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點半,六年五班的陳宏義,好不容易忙完手邊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腳步回到家裡。看著床上熟睡的太太以及襁褓裡的嬰兒,深深地歎了口氣。電視上模仿秀演員,極盡誇張地表演笑料,卻無法挑起他嘴角一絲微笑。
初為人父的陳宏義,半年來,MSN即時通訊暱稱始終寫著「3614!更加賺不夠開」,3614是他的寶寶出生時的重量,「更加賺不夠開(入不敷出)」充分反映他對貧窮的恐懼。
「現在還只是奶粉錢,再過兩年,我開始要擔心付不出幼稚園高昂的學費,」雖然,剛拿到碩士學位的陳宏義,三個月前才晉升為親民黨中央黨部最年輕的部門總幹事、領著讓許多社會新鮮人欣羨的新台幣5萬薪餉,但他的財富信心,卻是低到谷底。
台北東區某高級餐廳的角落,2005年12月三合一選舉前,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也是國內談判研究權威的劉必榮,正與幾位畢業學生話家常。
「在台灣,世界大事好像只剩下藍綠候選人間的口水戰爭,」看著南韓、大陸甚至是印度的突飛猛進,對政局充滿無力感的他,開始認真地考慮將事業重心逐漸移往海外。
「中產階級不但發生嚴重的信心危機,甚至是沒有希望的一群,」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難過地指出。早年只能在學術或演講場合看到的他,現在經常出現在政治抗爭以及政論節目的場景中。
根據《遠見》2005年財富信心大調查結果顯示,過去以擁有龐大中產階級自豪的台灣,現階段竟有高達33.9%的民眾自認屬於「窮人階級」,自詡為中產階級的只剩下56.7%(見頁185表一)。
台灣將成為窮人國家?
「這是極為恐怖的結果,再有10%的中產階級改變想法,台灣就成為一個『窮人國家』,」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盛治仁分析,雖然財富信心是受訪者主觀的價值認同,但某種程度而言,「貧窮」代表對社會現狀的不滿,「這樣的情緒與壓力,是社會不安的潛在因子,」他指出。
長期觀察台灣經濟發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研究員吳惠林也指出,從各項整體經濟指標分析,台灣的經濟已經從三年前的谷底緩步攀升。「人者,心之器也,」他認為,調查結果所顯示出的信心危機,其實主因是非經濟因素的干擾。
就算努力,也不見未來?
《遠見》調查也顯示,有高達63.3%的民眾表示,過去三年來,整體的收入與財產,呈現縮水的狀況,僅有14.7%表示有所增加(見表二)。
另一項潛在的危機是,民眾逐漸失去對未來的期待。有53%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三年,自己的收入與財產會相對縮減,認為增加的比例僅有23.6%(見表三)。
「過去台灣雖然貧窮,但人民總相信『只要努力就看得到未來』,」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楊孝指出,這種對未來強烈的自信與進取心,現在只能在對岸的年輕人身上找到了。
走下坡的生活品質
民眾對未來三年生活品質的預期,也呈悲觀。僅有30.7%的民眾不會擔心自己未來三年生活條件、品質,擔心未來生活品質變差的高達60.7%(見表四A)。
認為未來生活條件與品質會變差的受訪者,最大的擔心危機來自政治不安定(48.6%),其次依序是物價上漲(45.6%)、收入減少(31.1%)、子女教育(24.5%)以及公司裁員(16.2%),憂慮因兩岸關係緊張而影響生活條件的也有14.2%(見表四B)。
「台灣社會運動,已經逐漸從勞工弱勢族群,延伸至中產階級,」泛紫聯盟召集人簡錫指出。
政治紛擾,人民絕望
相較於受訪者對自我工作能力的信心(如收入減少、公司裁員),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就低的可憐。盛治仁認為,政治安定與兩岸關係是一體兩面,如果將這兩項合併觀察,有超過六成民眾的疑慮,是來自對於國家機器競爭力的不信任。
「民眾已經不期待政治能幫助經濟成長,只要減少干預經濟活動,民間企業超優的競爭活力,自然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盛治仁驚訝地發現,部分泛藍支持者在三合一選舉勝利後,開心地相互邀約購地置產,似乎一夕之間,台灣的前途又轉為光明坦蕩,「政治已經成為台灣民眾,除了陽光、空氣、水之外的第四樣生存元素,執政者更應該提供穩定而有方向的施政品質。」
下一代,步上菲律賓後塵?
但民眾對未來的信心,已經嚴重到需要一劑特效的強心針。調查發現,有高達49.1%的受訪者認為,下一代的收入與財產,可能還不及自己目前的水準;抱持樂觀的比例僅有27.2%(見頁185表五)。
「這是不可思議的數字,」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指出,東方文化對後輩的發展,一向抱持高度樂觀的期待。民眾對子女的財富與發展失去信心,等於對未來也失去信仰,「台灣現在不是在走日本式的經濟泡沫,而是步入菲律賓的後塵,」黃光國難掩落寞地表示。
痛進心坎的高物價
對於未來的信心危機,也反映在消費行為上,民眾開始縮衣節食,以度過經濟的冰河時期。有86.9%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三年,物價上漲的速度,比他們收入增加得快(見表六)。近兩年來物價快速攀升,則讓67%的民眾預期,他們明年的整體支出,會更甚於今年(見表七)。
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分析,雖然整體通膨水準仍是在可接受的範圍,但是歷經連續數年的通貨緊縮後,再加上近來原油價格上漲的衝擊,所引發的消費者物價漲幅,「會讓民眾感覺痛到心坎裡。」他憂心地指出,台灣的消費成長,可能將邁入長年的冰河期。
這段時間以來,政府在穩定國內物價的表現,讓68%的民眾頻頻搖頭(見表八)。不過,負責本次調查執行的年代電視台民調中心主任戴立安卻認為,比較國際水準,台灣的物價還算相對穩定,「可能過去政府做得太好,所以稍有漲價的風聲,民眾就直打噴嚏,」他認為,政府擬定油、電、水及瓦斯等重要民生物資的漲跌公式,向民眾公開溝通,會是平抑民怨、以昭公信的良方。
重返務實消費年代
幾年前,蔚為風潮的精品美學、奢華體驗,開始轉為精打細算型的務實消費。受訪者在購物時,主要著眼於產品的實用性、價格與品質,都超過四成;而對於品牌的堅持,則維持在13.8%的相對低檔(見表九)。
「在歷經三十年高度成長後,台灣民眾準備體驗高壓力、高競爭、低報償的服務型經濟體系,」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李桐豪指出,「上班時間打卡制+下班時間責任制」將成為白領中產階級的生活常態。
服務型的經濟體系,更需要穩定的政策與龐大的中產階級做為後盾。盛治仁指出,相較於樂觀的總經數據,政府對民眾的信心危機,一定感到不解與無奈。
「要看總經數據背後的分配問題,贏者圈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盛治仁認為,台灣已經到了必須重新思考經濟總路線的時刻。執政黨更應該明示重大經濟政策及兩岸關係的方向,「穩定的政治環境,可以降低民眾的不確定感,更是恢復信心最好的特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