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森林裡的實驗小學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88-11-15

瀏覽數 21,700+

森林裡的實驗小學
 

本文出自 1988 / 12月號雜誌 第030期遠見雜誌

「那兒沒考試,只有一個目的:訓練我們自己獨立。」竹師實小六年級的吳貞慧,記下今年夏天她到過的一個地方。

「在那裡,我們學會了播種、插秧、生火煮飯、炒菜,瞭解各種野生可食植物,……認識各種蛇類,要是被蛇咬傷,要如何急救。」同年級的李昇翰也在作文裡寫到。

他們描迷的,是一個叫「森林小學」的營地。

台灣的「夏山學校」

營地在宜蘭三星的山谷裡,順著溪流走進去,可以在奔鬱的樹叢中找到一幢簡單的房舍,一座游泳池,老師們用大麻繩搭成的體能訓練台,以及小朋友自己動手蓋成的小木屋。

那裡有滿山的青翠、天然的大草地、蘊藏四季果樹的小山坡、從遠方瀑布引來的山泉,還有在林間跳竄的山鼠、昆蟲……。在創辦人陳清枝眼中,這大自然的生態,可以讓孩子自由學習。

「這讓我聯想到英國的夏山學校。」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盧美貴,初次踏入森林小學假日學校實驗營時感覺到。

夏山學校講求人性和開放精神的教育理念,正是陳清枝和師專畢業的同窗想辦一所森林小學的動機。

「我們在師專四年級時,看到一本介紹夏山學校的書,就想到我們在台灣也可以做。」現在擔任宜蘭縣清水國小教導主任的陳清枝,籌設森林小學已經十多年了。

五年前,這批省北師校友組成的「芝山教育文化服務基金會」,在三星構築約三甲的「野友山莊」營地,每年暑假辦實驗課程,並在今年四月間成立了「森林小學教育基金會籌備處」。「我們先從假日學校做起,」陳清枝表示。

前面在作文裡描述森林小學的李昇翰和他的同學們,就參加了今年的暑期課程實驗營。

八週(每週進行兩天)的課程裡,三十多位三到十二歲的都市孩童,在山野教室中盡情學習;登山過河、認識各種動植物、如何在野外求生;自己動手砍竹子、做碗、生火煮菜。「我會抓蛇、煮竹筒飯。」七歲的咪咪告訴媽媽(即警廣「平安夜」主持人凌晨)說。

以山野為教室此外,還要合力製作工具箱、木桌。三歲半的謝秉剛拿著鐵鎚專心的釘釘子,「我不怕嘛,老師教我槌!」這個綽號「餅乾」的孩子還跟著其他的大哥哥、大姐姐,拉著一根麻繩爬上十公尺高的峭壁。

他們也在博物館、文化中心和來往宜蘭的途中做「旅行教學」,觀察、記錄下所見所聞、一景一物。兩個月的活動中,看到道旁稻子由成熟到收割、休耕、引水,「然後就插秧!」六歲多的謝秉潔興奮地提起沿途的記憶。

森林小學實驗營安排了體能訓練、生活技能、環保知識、才藝訓練、旅遊觀察和農夫生活六項課程,「要參加活動就去參加,不參加也可以自己找隻貓或一堆沙玩上半天。」帶了三個孩子到營地的謝太太,既訝異又佩服森林小學「站在孩子立場上」的教育宗旨。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平均四個小朋友就有一個輔導老師,在這片以大自然為課本的園地裡,老師並不硬性教導孩子什麼,而是多用反問的語氣,例如:「為什麼這隻螢火蟲在晚上跑出來?」他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多動腦筋、多做嘗試。

「學了很多以前我沒學過的東西。」自小飽受奶奶呵護得「什麼都不能做」的冬山國小五年級游智鉉提到:「來到森林小學上課,我什麼都做,……我樣樣做好,對自己就更加有信心了。」

傳授情意和技能

研究開放教育的師範學院副教授盧美貴說過:「我們一向太強調認知學習了,教育除了教導認知之外,應該還有情意和技能的傳授。」森林小學就是朝著後者努力。

統籌教學設計的陳清枝曾對一個都市孩子的表現感到吃驚:「問他稻子是什麼科,他可以馬上背出「是禾科」;但走到稻田,他卻指著稻子喊「這片草長得真漂亮!」」

從都會區來到營地的孩童,「剛開始會不適應、會哭,但終究還是會嚷著要去森林小學。」一位住在台北的家長蕭女士說。

參加過森林小學實驗營的家長,多半認為目前的課程安排可以補充正式教育的不足,提供孩子另一種生活體驗。而籌備處的老師們真正的期望是,打破現今台灣教育的僵化,發展英國的開放式教育,以及日本緒川學校推行的個別化教學。

英國在兩次大戰時期,不少學校疏散到田野山間,有些教師師法自然,以田園為教室,隨機教導學生各種知識。

日本在戰前有巴氏學園,在戰後有緒川學校,推行兒童自主教育,由孩子自己決定要學習什麼,得到適才適性的教導。

「而國內,卻是用同樣的教材,去教不一樣的孩子。」曾經擔任教育廳輔導員,巡迴全省學校兩年的陳清枝感嘆:「難道教育就只是這樣嗎?」熱愛孩子、勇於創新的他,於是更積極推展這處「中國教育的伊甸園」。

中國教育的伊甸園

然而關心森林小學的人士也發現,如果要成為一所正式學校,將面臨正規教育上的學制問題,和社會上的現實觀念。

除了擔心私立小學尚未開放的問題外,陳清枝還憂心經費和師資來源;家長們則顧慮在開放教育中成長的孩子,日後如何和升學取向的國中教育銜接,又如何適應社會大環境的競爭。

面對重重難關,今年三十五歲的陳清枝打算再投注另一個十年來實現這「教育界的烏托邦」。他已經完成了短期的假日學校實驗營教材,並將繼續編寫長期的課程教材。「明年先辦森林幼稚園,避開學籍的困擾;還要多找尋一些營地辦假日學校。」剛赴蘭嶼勘察營地,和當地人士商討教學計畫的陳清枝堅定地說:「只要掌握住尊重孩子發展的教育理念,在那裡都可以辦學校。」

「陳老師要走很長的路。」一位家長既欽佩又感激的說。師範學院盧美貴主任點出走這段路的意義:「我們需要多一點教學策略的實驗,總要有人付諸行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