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鐵鎚王幸記 從3人規模 做到全球第3

林妙玲
user

林妙玲

2006-06-22

瀏覽數 57,500+

台灣鐵鎚王幸記 從3人規模 做到全球第3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6 / 6月號雜誌 全球必修杜拜學

今年,台灣手工具業不只在外銷業績上長紅,還摘下有「設計奧斯卡」之稱、全球矚目的德國iF(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設計獎。

做鐵鎚的幸記工業,正是2006年德國iF設計獎的得主,以外型似龍、有避震功能、符合人體工學的產品「龍鎚」,拿下殊榮。

幸記龍鎚在台灣手工具界的設計之路,敲下了里程碑。以往,台灣只有科技業,才有機會晉級國際設計獎的評審名單,鐵鎚如何與來自30多個國家、上千件產品同台競爭,並獲青睞?

答案就在台中烏日鄉間、水田環抱的4000坪工廠中。

一退伍,集資40萬創業

已過30歲的幸記,10多年前就是台灣最大鎚斧類製造商,近年更躋身世界前3大。

「台灣鐵鎚王」從未遷廠,39年前從78坪的廠房做起,員工只有三人,其中老闆兼員工,就是幸記董事長陳長榮。

「我當兵回來,就一直想怎樣賺更多的錢,」1949年生的陳長榮說,當兵前他當繕寫員,月薪只有400元;退伍後是推銷員,以為一定比較賺錢,沒想到投入5000元資本,只換來一屋子賣不掉的歐羅肥與洗衣粉。

儘管社會新鮮人的第一步跌跌撞撞,卻因此往鍛造、手工具業前進。

那時,陳長榮去探望做鍛造的鄰居,發現一部鍛打汽車零件的沖床,只要「匡啷」一聲,就壓成了一個可賣5元的零件,「哇塞,這機器簡直就是印鈔機嘛!」陳長榮覺得好好賺。

因此,陳長榮向家人集資30萬元,外加鄰居的10萬元,聘了一位員工,在1967年合創了三人工廠;1975年更名「幸記」。

初期,廠內只有一座爐子、切邊設備與沖床,還不懂鍛造的陳長榮,工廠鐵門拉開之後,就要去拜託常缺席、但懂技術的合夥人上工。

即使「校長兼撞鐘」很辛苦,又常加班到半夜,但學到鍛造技術的陳長榮,幾乎一開始就賺錢,一個月營收達到10餘萬元,幾可購進一棟樓房。就連切邊過後的下腳料(廢鋼材),也能賣給煉鋼廠再賺一筆。

1970年代台灣整體情勢看好,亞洲的手工具產業重鎮,已從日本逐漸轉移到台灣。在鍛造、鐵鎚製造領域打頭陣的陳長榮,即便曾因石油危機有過虧損,但往後30年,陳長榮卻把規模小的鐵鎚生意,做到國際知名。

敢投資,一部機器值八輛賓士

創廠初期,幸記以內銷為主,但隨即轉攻外銷,而先進設備就是幸記掌握核心技術的法寶。

「雖然鐵鎚是傳統工具,但我們早就脫離土法煉鋼的時代了,」陳長榮說,轉入外銷市場不久,他就常到日本觀摩,甚至穿著西裝,也鑽到爐子等機具底下端詳、研究,偷學「撇步」。

1978年,國內手工具業才正起步,陳長榮就投入巨資,陸續買下三部日製「空氣錘」,一部要價新台幣400多萬元,用來快速鍛打榔頭鍛胚。「當時一部賓士車,也不過50多萬元!」陳長榮道來卻不見心疼。

不若其他鎚斧業者把模具外包,幸記在20多年前,就引進做模子的「三次元雕刻機」。幸記總經理陳錫海笑說,除了曾經風光的三富汽車,當時中部只有幸記有這機器。

這些投資讓幸記的資本額,從初創廠的40萬元,在15年間增為4000萬元,漲幅百倍。如今,資本額為1億3500萬元。

「就算現在來看,幸記的技術仍屬先進,」幸記總經理特別助理張欽隆說,20年前他赴日採購CAD/CAM(電腦輔助設計/製造)設備,讓幸記可彈性產製各種樣品、模具。而製程簡化、精進的結果,也使得幸記的鍛造品,幾乎不必再研磨修飾。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目前幸記台灣總公司的自製率達到八成,從研發、製模、鍛造與組裝等階段,無需外包。

金屬中心執行長室特別助理、曾輔導過幸記的王福山分析,鎚斧類跨入門檻其實不高,但幸記抓住鍛造、表面處理等核心能力,加上投入早、設備齊、維持高毛利率,就會比別人有能力整合資源、擴大規模。

除了擴充硬體之外,陳長榮並積極參與德國DIN、ISO9002等國際標準認證,而幸記也領先業界,早在20年前就電腦化,並與中鋼的中衛體系共同架構資訊管理系統。

進中國,操作高低兩桿奏效

內、外部環境的完善,讓幸記的前20年走得順暢,但1990年代之後,崛起的大陸帶來危機,也是轉機。

為了準備股票上市與大陸布局,幸記在1991年曾與其他三家手工具公司,到大陸成立「昆山鉅豐工具公司」。但其他成員憂心大陸崛起,將搶走台灣訂單,消極以對。1996年,鉅豐解散。

「台灣手工具沒有第一時間布局,給了大陸喘息空間,」陳長榮歎道,大陸低價搶單,許多本來向台灣購買手工具的美國通路商,例如沃爾瑪(Wal-mart)、Lowe’’’’s等都轉進大陸,幸記一年少了約新台幣2億元的生意。

後來幸記同時在兩岸操作高、低桿策略,才度過危機,前進鎚斧界的全球三大。

高桿策略是,幸記仍舊在設備齊全的台灣廠。接單、研發,並耕耘少量多樣、高質感、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例如龍鎚。

而低價、大量產的低桿操作,則有賴大陸的幸記昆山廠,陳長榮並未放棄大陸布局。

1990年代初期,陳長榮在當時很荒蕪的昆山,購進1萬8000坪土地,建置廠房,並於1994年開始量產,讓幸記突破停滯三、四年的營收,達到新台幣4億多,成長幅度超過三成。

近年,幸記還購併北部六角扳手廠,積極在大陸經營自有品牌Swell。

2003年之後,幸記的兩岸總營收每年成長10%,去年7億餘元,相較去大陸設廠前,營收成長一倍,現今毛利率還可維持在20%以上,高、低桿策略奏效。

王福山說,台灣鎚斧類產值規模約新台幣10億元,幸記就超過六成。張欽隆指出,專注鐵鎚本業的幸記,至今主要產品鐵鎚仍占營收的八成以上。

「今年,光是鎚子就可望突破新台幣8億元,我們的得獎作品『龍鎚』還沒有量產呢!」陳長榮信心滿滿。

搶通路,與瑞典大廠合作

不願被通路商決定命運,幸記準備靠購併、策略聯盟等方式掌握通路,也汲取管理經驗。

「現在製造業,都被通路掐得死死的,21世紀是通路的時代了!」陳長榮坦承,最大的對手就是既經營製造廠,也自營通路的美商Stanley。

既然問題卡在通路,幸記於是與美國手工具製造廠合作,開始掌握特定廠商的通路。

今年幸記也打算與瑞典百年手工具大廠合作,合資在昆山另成立一家公司,除了將產品回銷歐洲,陳長榮也冀望在歐洲擁有通路的瑞典大廠,能協助幸記在大陸發展通路。

早已是製造業模範生的幸記,更希望將通路伸向全球,讓「鐵鎚王」不只能做鐵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