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的健身房有哪些隱憂?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06-03-01

瀏覽數 24,950+

你的健身房有哪些隱憂?
 

本文出自 2006 / 3月號雜誌 創意變黃金 衝破千分之三機會

元宵節晚上七點,牛頓教科書副總經理黃瓊琇,逆著賞燈人流,來到亞力山大信義旗艦店。這是大年初三敦南分館發生公安意外後,她第一次回到亞力山大運動。

「以前同事笑我沒事折磨自己,現在反倒羨慕我能有這種享受,」她說,下班後上健身房,更容易入睡;上班前上健身房,妝效更服貼。

亞力山大一氧化碳中毒意外發生時,黃瓊琇不在國內,知道她有上健身房習慣的姊姊,立刻撥了國際電話告訴她,回台後她連行李都沒整理,就急忙找報紙瞭解狀況。問她,再回到亞力山大是因為解除了公安疑慮嗎?「業者說將會加強安檢,」雖然心中仍有問號,黃瓊琇不得不選擇相信業者。

安全法 業者與消費者都難安

光是台北市,至少就有二十萬人像黃瓊琇一樣倚賴、甚至愛上健身房。

近幾年健康和運動觀念的提升,加上週休二日的實施,是原因之一。

最大的轉折點則是五年前。兩家外商健身中心,挾著低價促銷和大批健身器材的優勢,進駐忠孝東路、捷運站等商圈,一時之間,上健身房不只為健康,也是一種流行。

「美式健身中心,教育台灣消費者進健身房,」太平洋俱樂部樓面經理楊炎河指出,五年來銀髮族會員增加20%,睡覺卡(入會卻不運動者)的比例更大幅降低60%~80%。

正當台灣健身風潮方興未艾,去年底才通過消防安檢的亞力山大,卻在年初三開工日傳出一氧化碳中毒意外。

但這不只是一件公安意外,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台灣健身產業發展問題。

其中,安全管理法規不夠周延,是最大的難題。

事實上,現行的消防安全法規根本沒有強制要求健身業者,對這次外洩一氧化碳的小型鍋爐,加裝一氧化碳偵側器,才會發生安檢通過,卻還是發生意外的狀況。

面對這樣的法規環境,當事者唐雅君學到教訓,不只在鍋爐房加裝一氧化碳偵測器,連健身區、三溫暖區、更衣區及餐廳都不放過,「法規再嚴格都沒關係,千萬不要不清楚,」她歎氣。

被喻為健身業南霸天統一伊士邦總經理黃淑珠,早在兩年前揮軍北上時,就不惜成本加裝高標準的安檢器材,每一坪的管銷成本平均比同業高5萬新台幣,「公安的重要性遲早會凸顯。」

消基會董事長李鳳翱提醒,現行法規只是最低標準,「業者對消費者的義務是,符合當時科技及專業水準合理期待的安全性。」

商用土地限制 產業難發展

使用分區的限制,也不符合台灣健身業的發展現況。

健身意外的效應,讓大家好像患了「地下室恐懼症」,但委身於地下室,其實是國內業者不得不然的宿命。

十幾年前,房地產不景氣,建商透過在地下室增加健身設施增加賣點,卻因為缺乏管理而出現糾紛,於是找來專業俱樂部代管,亞力山大就是其中之一。

直到現在,被列為八大行業之一的健身業,還是被要求只能設在商業區,土地成本居高不下,就算想變更地目,也至少要等四到八個月。

這幾年因為代管企業健身房,開創三倍獲利的中興健身俱樂部總經理姜慧嵐記得,前年受託把一般零售業的地目變更為健身服務業,就花了她一年半的時間。

這也導致健身業者退而求其次,選擇租金便宜的地下室。

「健身俱樂部可不可以設在住宅區三,不一定非得在商業區三,」身為健身房同業公會理事長的唐雅君呼籲,政府放寬土地使用的限制。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主管機關多頭 權責難歸屬

健身俱樂部已自成產業,卻得向超過十個單位申請執照,則是另一個問題。

黃淑珠表示,健身業者申請體適能執照要找體委會、美容執照由衛生署核發,至於建管、消防及安檢,歸地方政府管轄,「為什麼不能全部歸在同一個單位之下?」

最讓健身業者摸不著頭緒的是,健身房附設的蒸氣烤箱,僅占總面積十分之一不到,卻必須受八大行業規範,申請高門檻的專業三溫暖執照,「門檻太高會造成業者閃躲,不敢攤在陽光下接受政府輔導,」中興健身姜慧嵐表示。

這也牽涉到國內並沒有一套針對健身房產業的管理專法。

五年前有氧協會理事長姜慧嵐,曾受體委會委託擬訂「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輔導管理辦法草案」和「健身教練證照制度」,但始終束之高閣。

曾是游泳教練、也待過圓山及太平洋聯誼社管理職的楊炎河,感受特別深。

他指出,佳姿無預警關門之後,為了有效管理健身中心的預繳費用制,特別沿用旅行社信託品保概念,套用在健身業者身上,「旅行社與健身業的經營畢竟是兩碼子事。」

也許是無專法規範,加上會員人數激增,健身中心的消費糾紛,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定型化契約難產 糾紛難弭

根據消基會統計,健身中心已連續三年擠進消費糾紛前十大產業,其中以消費者無法使用部分相關設施器材、要求消費者當場刷卡入會卻無法把契約帶回家看,以及無法解約或解約時,被扣掉大筆手續費用等案例最多。

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消保會與健身業主管機關體委會花了兩年研擬「體適能中心」定型化契約,卻因為無法與業者達成共識而難產。

「我同意有定型化合約,但也要擬訂保護產業發展的雙方條例,」唐雅君認為,台灣健身產業規模不大,政府往往站在保護消費者的立場來看產業,以至於管制多於鼓勵。

長期為國內健身業引進先進觀念的姜慧嵐觀察,美國、澳洲及日本政府對健身俱樂部多是獎勵多於管制。

例如,在美國只要償債能力足夠,設立俱樂部的80%資金,都可以向銀行借貸,而台灣卻得全部自己吸收。

也因此,美國運動人口數高達總人數14.1%,且每年7%~8%速度成長。但台灣僅占2%,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第五波財富經濟:健康

去年9月,英國一家上市俱樂部Fitness First,以15億美元的高價賣給BC Partner,震驚業界,果真應驗了知名經濟大師保羅.皮爾澤(Paul Zane Pilzer)預測:健康產業是「第五波財富經濟」。

不過,就算健身業的前景再好,沒有消費者的支持,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很明顯地,消費者對健身業者仍有抱怨,比如健身房沒有使用人數限制、會員權益無保障、教練專業不足及安全設施草率。

2月10日,國內健身產業四大龍頭的高階經理人,召開同業公會臨時會。

除商討公會成立兩週年的「228快樂健身日」活動,更要制訂六項自我安全要求的評核辦法。

「現在沒有什麼事,比重拾消費者信心重要,」業者異口同聲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