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多時的海軍輕型巡防艦,11月17日終於在高雄開工,代表台灣朝取得神盾艦邁出關鍵的一步,更引人注意的是,傳出輕型巡防艦的艦體,是由美國Gibbs & Cox負責設計,這家公司厲害在哪?台灣終於可擺脫接收別家古董,現有服役巡航艦竟有50+高齡的命運了嗎?
「之前很多人傳說它(輕型巡防艦)像LCS(美軍濱海戰鬥艦),結果發現不像,反而有點像是星座級,」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從目前公佈的輕型巡防艦概念圖,發現該艦與美軍最新巡防艦「星座級」,似乎有些許的血統連結。
不過,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對這樣的傳聞保守看待。除了目前沒有確切數據顯示外,他指出,這次輕型巡防艦的製造商為中信造船,過去中信曾承造海巡署的2000噸級「台南級」巡防艦,這樣的噸位與輕型巡防艦約2500至3000噸的噸位彼此銜接得上,因此「血統上可能比較接近台南級」。
但蘇紫雲也坦言,輕型巡防艦的設計,確實有可能會參考其他國家的艦型,以縮短研發的速度,儘速滿足海軍對新式水面艦的需求。
外型做匿蹤處理,大幅強化防空能力
從外型來看,海軍輕型巡防艦的設計,基本上為世界現役戰艦的主流款式,上層結構偏長,以創造出最大空間將所有武器裝備容納於艦體內,外面再用一層匿蹤船殼包起來。
相較過去的艦體設計,外觀更平整、更能減少雷達反射訊號,因此該艦將有一定程度的匿蹤能力。
另外,艦上雷達也改用ARTISAN 3D旋轉式相位陣列雷達,強化空中多目標處理能力及反應速度,並增強方陣快砲等近迫武器系統。舒孝煌強調,對海軍來說,最大的變革在於飛彈發射系統終於改為國產的華陽垂直發射系統,未來可以發射海弓三、海劍二等艦對空飛彈,大幅強化防空能力,「會比前代強很多。」
輕型巡防艦跟國軍其他艦艇的另一個不同之處,是以往國軍多是接收別國的舊艦,別人給什麼就什麼,解決了有無問題,但艦艇本身並非依造台灣的作戰需求而設計,升級潛能受限,「以前從沒想過要裝雄三這麼大的飛彈。」有了打造輕型巡防艦這個第一步,台灣可以一步一步習得相關經驗與技術,打造符合自身作戰需求的艦種,穩步朝國造神盾艦發展。
「垂直發射系統的特色是,可以大幅提高發射的火力與效率,並能降低故障率,」蘇紫雲以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福克蘭戰爭為例,當時英國最新款的42型驅逐艦攔截阿軍戰機,沒想到飛彈發射器發生故障意外,無法將飛彈彈射出去,進而導致該艦被阿軍一枚反艦飛彈擊沉的慘劇。
垂直發射系統一般來說有8陣列、4陣列兩種類型,不管是哪一種類型,只要其中一個發射模組失效,另一個發射模組可以在一秒內接手,將飛彈發射出去,可大幅提升船艦的安全與作戰效率。蘇紫雲估計,依照目前輕型巡防艦釋出的噸位來看,採用的垂直發射系統應為8陣列,每個陣列可放4枚海劍二飛彈,合起來共32枚海劍二,「以這個噸位來講,算是火力強大。」
灰色地帶衝突頻發,50餘年老艦不敷使用
隨全球政經情勢轉變,解放軍頻繁派出軍艦在台灣周邊海域活動,為了因應愈來愈頻繁的灰色地帶衝突挑戰,海軍急需一款在戰時具一定作戰能力、平時也能在海上進行長時間監控和驅離任務的軍艦。
舒孝煌指出,近期大量建造「塔江級」巡邏艦,由於噸位太小僅700噸,耐海性不足、跟監對敵艦沒有威嚇性,且囿於空間有限,能攜帶的油料也相當有限,可能出海十幾個小時就得返港;加上艦上也沒有餐廳、廚房等設備,難以負荷跟監解放軍軍艦的任務。
更迫切的原因是,服役已50餘年的濟陽級巡防艦,已無法滿足現代作戰環境,必須盡快汰除。
目前濟陽級巡防艦的動力系統還是老舊的高壓蒸氣鍋爐,這類動力系統基本上已在現役軍艦中絕跡,一方面是危險性較高,二方面是已出現消失性商源的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下,新款的2000至3000噸的艦艇,對海軍來說確實有一定的急迫性。這些原因都是輕型巡防艦在2022年提出後,短短一年就成案開工的原因。
其實在輕型巡防艦之前,海軍最希望籌獲的水面戰艦,是具大量空中目標偵測、管制與同時接戰多目標能力的神盾艦,最早2014年就提出相關規劃,後續並將4500噸左右的小型神盾艦列入建軍計畫中。無奈海軍提出的要求過高,包括要將各國裝在6000-7000噸級巡防艦的相位陣列雷達「小型化」技術,多年來中科院始終無法突破,導致這夢一做就做了快10年,才在2022年,小型神盾艦計畫由輕型巡防艦取代。
輕型巡防艦的開工,代表海軍放棄直奔小神盾艦,改「小步快跑」先造輕型巡防艦,作法相對來講較為務實。也是台灣在多年停滯後,終於朝取得神盾艦這一目標上,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