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衝擊產業,台灣航太龍頭漢翔航空工業以開源節流挺過低潮,打造國產供應鏈,更瞄準ESG、淨零趨勢,超前部屬先進複合材料研發,跨足儲能節能新事業,多軌並進的硬實力,帶領台灣航太創造新商機,與全球競合。
「面對疫後全球缺工缺料危機,漢翔積極開源節流,特別是開源的業務,致力三大主軸:民用、軍用與能源,期許深蹲再躍起。」漢翔副總經理莊秀美表示,漢翔一直是大型飛機公司Boeing、Airbus的Tier 1供應商,但疫情削減了民航機搭機與採購新機的訂單,導致漢翔發動機、機體結構進帳短少。漢翔堅持不裁員、不減薪、不放無薪假,不僅接了國防部與中科院的短單,更接軌國家政策以提升本島營收,降低國際疫情帶來的衝擊,化危機為轉機,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以整合能力跨足儲能與創能,接軌永續商機
在國發會公布的2050淨零路徑策略中,能源政策擁有9000億商機,點亮了漢翔的創新開源之路,尤其聚焦儲能與創能,大有斬獲。莊秀美表示,漢翔第一座新發展成型的儲能設備已於110年9月底啟用,建置妥當的5MW儲能系統,讓漢翔躍升為全臺首家正式上線的台電合格供電廠商,並在沙鹿園區擴增第二、三座自地自建的儲能設備。「每座儲能設備每月約有300萬營收,等於讓漢翔每個月增加破億收入。」儲能設備不僅為漢翔創造本島穩定收入,同時也協助台電維持電網穩定,有助綠色產業發展。
在創能部分,漢翔與GE公司緊密合作,成功取得了「台電通霄電廠更新案」,以及「中油自用發電設備採購案」,透過建置GE LM2500燃氣渦輪發電機組,為公司挹注可觀營收,也使漢翔在燃氣發電業務站穩腳跟。「漢翔跨入能源新產業,靠的是過去累積的各個專業全力投入,並且打破人力任用制度,創造即戰力的發揮。能源業務2022年15億營收,預估2023年達30億以上,未來商機更是無限。」
航空工業、能源產業,聽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高度專業領域,漢翔能夠跨足突圍的關鍵,莊秀美歸功三項核心優勢。一、「工程整合力」,漢翔擁有500位工程師,多擁有超過10年經驗的成熟整合能力,包括結構工程、分析工程,以及次系統(機械裝置)的航電、電氣、飛行操控等,「這些正是所有產業電機的根基」,包括過去漢翔曾為台鐵、港鐵打造模擬器,都成為整合跨界工程的養分。二、「嚴謹高品質」,航太產業對品質精度要求細如髮絲,漢翔擁有近千個國際製程認證,一路走來練就高度品質要求,協助輔導供應鏈取得AS9100認證,靠國機國造累績工程分析實力,讓合作廠商用OEM(代工生產)價格卻可得到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工程精進分析的價值,展現硬實力。三、「供應鏈管理」,漢翔是台灣航太工業龍頭,肩負帶動產業的責任,以經國號、勇鷹號的國機國造經驗,即與108家廠商簽約,創造100億的產值回饋供應鏈,「讓供應鏈技術升級,方能創造國防產業的短鏈,真正國機國造,並且很快能符合漢翔轉型的零組件需求。」
低耗能熱塑、維修在地化,攜手供應鏈提升競爭力
受俄烏戰爭影響,112年國防預算躍增,也提供漢翔更有能力投入國機國造。莊秀美以勇鷹號為例,從與簽約購買到首飛,歷時三年半的時間成本可觀,後勤維修成本與全壽期成本更是購機成本的百倍。「漢翔積極累積整機全壽期與工程分析能量實力,早將系統件自研自製設為重要目標,另外瞄準全球ESG與淨零減碳浪潮,2010年超前部屬先進複材中心,之後又為空中巴士把造第二座專用複材中心。」漢翔優化核心能力,打造工程價值,發展國機國造的即戰力,包括F16維修在地化,與21家廠商合作,發展三高品項,已有200多項產品認證,其維修能量與技術不僅回饋國防部,同時透過國內供應鏈廠商的練兵,創造短鏈加速生產、因應國際限縮,後續更能在地維修,提升戰力,更為台灣隱形冠軍創造與國際接軌的轉型契機。
隨著COP28、歐盟碳稅制上路,漢翔在創新材質研發上積極追上國際減碳要求。「像是波音787夢幻客機與空巴A320單走道系列等新生代客機,使用碳纖、玻纖等複合材料比例高達5成,飛機外殼結構重量變輕、強度卻不輸金屬材,如此將重量轉做高附加價值經濟交易,可多載一點人或貨物,耗油量也更省。」莊秀美指出,過去複合材預浸布須採冷凍櫃進口,光是冷鏈物流成本可觀,也不符合節能趨勢,為此攜手台塑、長興共同研發,未來也投入以低耗能熱塑成型技術。「從過去的熱固材質到研發熱塑材質,常溫保存、低耗能熱壓即可完成,正符合歐盟趨勢。」未來十年,熱塑材料的需求將高出35%,成為國際工程顯學,而漢翔的創新之路,將串聯台灣原物料供應鏈一起前行,與全球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