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挑戰,俄烏戰爭加重了糧食短缺,新冠疫情和極端氣候則不斷提醒著人類與環境生態共存亡的事實,突顯實踐永續的刻不容緩,亦帶動了綠金新經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簡稱屏科大)創校百年來立足於農業,更以前瞻思維結合領先科技持續創新,為人類與環境的共好注入新動力,連續10年在世界綠色大學評比中拿下全國第一,展現新型農業人才的永續價值。
「屏科大邁向百年的過程中,有許多堅持與創新的方向,在實踐新農業4.0與永續能量方面,透過大數據、物聯網等前瞻技術,建構安全、安心、永續的智慧農業產銷體系。」屏科大校長張金龍表示,尤其屏科大的領域與動植物、環境土地高度相關,在永續議題上更加責無旁貸,也期望能善盡專業、發揮影響力,將農業當前的危機轉化為新契機。
多元先進試驗場域領頭 精準農業驅動永續新解方
屏科大治校理念中的「科技農業、生態產業、白金社會、永續經濟」四大主軸,對應著人類社會當前面臨的種種挑戰。「永續不只有減碳和生態,包括疾病和糧食問題也都含括在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屏科大農學院徐睿良院長指出,屏科大很早就開始佈局永續,將相關趨勢融入教學與試驗場域的設計。這些涵蓋農林漁牧、不斷與時俱進軟硬體設備的實習場域,不只是跨域農業人才的最佳養成所,更是永續農業的創新示範基地。例如:農園系團隊在屏科大永續農場改善水稻栽種模式,達到碳排減量;木材科學與設計系利用農業副資材進行生質造粒、開發生質燃料,不只讓碳排減量,更創造農業循環經濟的效益。
屏科大致力發展的智慧精準農業更為糧食和環境議題提供了雙重解方,透過將ICT技術導入農業,一方面提升收益,同時也減少資源耗費、減輕環境衝擊。有別於過去在日頭下揮汗勞動的農業印象,在屏科大的智慧農場、綠能植物工廠、熱帶畜禽永續生產人才培育基地、智慧溫室裡,看到的是大量運用智慧化、自動化的設備,透過數據分析找出最佳的種植和飼養條件,而立體化種植的溫室環境不只可以降低極端氣候衝擊、提升並穩定產量,還可以透過改良栽培養份、光照等生長環境來調整作物營養,提高其經濟價值。
除了校內的多元實習場域,注重產業實務應用的農學院也與毗鄰的屏東農業生技園區、農業部試驗所、農改場、屏東科學園區等在地產學緊密合作,讓學生充分瞭解產業需求,協助解決產業瓶頸。以冷鏈技術為例,農園系團隊跨領域合作,協助高雄區果菜生產合作社優化荔枝外銷貯運技術,有效增加玉荷包儲存壽命5~10天,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降低糧食浪費。此外,屏科大在學術研究方面也表現亮眼,徐睿良院長強調:「基礎研究是支持產業升級創新的重要力量。」目前農學院110位師資中,有5位研究佔世界前2%的教師,並有1位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此外還有2位國家產學大師及9位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透過對農民團體的技術服務為台灣農業做出深遠貢獻。
超前部署One Health國際共識 邁向「動物與人類共好」
與糧食安全和人類疾病等永續課題息息相關的,還有動物的健康,例如人畜共通的立百病毒,最早就是在馬來西亞的養豬場傳出,因棲地破壞,使得帶病毒的果蝠進入養出豬場旁的果園覓食,而造成人與多種動物嚴重死傷的疫情。近年各地新興與再浮現傳染病的疫情肆虐,更引發全球對於人畜共通傳染疾病的重視,台灣唯一設有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和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屏科大獸醫學院,也發揮專業優勢,應對新世代的健康挑戰。
近年來WOAH和WHO高呼「健康一體(One World, One Health)」觀念,強調人類、動物與環境健康息息相關,共生共榮。「在健康一體的概念裡,獸醫扮演了很多角色。」屏科大獸醫學院院長連一洋說明,獸醫學院的教學研究領域涵蓋經濟動物、伴侶動物的臨床及預防醫學,更擴及野生動物保育。預防醫學方面,屏科大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結合了「動物製劑試量產中心」,將理論與實作緊密結合,不斷驅動技術創新,在過去十年中獲得18項疫苗技術專利、進行19項技轉。獸醫學系的「動物製劑研究中心」所開發的動物免疫製劑技術亦已向東南亞輸出,成功開拓國際市場,揚名海外。
隨著「毛小孩」的醫療保健需求不斷提升、直追人醫,獸醫學院除了持續與國際交流、提供國際實習機會,正於屏東市區籌設的教學醫院也導入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等大型先進儀器,並定位為後送醫院,提供更多、案例更專精的臨床實習機會,培育與時俱進的獸醫人才。此外,透過與漁牧、畜產養殖場和屠宰場的緊密配合,獸醫學系團隊和動物疾病診斷中心站在第一線為食安把關,還和中研院合作開發萃取自植物的植源劑以替代抗生素,推動翦抗、無抗飼養,鞏固食安的同時更避免抗藥性的負面影響在生態中擴大。
「整個生態的健康都是一環扣一環。」連一洋院長指出。屏科大設有全台唯一的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培育更加專精的保育人才,投入生態調查、監測與野生動物保育,也對台灣在地物種進行深入研究。連一洋院長以老鷹紅豆和無抗飼養的市場競爭力為例,強調動物福祉與經濟的相輔相成,今年獸醫學院還將開始執行由教育部主導的「動物實驗替代科技人才培育計畫」,持續透過增進動物福祉增進全人類的永續發展。
國際化學習環境 為台灣人才與永續農業打開通往世界之門
結合農學院、獸醫學院等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屏科大另設有全英文授課的國際學院,廣招來自各國的外籍生,形塑國際化的學習環境,提升畢業生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透過專業的教學與研究,將屏科大的永續農業能量與治學理念擴散至國際,進一步深植台灣的國際影響力。
以培育接軌全球的國際人才為目標,國際學院除了鏈結全校跨學院的教學資源,也定期邀請國外大師到院教學,分享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案例;讓學生透過與世界級專家交流,深入了解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並學會從國際視角看待跨國議題。國際學院也與企業高度連結,邀請跨國企業專業人士到校分享經驗,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產業現況,並和國際企業和組織合作提供學生實習機會,淬煉專業的同時也培養在跨國環境中的工作適應力。
「永續雖然是全球共同的課題,但不同國家地區面臨的問題、相關的法規規範、地方的習慣與文化都不相同。」屏科大國際學院院長梁茲程說明,永續的推動需要結合人文的敏銳度、多元文化的尊重及對國際最新政經局勢的關注,國際學院藉由形塑國際化學習環境,為學生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目前屏科大國際學院約有6成都是外國籍學生,多數學生也都有機會出國參與學術交流,接軌國際研究與趨勢;此外,國際學院的師資組成也十分國際化,不只跨足不同學院、甚至跨國進行研究。梁茲程院長表示:「很多學生在求學階段並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外國文化,在國際學院裡提供了本國學生了解多元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機會,培育放眼全球的國際人才。」
百年傳承創新 開展下個世紀永續前景
「培育出具有國際視野的全球公民,讓他們不僅具有專業知識,也具備跨領域的思考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是屏科大各學院共同的期許。」張金龍校長表示,在設備容易取得的時代,人才才是最寶貴的資源,跨領域的新型農業人才更是供不應求。張金龍校長也格外強調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期望培育出學生對社會盡責的心,在未來對社會做出貢獻。展望下一個百年,屏科大將持續推動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結合前瞻性研究以回應社會與產業的需求,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承諾推動教育和永續發展,持續為學生、社區以及整個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