒什麼問題,寫劇本肯定也不難,但後來卻發現遇到了許多難關。
像是在小說裡面,她並沒有三段時間序的分場,但這個在劇本裡面就出現,這是為了讓故事脈絡更加清晰,內容也比較聚焦。
「最大的困難,其實是文學語言和電影語言完全是不同的系統,有時電影可以用畫面述說,但小說則是用文字闡述,而如何能在這當中的轉換,找出更適合的方式,是我一直在學習的地方,像是哪些對白可以拿掉、哪些可以用畫面來呈現,我和攝影師就討論了非常多次。」
《但願人長久》是自己某部分的人生縮影
許多觀眾在看完《但願人長久》後,最好奇的就是故事主人翁林子圓和祝紫嫣自己的相似程度,也深深能和角色的際遇感到有極高的共鳴。
祝紫嫣說,如果要抽絲剝繭的話,很多內容其實是為了劇本而創作,但其實有許多元素也是真實的。像是自己真的是湖南人,童年也有許多記憶在湖南,自己也真的是在電影中子缺那個年紀,跟全家人一起到香港的。
而電影中拍攝的小學,就是自己的母校;電影裡的家,也是小時候住的大廈;商場裡的玻璃電梯,也是兒時印象很深的畫面。
「不過現實中的我,其實沒有妹妹,而姊妹倆象徵的,是不同時期的自我,子缺是大學後的自己,而子圓是中學時的自己。」
祝紫嫣表示,中學時期的身份認同,有種被兩邊拋棄的感覺,甚至在大學之前,她對香港也沒什麼歸屬感,比較像是配合這個地方在過生活。
「香港人大部份的家都很小,所以我放學不喜歡回家,都和朋友去麥當勞坐,但因為我又沒錢,我每次都沒點餐,學生時,我對香港的回憶都是不太開心的。」
這樣的想法,一直是到大學開始、自己有經濟能力時,才漸漸的改觀。
祝紫嫣首次執導電影就自己演出,出色演技令人驚豔
在《但願人長久》中,1997年、2007年與2017年三個階段的子圓和子缺,都是由不同的演員飾演,而祝紫嫣自己就扮演2017年的子圓,出色演技非常令人驚豔。
祝紫嫣笑說,「自編自導自演這種事,其實我從小時候就開始這麼做了,我中學在話劇社時就這樣做過,因為我不只想當演員,我還想要控制全場的效果。」
加上業界有許多自編自導自演都很厲害的導演,這點建立起她很大的自信心。
她說,不過,其實自己也沒有堅持一定要演出,如果有別的更適合的人,她也可以專心當導演,只是因為《但願人長久》是第一部作品,實在不曉得之後有沒有機會能再拍電影,為了不讓自己遺憾和後悔、加上是半自傳,所以就決定要來嘗試。
不過祝紫嫣強調,對比自己演,她更享受開發素人演員,看著他們發光發熱的過程,像是謝咏欣拿到金馬最佳新演員這件事,遠比自己有沒有得獎還要開心。
她說,「更大的成就感,是看到她們從素人試鏡,到螢幕前閃閃發亮的過程,真的很有成就感,後來咏欣拿了金馬新人獎,也在香港金像獎被提名,作為導演真的很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