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醫療人力不足問題,南韓政府規劃,從2025年開始,增加醫學系招生人數2000名;消息一出,立刻引爆醫界反彈,迄今已有上萬名實習和住院醫師,選擇怠工或集體辭職。
對於希望維持自身「稀缺性」的醫師而言,政府大幅放寬醫學系招生人數,等同稀釋了他們的稀缺性。原以為自己物以稀為貴、後市可期的醫師,面對政府「放大招」,當然氣得跳腳。
隨著人口老化、醫療需求增加,南韓政府有意擴大醫師供給,政策方向合理、頗獲民眾支持,可惜手法過於激烈。
就高等教育來說,與其他科系相比,培養醫學系畢業生的成本是最高的。南韓自2006年以來,每年醫學系招生總額,都維持在3058人;如今,竟一口氣要大增2000人,且2025年就要上路,配套措施準備好了嗎?
撇開醫學院所需的軟硬體設備不談,光是師資,就不見得能因應暴增的學生。遑論目前集體離職造成的人力空缺,導致資深醫師降級承擔工作。還包括醫界普遍克紹箕裘、階級複製的家族。一個政策一次挑戰年輕到資深、學校到業界的期待與舒適圈,絕對是難啃的骨頭!
強化政策溝通與對話,努力促成社會共識
那麼,南韓的經驗,帶給台灣哪些啟示?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首先,醫療人力不足的問題,不只南韓,台灣亦然。如果健康是人權的一環,那麼,政府就應該思考,如何保障「健康照護勞動力」,當需求攀升,供給就要隨之增加。
提升醫學院各系所招生名額,自然能夠擴大供給,但必須循序漸進,而非希冀一步到位,至少要讓教育體系能夠負擔。
或許有人會擔心,當醫生供給擴增,會不會使更多人朝醫美領域發展,導致真正需要醫療的領域「無醫無靠」?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供給增加的情況下,醫美競爭勢必更激烈,將逐步達到飽和,醫療人才會外溢至其他領域,使供需走向新的平衡。
其次,南韓政府在4月10日國會大選前兩個月,發佈計畫增加醫學系招生人數的消息,雖成功刺激總統尹錫悅的民調回升,卻讓這項議題,難逃民粹操作下場,由此可見,一件對的事情,在不對的時間點,用不對的手段處理,恐難有好結果。畢竟選舉的激情對立,難有理性的對話。
最後,台灣的政策溝通方式和民情,雖不至於如南韓般激烈,還是要學習透過更多對話,找出具備社會共識的中長期目標。例如,南韓前總統文在寅,雖與尹錫悅分屬不同政黨,但任內也曾提議增招醫學系學生,顯見這項政策,具有社會共識,即便換黨執政,仍持續推動。
南韓過去曾發生多次醫師罷工事件,每次都是醫師獲勝,這回,歷史將再度重演?
目前看來,執政當局毫無讓步之意,但我估計,此事可望於國會大選後落幕。畢竟,增加醫療人力供給,是人民支持的政策,執政黨不可能在選前退讓;但是,一旦選舉結束,就未必要繼續「硬下去」,或許會藉由減少總容額或逐年增招,審慎規劃高教體系配套措施等方式,和醫界達成協議,給彼此一個台階,進而使社會回歸日常。
(作者為亞東醫院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林信男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