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守護都市裡的偏鄉

邱冠明
user

邱冠明

2023-12-28

瀏覽數 1,750+

守護都市裡的偏鄉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4 / 1月號雜誌 老闆要補修的一堂催生課

新冠肺炎的疫情尚未遠離,而流感病毒、黴漿菌、肺炎鏈球菌等引發呼吸道疾病卻已隨著氣溫變化而蠢蠢欲動。猶記得2022年新冠肺炎Omicron病毒大流行期間,全台確診人數爆增,為了避免群聚,絕大多數確診者透過視訊診療在家完成看診、開立藥物,以至於能夠順利完成工作請假與保險申請等。

當時全台一心,各大醫院莫不絞盡腦汁的規劃與優化視訊看診作業,只為了讓所有有醫療需求的民眾即時得到診療,而亞東醫院當時正是率全台之先開設確診視訊診的醫院,爾後也將相關流程作法分享給所有基層醫療院所,甚至研發與提供藥物交互作用檢核系統,為的是病人的用藥安全。當時醫界不分彼此、不論層級、各司其職,我們只求「做對的事」。

在民眾感受到遠距醫療的便利與數位能力提升後,衛福部也鑑於通訊診療已是全球趨勢,於2022年底便預告修正「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要加速推動遠距診療。

然而,原訂年初實施的辦法卻因各團體意見分歧,迄今遲遲無法上路,並且妥協成為只有診所執行的遠距診療才受健保給付,因為基層院所擔憂,大醫院資訊能力太強,會影響病人就醫選擇。是什麼原因影響了原來的理想與政策呢?

遠距醫療是整合資源拓展至每一個角落,讓民眾獲得即時高品質的醫療服務。pexels@tima-miroshnichenko

遠距醫療是整合資源拓展至每一個角落,讓民眾獲得即時高品質的醫療服務。pexels@tima-miroshnichenko

拓展遠距醫療,落實醫療平權

遠距醫療是醫療服務的擴展,它讓醫療服務不再局限於醫療院所的場域之內,而是整合所有醫療量能及資源,拓展至每一個需要的角落,讓民眾獲得即時又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落實醫療平權。

事實上,醫療平權的議題不僅僅是存在於偏鄉離島,在都市叢林中,所有行動不便、就醫困難的族群或場域,就像是「都市中的偏鄉」。例如:全市30年以上老屋高達71.84%的台北市,就會面臨行動不便或體能孱弱的高齡長輩住在無電梯的老舊公寓,要從五樓出門看病,實在充滿挑戰,更遑論有些剛出院的長輩,在虛弱的身體尚未完全康復之下,要至醫院回診追蹤再返回老公寓住宅也是一場大工程。

而這些亞急性或多重共病族群的醫療照護需求,又豈是一般診所能夠完全承擔,而每次每次舟車勞頓的移動成本,又豈非病人與家屬無盡的折騰。

此外,通訊診療要做到的不單只是讓民眾完成線上看診、領取處方,未來更應該要結合居家照護服務,讓需長期照護的穩定個案不需要住院,而是透過居家醫護團隊定期前往家中提供服務,才能確保病人獲得完善而持續性的醫療照護,減少因病情不穩定而臨時住院的風險,提升病人安全,同時也才能讓醫護人力重新配置,減輕醫院的醫護人力缺口。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放寬遠距醫療的使用範圍,能讓民眾享有即時、可負擔又高品質的醫療服務。pexels@karolina-grabowska

放寬遠距醫療的使用範圍,能讓民眾享有即時、可負擔又高品質的醫療服務。pexels@karolina-grabowska

納入預立醫療照顧諮商,降低溝通成本

除了直接的醫療照護服務之外,遠距醫療也可以擴大服務範圍。例如: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就很適合納入「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範疇。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是針對意願人討論其醫療末期的醫療選擇。它需要意願者本人、二等親內親屬至少一人、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護理師、社工師等至少五人共同參與研議一個小時,才能完成預立醫療照護的諮商與「預立醫療決定」的簽署。

這般耗費多人時間和心力的流程,未來若能在線上遠距完成,才能降低政策推動的執行門檻,也才能有望提升預立醫療簽署的人數,有意義的避免無效醫療。

隨著科技的進展與醫療照護、健康促進的需求日益增加,能解決病人與醫療照護端距離障礙的遠距醫療已是全球趨勢,並且如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所言「eHealth看似是技術發展,但其實是促進全民健康覆蓋的重要手段」。

雖然它仍存在著資訊安全、身分辨識等問題尚待優化完善,但台灣不該因噎廢食,反而要藉著法規的鬆綁,放寬遠距醫療的使用範圍,擴大醫療服務範圍和參與對象,才能讓民眾享有即時、可負擔又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並將台灣的優質醫療推往國際,爭取世界華人醫療諮詢的話語權。

照護病人、關懷生命是醫者的天職,也是一份使命。致力守護台灣每個城鄉、每一位民眾的就醫權益,透過遠距醫療與制度上實現醫療平權,才能讓醫療照護無遠弗屆,也方是為政者所應堅守的立場──莫忘醫者初心,牢記天使使命,做對的事。

(作者為亞東醫院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李加祈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