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詐騙猖獗,手法日新月異,如何守護辛苦打拼一輩子的老本成了全民重要課題。若能事先透過信託規劃建立個人資產的安全防護網,就能有效避免財產被騙或盜用的風險,讓老後生活無後顧之憂,同時能安心養老。
接到詐騙電話要求ATM操作匯款,或是收到釣魚簡訊騙取民眾個資、盜刷信用卡等詐騙事件時有所聞,甚至家中長輩因為加入LINE群組,聽信穩賺不賠的投資訊息,將退休金賠光的案例,更是不計其數。
根據統計,臺灣平均一年的詐騙犯罪所得已經超過了73億元,今年上半年總計詐騙案件就超過了300件。 臺灣在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即有1人為高齡者),目前失智人口也已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長者更占9成多 ,這些失去記憶與認知能力的長輩們,成為了詐騙集團眼中的新肥羊。
預防金融詐騙,謹記「網路不可信」原則
面對層出不窮的高齡金融剝削及詐騙,警政署刑事局預防科科長林書立表示,臺灣最常見的詐騙類型包括:投資詐騙、解除分期付款、假網拍等,詐騙集團更常用「養套殺」的方式與話術,透過洗腦一步步讓人掉入陷阱,還對對方所說的話深信不疑。
「以投資詐騙為例,一開始詐騙集團會在社群網站、通訊軟體上主動認識被害人,並利用投資股票、基金等名義吸引民眾加入投資群組,第二步就會以假理財名義,教導投資秘訣,群組內的暗樁會各自分享獲利證明,使被害人相信真的可以獲利,並將資產投資到詐騙集團提供的假理財帳戶。在一開始會先讓被害人實際獲利,直到被害人投入越來越龐大的金額後,才發現根本是一場騙局,而投入的鉅額資本也全部拿不回來了。」林書立說道。
要怎麼樣去識詐、阻詐、防詐?林書立語重心長地說,最重要的核心觀念就是一定要記得「網路不可信」,「在網路上遇到主動接近或來認識你的人,只要一談到錢,你就要提高警覺,同時切記所有投資都必須循正常合法管道才不會受到詐騙。」
「安養信託」專款專用,阻隔詐騙與不當侵占
除了提高警覺,要防止金融詐騙憾事發生,第一線接觸民眾的銀行端也很重要。國泰世華銀行今年便成立跨部門反詐騙專案小組,並公私協力,攜手警政署刑事局、法務部調查局等公部門,加強防詐宣導與資安聯防,主動出擊守護民眾財務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陳美娟表示,「我們透過線上偵測異常的交易金流以及線下各分行的臨櫃關懷兩個面向全力『阻詐』,頗具成效,截至今年8月就成功攔阻了新台幣7.2億元。」
要守住老本,降低被詐騙的風險,其實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地提早規劃退休後的資產管理,而「安養信託」正是可以讓可預知的風險不變成突發意外的金融工具之一。
所謂的「安養信託」,就是透過將財產交付信託,由受託銀行依信託契約約定進行資產管理及運用,照顧年滿55歲以上的高齡者或身心障礙者。 透過信託,民眾可以妥善安排退休後的財產規劃,針對醫療照護或老後生活品質也能提前做好安排、替自己的財產把關,更因為信託專款專用的功能,確保辛苦打拼的老本能真正使用在自己、長輩或想要照顧的家人身上,而不會輕易遭到不當挪用或詐騙。
陳美娟強調,「信託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專款專用,將財產交由銀行管理,透過每月約定固定金額給付,可避免大筆老本因詐騙而導致一夕丟失,等於是多一道防線,為自己的財產撐起一個防護傘。」她進一步表示,信託不是有錢人的專利,面對可能面臨的失能、失智,甚至是獨老的未來,其實資產不多的人反而更需要事先規劃安養信託,提前安排未來的生活,讓老後的自己生活品質能有保障。
量身訂製、彈性運用,不同人生階段做好保障
國泰世華銀行的「安養信託」最大特點除了專款專用,就是「資金運用具彈性」。民眾可以依據自己的資金規劃給付方式與信託目的,更可以分次、分年交付信託財產。在給付方面,可以透過約定定期給付來支應每月的生活費,或是透過信託專戶內的財產實支實付養護機構或醫療的費用。而若擔心老後失智或無自理能力,也可以事先在信託契約內安排信任的親友或是律師、會計師,甚至是社福機構擔任信託監察人,除了監督受託銀行同時也能使財產多一道保障。
陳美娟舉例,最近有位六、七十歲的客戶,因為詐騙社會事件多,擔心自己老後失智無法保全財產,子女也擔心因為不在父親身邊,導致他的財產可能遭詐騙或侵佔,因此來銀行規劃安養信託,約定信託財產支付父親老後的生活費及安養機構的費用,同時將剩餘資金做更多元靈活的運用。
「除了透過不同情境安排彈性給付,信託財產也可規劃現金定存、或是將剩餘資金配置在債券、ETF或者是長期穩健收益的標的,為自己打造現金流。」此外,針對很多人擔心通膨問題,更可預先設定彈性調整以因應通膨或特殊狀況,將通膨指數納入彈性給付條件,讓未來的自己也能持續有品質的老後生活。
隨著超高齡社會與百歲人生的來臨,老化後的失智或失能越來越無可避免,每個人都應趁著自己還能清晰思考時提早安排退休後的財務規劃,同時善用信託,讓自己辛苦大半輩子的財產,能夠真正幫助到自己、以及自己所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