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成長股來說,跟PER(Price Earning Ratio=本益比)一樣重要、甚至說更重要的指標就是ROE(Return On Equity=股東權益報酬率)。相對於PER比較股價與EPS的指標,ROE比較的是BPS(Book Value Per Share=每股淨值)與EPS(Earnings Per Share=每股盈餘),表示企業自有資金所產生的利益比例。(本文節錄自《看財報,買潛力股賺進三億元》一書,作者:哈桑,樂金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為什麼要看ROE呢?因為ROE愈高的企業,成長力愈高。
用鎮上的便當店來思考ROE
假設在某個鎮上有A和B兩家便當店,它們各自進貨200日圓的便當,以400日圓販售。
A店手邊有20萬日圓的資金,進了1000個便當銷售,也就是把手上的資金全部用於進貨。全部賣完的話,營業收入就是40萬日圓,不計其他費用的話,獲利是20萬日圓。
另一方面,B店也跟A店一樣手邊有20萬日圓的資金,這家店進了A店的2倍,也就是2000個便當來銷售。由於進貨的金額是資金的2倍,因此在進貨的時候必須先借錢或者是以記帳的方式來進貨。它們全部賣完的話,營收是80萬日圓,獲利是40萬日圓。
A店和B店,雙方都是同樣拿出20萬資金,便當都全部賣完的話,B店的利潤卻是A店的2倍。雖然B店因為借款以及可能賣不完而風險比較大,但是以做生意來說也賺得比較多。
藉這個例子用ROE來說明,就是:
當然,實際上ROE再扣掉各種費用,會更低一點。
如果你是投資人的話,A店、B店你會想投資哪一家?
B店的獲利和ROE都比較高,但是進貨成本大於資本,一旦發生像COVID-19之類出乎意外的事件,公司就比較脆弱,這樣的風險也不能不考慮。
思考一下,如果A店與B店都要開連鎖店?兩家店的成長速度會有多快?假設將最初拿出的20萬元,全部拿來當作資本。再加上A店、B店各自賺的淨利是:
把這些淨利也留做開分店的資本,所以:
兩店手邊分別增加以上本錢。
然後,跟過去一樣,A店就用手上全部的資本額,B店用資本額的2倍來進貨並銷售,因此兩店的進貨金額是:
拉開了3倍的差距,收益也同樣會有3倍的差距。如果便當的銷售順利,B店的成長速度就比較快,兩家店的差距就會愈拉愈大。
像這樣,在有盈餘的成長階段,ROE愈高,成長速度愈快。
愈是高ROE的企業,未來成長的期待就愈高,股價也有上漲的趨勢。
到這裡都懂的話,應該可以明白,原本很受歡迎的成長股,儘管營收或淨利都增加,卻因為ROE變低,股票被拋售的理由──對不懂ROE的人來說,就完全一頭霧水了吧!
因為,這就是企業成長減緩的訊號。
當達成高成長的便當店B,面臨成長的休止期,跟A店一樣的時候,那些以B店成長速度為A店3倍為前提而投資B店的投資人,會怎麼做呢?
企業的成長階段與ROE的關係是:
ROE降低,表示獲利的成長率比資本的成長率還低的意思。ROE變少的成長型企業,再怎麼樣持續增加營收和利益,也很難得到市場的高度評價,實際上股價也會隨之到達極限;相反的,不斷成長的企業會持續實現超越股東權益增加的利潤增加,因此ROE也會繼續增加。
單純看ROE高或低,還會因為業種或企業特性而有差別,所以要按時序來看ROE是增加或減少,比較恰當。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ROE上升呢?
ROE以「淨利÷資本」來計算,因此要讓ROE上升,不只可以增加分子,也可以減少分母。企業當然想要賺錢,但是如果減少分母的資本,提高資本效率的話,可以這麼做:
以上策略都是有效的。
這樣就能明白,多數企業透過新投資和M&A來嘗試成長的理由。高ROE就是善於調度資金、產生利益的證據,像這樣的企業股價和企業價值就會提高,往後的資金調度也會更容易,形成良好循環。
相反的,用買回庫藏股或配息等對內措施來減少資本,大多是過了成長巔峰的企業。企業規模大的時候,用M&A增加一點利益,對業績的影響很小;大的併購案如果失敗了,還會被追究經營責任,因此有綁手綁腳的一面。
對內或對外雖然方針不同,但兩種都對提升ROE有效果。如果企業發表這些措施,投資人對這些效果的期待,也會被融入評估企業價值的PER或股價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