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積電熊本廠成了產業當紅話題,同為晶圓代工大廠的聯華電子(聯電),其實也早就赴日發展!只是地點不在熊本。聯電獨家回應,他們同樣重視日本供應鏈的連結,但謀劃不同,最新進展《遠見》完整揭露。
日本政府是對「台積電」開綠燈?還是對「台灣企業」開綠燈?
台積電熊本廠風光開幕,最讓台灣企業側目的,莫過於日本政府接續鉅額撥款,外界推估一號廠、二號廠,得到的補貼金額已達上兆新台幣6300億元左右,既然日本社會友好台灣,又有日本政府對台積電「大開綠燈」的前例,其他台灣半導體廠也紛紛搶進日本,尤其同為晶圓代工的聯電與力積電,最受到矚目,他們選擇本州島,前者已進入三重縣、後者則選擇宮城縣。
日本政府在2021年6月制定半導體、數位產業戰略,表明在日本國內重建半導體完整供應鏈的必要性,範疇從學術研究、材料到製造,編列預算一路上調,估計已經超過1兆日圓。
台灣半導體廠抓緊台日同盟契機,晶圓代工二把手聯華電子,加緊布局,在本州島三重縣(東京以南)生產車用晶片,已於去年投產,預計到2025年,每月產量將達到1萬片晶圓。
收購富士通半導體廠房,落腳本州三重縣
面對新一波日本建廠熱潮,聯電獨家回應《遠見雜誌》,聯電日本子公司USJC董事長鄒世芳表示,「我們在與日本供應鏈合作的經驗中,認識到建立長期關係的重要性,不能打短線,不以短期利益為優先」。
特殊製程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合作關係,一起來為下一個世代的技術來努力,USJC希望能夠扮演一個整合者(facilitator)角色,來協助整個供應鏈,從垂直到平行進行全面性整合。
相對於台積電從無到有的建廠,聯電的日本故事,採取收購策略,別有另一種巧妙。
日本半導體廠主要是晶片設計到製造一條龍的廠房(常簡稱為IDM廠),經過十年積極整併,聯電2019年完全收購了,富士通半導體旗下位於日本三重縣桑名市的12吋晶圓廠,並成立USJC,卡位日本晶圓代工市場。
2022年4月USJC與日本電裝(Denso)合作,共同建置第一條以12吋晶圓製造絕緣閘雙極電晶體(IGBT)的生產線,進入車用特殊製程,協助電裝解決8吋成熟製程產能嚴重不足難題。
鄒世芳強調,聯電在日本耕耘已經長達26年,全球策略上,聯電是最早展開多元化生產基地布局的晶圓代工企業,日本也是半導體產業的群聚地,供應鏈非常健全,甚至生產設備更是全球領先,是半導體的發展重鎮。
USJC近期發展策略,以增加製程多樣性為主,及優化產品和技術組合,追求最大化和升級,近期推進40奈米生產,希望吸引更多不同層次及不同產品的客戶。
聯電與日本合作歷史
年份 | 事件 |
---|---|
1998 | 取得新日鐵半導體(1999年中文名稱更名為聯日半導體株式會社晶圓廠,2001年英文名稱更名為UMC Japan) |
2014 | 入股富士通的新晶圓專工公司 |
2019 | 併購百分百日本三重富士通半導體成為完全獨資的子公司後,更名為United Semiconductor Japan Co., Ltd.(USJC) |
2023 | USJC與日本電裝株式會社DENSO宣布車用IGBT量產出貨,合作擴展車用電子市場 |
有鑑於日本政府的對台的「補貼」友好,聯電可有日本生產基地的擴產計畫?
鄒世芳回答的審慎樂觀、若無似有,表示與日本政府有非常友好的關係,在疫情期間,捐贈當地許多防疫設備,並跟當地大學建教合作,培養半導體相關人才,「與日本政府不僅保持良好即時的互動,也讓他們知道我們未來中長期的計劃」,聯電日本子公司USJC董事長鄒世芳表示。
聯電日本故事:既是轉型,也是保命
相對於台積電日本生產,是為擴大產能、放大邊際效應,聯電的日本故事,則有更為濃厚的生存與轉型意義。
國際產業局勢,在2018年中美矛盾之下,不僅從全球化,變成「區域化」短鏈生產,更是引發中國政府大力投注扶持半導體產業,估計已經撒出上兆元人民幣,雖然期待在先進製程領域開花,但先進製程難度很高、門檻很高,致使中國政府撒出去的大錢,幾乎都在成熟製程領域結果,讓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預計2024年起成熟製程的腥風血雨價格戰,恐不可避免。
面對「穀賤傷農」的傳統商戰,聯電進入日本生產,與客戶深度合作,既是保證訂單,更是彼此共生共存﹔專注特殊領域、創造只有少數人會做的製程工藝,既是轉型,更是保命。
鄒世芳直言,聯電要更專注於特殊製程的推進,「因為在日本的關係,我們可以給予當地客戶更好的服務,如與DENSO合作IGBT,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