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2024年世界大學排名」顯示,臺灣科技大學在「國際展望」項目,名列全台第一。多年來,臺科大打造讓國際學生感到自在的校園環境,並藉由校友口碑行銷,吸引更多國際學生前來,形成正向循環。
國際化的校園環境,需要長期經營。早在20年前,臺科大就意識到,少子化對大學招生的影響,並開始提供獎學金,招募優秀的外國學生,進而取得「先進者優勢」,為營造國際化校園,打下良好基礎。
「(給國際學生獎學金)我覺得值得,我們是科大領頭羊,必須吸收最好的學生!」談到臺科大對國際學生的招募,校長顏家鈺強調,校方最看重的,就是學生的資質。
20年前,臺科大以印尼為目標,積極招收國際學生,在外籍生人數持續成長的情況下,全英語教學等相關配套措施,也逐步到位。
談到當時選擇印尼的原因,臺科大國際長葉穎蓉表示,除了學生素質優良,印尼的人口紅利,也是關鍵因素,且印尼學生在臺科大的表現,確實令人印象深刻,「老師們都覺得,在研發上,他們(印尼學生)戰鬥力很強。」
形塑友善環境,讓國際生自然融入校園
由於布局得早,過去在臺科大求學的印尼學生,回國後,便成了臺科大「最佳代言人」。「學長姊在台灣的經驗,對學弟妹有很大的影響,他們(國際學生)有學到東西、在社會上有成就,學弟妹當然會對臺科大有期望。」顏家鈺說。
以顏家鈺去年12月拜訪的姊妹校、印尼泗水理工大學為例,該校包括學務長、教務長在內,共計數十名教師,都是臺科大校友。葉穎蓉指出,「學生們會觀察,老師是臺科大畢業的,所以他們對台灣的認識是,如果要學科技,就去讀臺科大,這就是長期耕耘的成果。」
除了具備「先進者優勢」,臺科大也積極營造友善環境,讓國際學生的求學過程,可以更自在。例如,校內設有穆斯林祈禱室和清真餐廳,學生能接觸到的文件,全數雙語化;此外,無論教務、學務,或是體育室的資源,國際學生都可使用,就連臺科大每年舉辦的傑出青年選拔,外籍學生獲選的比例,也愈來愈高。
不同於部分學校,將國際學生交由國際學院(或國際業務相關單位)負責,臺科大採取的方式,是讓國際學生自然融入,一同上課、做研究,參與校園活動。「國際化,就是臺科大的一種文化。」葉穎蓉強調。
根據顏家鈺觀察,校內經常能看見本地生和外籍生,透過英文溝通,就算不夠流利,一樣能講得很開心,「這對本地生來說,就是給他們一個不害怕(說英文)的機會。」
國際生擁有多語言能力,求職添利多
近年來,台灣科技產業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大增,加上臺科大有不少國際學生,畢業後選擇留下來就業,取得亮眼資歷,亦是吸引外籍生的誘因之一。
葉穎蓉以臺科大一名越南籍學生為例指出,這個學生同時具備越南文、中文、英文「三語」能力,去年畢業時,陸續獲得十個工作機會,「她可以從裡面,選擇待遇最好的職務,比在越南工作好很多。」
整體而言,留台工作的臺科大外籍校友,多數投身資通訊產業;另外,像是營造建設、離岸風電等領域,也是許多外籍畢業生的就業選擇。而這些在業界表現優異的臺科大校友,變成了「活廣告」,有助校方繼續透過口碑行銷,招募更多外籍學生。
葉穎蓉認為,比起日本、南韓,台灣的生活環境,對外籍學生相對友善,讓許多來臺科大求學的國際學生,希望畢業後,能留在台灣工作,「台灣不要妄自菲薄,總是覺得我們輸日韓。」
臺科大的國際學生當中,學位生多半來自東南亞、中南美洲和非洲,交換學生則以歐洲為主。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都有300至400名,來自德國、法國、比利時、瑞典、芬蘭等國的姊妹校交換生,在臺科大求學,雖然受疫情影響,人數一度下滑,但目前已回升至200人以上。
若將學位生和交換學生人數相加,臺科大的外籍學生占比,接近20%。顏家鈺說,臺科大會更積極地經營,與他國姊妹校的關係,創造能夠吸引更多國際學生的優質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