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4總統大選投票日1月13日已進入最後倒數,三黨候選人都傾全力走訪各地掃街拜票,國際社會也關注這次選舉結果,將如何影響兩岸關係,《遠見》整理西方和日本媒體針對台灣選舉和三黨候選人的分析。
外媒如何看2024台灣總統大選
《經濟學人》提到,對中國來說,台灣選舉是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選舉結果不僅是選擇未來四年的台灣領導人,還能證明「政治因素」是否仍可解決「台灣問題」,或是只有武力,才能迫使台灣服從北京的統治。
習近平在2022年12月31日的演講指出,台灣與中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從邏輯上來說,習近平不願將他的政治生命全部押注在武統台灣,因為這可能會冒著與美國發生戰爭的風險,更安全的選擇是,透過經濟和軍事上的利誘,讓台灣政商精英投降。
《BBC》表示,無論投票結果如何,都將塑造北京與華府的關係:台灣是他們在亞洲爭奪權力的關鍵導火線,台海局勢的升級,都有可能演變成更大、更危險的衝突。
雖然習近平和外交部長王毅多次警告,如有必要,解放軍將準備武統台灣,但許多專家認為,考量到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目前全面開戰的可能性很低。
不論是對內的民生議題,還是對外的外交,再加上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都考驗著新任總統的智慧。
《BBC》強調,無論誰選上總統,修復與中國的關係,都是重中之重,因為中國不但是台灣的最大威脅,也是最大的貿易伙伴。
專家也認為,未來台灣政府將出現分裂,也就是行政和立法機關將由不同政黨控制,儘管可能會有政治僵局出現,但民眾仍希望,藍綠可以在振興經濟,和與中國保持和平間取得平衡。
《衛報》指出,無論結果如何,台灣選舉都應該受到讚揚。當威權主義在亞洲大部分地區蔓延時,台灣激烈的辯論和自由公平的選舉,都是其他國家的典範。
台灣的新任總統可能無法透過主動的積極作為來影響情勢,而是被動對台灣無法主宰的情勢作出反應,例如,軍事危機、中國內政,以及北京與華府的關係。
《華爾街日報》認為,選舉結果是跟台灣民眾對民主的承諾有關,而非特定候選人提出的政策。
《NHK》則採訪日本法政大學法學院教授福田圓,她指出,國民黨、民進黨和民眾黨,都與美國合作來加強自我防衛能力,但三黨存在著分歧。
福田圓認為,國民黨可能會像以前一樣,較重視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而民進黨則是盡可能與中國脫鉤。
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國際學生的交流,例如,是否接收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雖然因COVID-19疫情而停止這項交流,但福田圓認為,這很快就會影響台灣社會的發展。
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謝復生(John Fuh-sheng Hsieh)在《日經亞洲》指出,不論誰當選,新任總統都不太可能在兩岸關係上做出太大轉變。
謝復生分析,雖然這場選舉被描繪成兩岸發生衝突的重要時刻,但實際上,未來總統在兩岸關係上的行動,仍將受到局勢和各種限制的制約。
外媒如何看賴清德當選
《經濟學人》分析,如果賴清德當選,解放軍預計會進行一連串的軍事演習來威脅台灣,這些演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向中國國內民眾表明堅定不移的決心,並讓台灣民眾知道,他們拒絕和平這條路。
近期中國對台灣的商品重新徵收關稅,表示現在的民進黨政府,踐踏維護兩岸貿易協定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如果賴清德當選,ECFA可能會完全被暫停。
美國官員也擔心賴清德可能會再度失言,包括他曾說過:「當台灣總統可以進到美國白宮時,台灣追求的政治目標就會實現。」但由於美台目前並無正式外交關係,台灣高層官員一直遵循不訪問華府的慣例。
《經濟學人》指出,雖然美國在台灣選舉中保持中立,但他們仍擔心,具有台獨思想的賴清德當選,可能會讓情勢進一步升級。
《BBC》認為,如果賴清德當選,北京可能會加大對台海的軍事壓力,也可能會切斷對台灣離島的運輸路線。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常務董事丹尼爾斯(Rorry Daniels)則向《半島電視台》指出:「在缺乏與北京的溝通管道下,賴清德將確保與美國的關係穩固。」
謝復生向《日經亞洲》表示,如果賴清德當選得票率未過半,他在制定兩岸政策時,可能會受到許多限制,但無論如何,他能調整兩岸政策的程度,將受制於公眾意見的影響,同時也受制於對美中潛在反應的擔憂。
除了公眾意見,立法院席次也可能會限制賴清德,謝復生表示,無論賴清德是否獲勝,民進黨在立法院占據多數席次的可能性相當小,進而讓台獨的發展受到影響。
外媒如何看侯友宜當選
《經濟學人》分析,如果是侯友宜當選,和平統一的前景可能會更渺茫,雖然侯友宜敦促與中國進行對話,但台灣已經改變了。
對中國來說,侯友宜當選可能跟民進黨一樣令人沮喪,只是方式不同,他既反對獨立,也反對一國兩制,可能也無法為台灣帶來更大的穩定。
習近平希望侯友宜在兩岸推動統一下,做出更多讓步,如果他跟賴清德一樣猶豫,可能會讓北京不滿。
《半島電視台》指出,如果侯友宜當選,美國需要弄清楚如何應對北京可能增加的影響力,但專家認為,侯友宜可能會透過與中國打好關係,來讓美中關係升溫。
謝復生向《日經亞洲》表示,侯友宜的兩岸政策較模糊,可以說,他更傾向於與美國保持密切關係,同時又希望與中國保持友好。
考量到國民黨對中政策較為溫和,謝復生分析,侯友宜的勝選可能會讓北京認為,台灣問題不再那麼急迫,但有鑑於台灣民眾對北京不信任,侯友宜很難與中國走太近,兩岸仍可能存在緊張,但也可能更容易應對。
外媒如何看柯文哲當選
《衛報》分析,柯文哲的政治態度較模糊,再加上他一些針對女性和LGBTQ的歧視性言論,已經影響到他的選情。
《BBC》稱柯文哲是「無法預測的政治人物」,並指出他和副總統搭檔吳欣盈都被外界視為「精英」,這可能會在與關心就業和經濟的選民溝通時面臨挑戰。
《外交家》(The Diplomat)提到,柯文哲是一個非傳統的政治人物,雖然他一些政治觀點模稜兩可,但積極的態度,吸引厭倦藍綠惡鬥的選民,《外交家》認為,至少可以說,柯文哲讓整個大選變得更加有趣。
謝復生向《日經亞洲》提到,假設柯文哲當選,他會採取什麼行動將更難以預測,因為民眾黨對兩岸關係和其他問題的立場,相對不太明確。
《日經亞洲》指出,雖然柯文哲直率的言論贏得部分選民支持,但在兩岸議題的模糊,使民眾不確定柯文哲會如何抵禦中國侵略。
外媒如何看立委選舉?
綜觀多數外媒,普遍不看好民進黨可在立法院取得多數席次,未來新任總統在執政上,將會面臨許多挑戰。
《經濟學人》認為,國民黨和民眾黨可望在國會取得多數席次,並對新任總統有較強的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將讓北京延續不戰爭就能統治台灣的希望。
《半島電視台》認為,在民進黨失去立法院多數席次的情況下,美國將關注新任總統如何應對各黨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