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4%GDP500億的產值,香港搶奪亞洲設計寶座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06-01-01

瀏覽數 19,750+

4%GDP500億的產值,香港搶奪亞洲設計寶座
 

本文出自 2006 / 1月號雜誌 窮人商機崛起

2005年11月,渡輪如同往常,忙碌地在香港灣仔、尖沙咀兩地往返。一旁造型像展翅海鷗的會展中心,也門庭若市,湧進了六千人。設計產業人士、設計科系學生,同時走出辦公室和學校,人人手持價值3500港幣的入場券,耐著性子排隊,只為參加「設計營商周2005」,聆聽來自超過十個國家、三十三位國際大師的經驗。

年過八旬、堪稱全球精品旅館鼻祖的法國室內設計師安德莉.普特曼(Andr Putman),戴著自己從水晶燈具改裝的鍊墜,從容優雅,一結束演講,現場鼓掌聲不斷,粉絲立刻圍過來要求簽名。

因為設計柏林猶太博物館,被《時代》(TIME)雜誌喻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美國建築師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發表演講時,許多聽眾低頭猛做筆記。

來自香港、曾被《時人》(People)雜誌列為全球五十名最美麗人物之一的華裔時裝設計師譚燕玉(Vivienne Tam),衣錦還鄉。她笑容甜美,穿著風靡全球的毛澤東肖像上衣,驚豔全場。

日本無印良品(MUJI)、德國保時捷(Porsche)、丹麥喬治傑生(Georg Jensen)、飛利浦(Philips)等國際名牌的首席設計師,也在現場穿梭,輪流發表演講。

「香港很厲害,幾乎把活躍國際的名設計師一網打盡,都找來了,」台灣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對本屆香港設計周展現的實力印象深刻。

專程到香港採訪的日本自由作家中西多香,也為這龐大的大師陣容感到驚奇。她說,日本是亞洲最早推動設計產業的國家,卻從沒有同時出現過這麼多國際大師。

22國6000人與會

能辦設計大獎,就是山頭

香港從2002年舉辦設計周,當時只有兩千人參加;四年後的今天,增加到六千人。香港當地參與的人士,身分也逐漸擴大,從設計師到學校師生,甚至是一般產業。

不僅設計周在香港造成聲勢,各國慕名來參加的人也愈來愈多。搭配設計周所舉辦的「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一開始只有一百三十八件參賽作品,到今年近五百件,呈倍數成長,參與國從十八個增加到二十二個,連遙遠的歐洲、北美洲,也不缺席。

「誰能辦亞洲影響力設計大獎,誰就是山頭!」實踐大學安郁茜觀察,經過這幾年,香港已在亞洲設計界建立難以抗衡的主導地位。

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官政能就說,這個獎項不是輕易就能參加。香港主辦單位平時就常主動聯絡,請他留意台灣合適的作品。有了各地專家推薦,參選者水準自然不凡。而數年下來,就出現了「滾雪球作用」,愈辦愈盛大。

4%GDP 500億的產值

香港搶奪亞洲設計寶座

當亞洲經濟漸受重視,中國大陸成為世人垂涎的市場時,做為大陸窗口的香港,近年來正全力發展設計產業,欲奪下亞洲設計中心的寶座。

「今後香港生存之道只有靠把事情做得更好(make things better),」設計周開幕典禮上,香港設計中心監察委員會主席羅仲榮開宗明義地指出,目前香港經濟九成靠服務業,「設計在服務業的重要性愈來愈高,已經成為競爭的原動力。」

羅仲榮的說法是有根據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陸消費者願意多花30%的錢,購買有設計與品牌形象的香港產品。

設計是香港的新興產業,也是門好生意。據《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主持人、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許焯權推估,2005年香港創意產業產值約占GDP的4%,近500億港幣。相當首富李嘉誠一半的財產。

本身是設計師,因設計有著女性曲線的屈臣氏綠色水瓶而聞名的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主席劉小康,語氣堅定地說,香港設計界已經齊定目標,決心要成為亞洲設計中心。

問劉小康,亞洲市場崛起,真的代表亞洲設計就有機會崛起嗎?劉小康拍拍自己正坐著的沙發說,「你看,這沙發這麼大,是歐洲人設計的,根本不適合我們亞洲人。我們要有自己的設計產品,合乎亞洲人的需求,」劉小康坐在剩下一半空間的寬大沙發裡,身軀顯得瘦小。

成功關鍵

設計中心∕尋找產業優勢

香港設計產業要躋身國際品牌,創造財富,增加競爭力。而這股雄心在尚未回歸大陸時,就開始萌生。

香港製造業在1980年代陸續外移大陸,英國政府從研究中發現,服務業將成為下一波經濟發展重心,於是著手尋找其中優勢。

就在那個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劉小康和一群香港設計師,花了一年撰寫設計業未來發展報告,並遊說政府,重視設計產業。

回歸大陸後,開始設計界播種的日子。港府很快瞭解,品牌是服務業的新方向,而設計正是品牌的靈魂,就這樣,設計產業成了服務業的重心。

2001年是香港設計產業重要的轉捩點。香港設計師協會、香港室內設計協會、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英國特許設計師協會,共四個協會集結力量,合併為香港設計中心。

設計中心以中環一棟百餘年的英式古蹟為基地。這座由港府提供的白色建築,外觀古色古香,內部卻有著最典雅的室內設計,白色樓梯、擋風板的窗戶、挑高的天花板,彰顯設計界的多樣風貌。在這棟古色古香的建築裡,設計師們經常舉辦交流與訓練活動。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成功關鍵

港府支持∕5年3200萬美元

香港設計產業崛起,除了靠設計師合作,香港政府是另一個關鍵。為什麼港府這麼支持設計產業?

香港設計中心監察委員會主席羅仲榮是靈魂人物。他的名片上印了七個職稱,其中一個是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和特首曾蔭權有良好關係。

因為有了羅仲榮的奔波幫忙,港府擬定「設計智優計畫」,五年提撥3200萬美元,發展設計產業。

2005年11月中旬,他找了一百五十二名專家成立策略發展委員會,設計產業就在其中。

短短十年,港府和設計師的努力有了成果,今年將啟用的創意中心,不僅舉辦展覽,也是設計師、企業的聯絡站,更提供訓練,培育下一代設計人才。

留著落腮鬍的羅仲榮,大學念的是設計,講起話來思路清晰。當年為了扛起家族事業,毅然放下設計師夢想,成為製作電池的金山工業集團總裁,卻也在設計中心找到一片天,變成最佳金援來源後盾。

羅仲榮的加入,帶動企業更靠近設計。他說,愈來愈多的企業總裁、高階經理人願意花時間、金錢,認識設計產業。

成功關鍵

國際人脈∕為東方之珠加分

設計中心有了金錢、政府協助,還得靠人脈,這也是設計周另一個成功的原因。

香港設計師雖然身在亞洲,卻在全球有綿密的人際網絡。劉小康說,設計師透過私人關係,費了很大的勁,不論直接或間接,就是有辦法邀到國際級大師。

像日本知名設計師、無印良品設計總監原研哉,是劉小康的多年好友。劉小康為原研哉的書籍《設計中的設計》撰寫推薦短文,原研哉也就爽朗答應邀約,穿著輕便的牛仔褲就上台演講。

「這些國際大師像燦爛焰火,為香港加分,讓這裡愈來愈耀眼,」官政能剴切分析。台灣誠品書店室內設計師陳瑞憲也認為,香港在亞洲設計界的分量將會加重。

香港費心耕耘,要成為亞洲設計中心,在國際設計大師看來,成功機率相當高。

在美國成名的香港服裝設計師譚燕玉,常被人誤以為讀過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但她總是理直氣壯地回答,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因為香港在亞洲設計的地位,讓她充滿驕傲。

住在德國的保時捷華裔首席設計師賴平,站在香港街頭,常聽到三種不同語言,他直覺像到了大熔爐的紐約、倫敦,國際化環境足夠讓香港成為亞洲設計中心,吸引外國設計師前來。

喬治傑生總裁郝士高(Hans-Kristian Hoejsgaard)在香港住過十年,他覺得鄰近的上海、新加坡,設計能力比不上香港,香港可以和北邊的東京,各自在亞洲南北稱王。

香港在亞洲設計有重要地位,設計周也成為企業和設計師交流的平台。

在影響力大獎頒發的前一刻,近年來崛起的中國特色時尚品牌「上海灘」,創意總監黃瓊安(Joanne Ooi)忙著準備盛裝,出門趕赴盛會。

黃瓊安興奮地說,不能錯過這個可以結識同行,尋求合作的機會。

五成案子在大陸

用設計周拓展商機版圖

設計周為企業和設計師創造了多少商機?羅仲榮表示,目前很難統計;不過,這個活動幫助香港設計產業在大陸拓展勢力,增加新的版圖。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統計,這一兩年,至少有68%的香港設計公司在海外營運,大陸是最大市場,一半香港設計師的案子都在大陸。

香港成為亞洲設計中心,靠的是政府出錢、民間出力,然而,香港企業對設計師的敬重還不及日本。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在無印良品不僅是設計總監,還是董事會的一員。每個月開會討論產品的走向,這樣的際遇讓好友劉小康很羨慕,是香港設計師最嚮往的。

管理大師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曾說,設計師必須受邀參加董事會,坐在執行長的右邊,連管理大師也敬重設計師三分。

香港在亞洲設計界執牛耳之地位,設計師如果能像原研哉,進入企業董事會,參與財務和策略規劃,或許有朝一日,更上一層樓,變成世界設計中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