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首度攀升至33兆美元新高,而年初至今,原本被視為近乎零風險的美債市場也幾度迎來劇烈波動,導致投資者人心惶惶,擔憂美國債務危機一觸即發。
美國財經新聞網《市場觀察》(MarketWatch)日前報導,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團隊近期針對美國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性進行調查,並在研究報告中回應幾個最受市場、投資者關注的疑慮。
其中包括,33兆美元的債務是否已超出合理範圍?美國政府所能採取的最理想解決方案是什麼?如果債務持續攀升,美國有可能「破產」嗎?
解答一:33兆債務算不算「太多」?
《市場觀察》指出,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債務呈明顯上漲趨勢。2020年之前,美國債務大約等同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八成,但據花旗分析師估算,近兩年來,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金額已近乎與GDP持平,創下自1940年代以來的歷史新高。未來十年內,美國債務總額預計將增長至GDP的115%。
據《Yahoo財經》統計,截至2023年6月,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NP)為27兆美元,目前債務總額已比GNP高出22%,是2000年債務金額的六倍。若不算利息、以每小時償還100萬美元的速度來計算,要還清33兆美元債務還需耗費3750年。
與此同時,《紐約時報》今年9月也發表相關報導,指到了2020年代末,美國債務總額預計將突破50兆美元,而美國聯邦政府本財政年首11個月出現的財政赤字高達1.5兆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超過六成。
花旗分析師在報告中強調,要推算出美國的債務金額是否已超出合理範圍並非易事:「或許必須等情況發展至無法挽回的地步,我們才會後知後覺意識到債務實在是『太多』了。」
分析師表示,隨著債務金額不斷攀升,沒有辦法去預判所謂危險的臨界點到底是多少,也無法確切預估多少債務才稱得上「太多」。「但執政者不應該一直遊走於危險臨界點邊緣,這樣的做法十分不理智。」
解答二:美國政府應如何減少債務?
受訪的花旗分析師認為,要減少債務就必須雙管齊下,不僅要提高稅率,同時也必須削減聯邦政府開銷。
然而,要同時兼顧「開源節流」可沒有那麼容易,畢竟共和黨主張繼續壓低稅率、減少支出,民主黨主推的政策則恰好相反,兩黨之間的拉鋸戰可說是問題癥結所在。
「就聯邦政府開銷而言,占比最大的莫過於國防預算以及權益支出。然而,就政治考量來看,要減少這兩方面的開銷也是最困難的,」花旗分析師的報告指出。
所謂的「權益支出」指的就是美國聯邦政府發放的社會安全保障金以及聯邦醫療保險等福利金,占聯邦政府預算的2/3,但花旗分析師強調,削減權益支出的過程必定是「緩慢、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夕間調高民眾獲得福利金的門檻,或是減少各項福利金額度。
其餘1/3不屬權益支出範疇的花費,則大多集中在國防相關開銷,受訪分析師表示,受當下地緣政治局勢所逼,國防預算短期內應該不可能減少。
因此,透過「開源節流」的方式來減少債務雖是最理想的,但執行起來卻不容易,美國政壇目前缺乏足以改變現狀的跨黨派共識和政治意願。
解答三:美國有可能「破產」嗎?
就字面意義來看,即便債台高築,美國政府也不會因此「破產」。
《Yahoo財經》引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觀點指出,民眾「不能把個人理財理論套用到一個國家的政府開銷上」,畢竟一個國家的政府只要有能力在債券到期時償還基本利息和投資者本金就足夠了,不需要一次還清所有債務,美國上一次還清所有債務,還是1837年的事。
「年復一年,隨著經濟不斷增長、稅基不斷擴張,一般政府的稅收收入只會不斷增加,」克魯曼如此寫道,因此只要稅收收入增長跟得上債務增長的速度,美國政府不太可能會被債務壓垮。
對此,花旗分析師表示,美國可借鑑英國2022年的經驗、從中吸取教訓。
2022年9月,時任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宣布實行激進減稅方案,政府預計透過發行新債券填補減稅所造成的財政空缺,意外導致英國公債殖利率飆升、市場幾乎崩盤。好在英國央行當時即時出面解決問題,英國才躲過了債務危機。
「英國去年的公債危機敲響了警鐘,美國與其他國家未來幾年都應該謹記那次的教訓,」花旗分析師指出。
《市場觀察》並強調,過去十年內世界動態瞬息萬變,經常「出現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趨勢,讓國際市場措手不及」,因此無論如何,人們都不應該對於美國是否會爆發債務危機一事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