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前,五十八年次、蓄著兩撇鬍子的黃培嘉,剛從東方線上跳槽到波仕特科技行銷公司擔任副總經理,職等升級,薪資隨之提高三成。
如果把台灣所得家庭切成五等分,黃培嘉和營養師老婆加起來,年收入可以擠進第四高所得20%家庭,也就是有能力購買奢侈品的中產階級。
但很難相信,年薪超過百萬的他,皮夾內居然只有三張省錢信用卡。包括每公升汽油折讓五元的加油卡,直接回饋現金的白金卡,以及紅利點數倍增、又可分期付款的量販店聯名卡,這全是他仔細比價後才辦的卡。
問已經又加薪的黃培嘉,為何如此斤斤計較地省小錢?「不知道賺的錢會不會被上漲的物價吃掉,」育有一子一女的他,擔心未來負荷將更沈重。
台灣人,缺錢還是缺信心?
事實上,像黃培嘉一樣怕窮進而抗窮的中產階級愈來愈多。他們並非沒錢,卻更「惜買」。
「從熱門的談話性節目討論的議題,我已強烈感受到抗窮的民意趨向,」大潤發總經理魏正元發現,現在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能不買的奢侈品或是耐久財,就盡量不買;能少買的日用品,就盡量少買;能晚一點買的電器,就盡量晚買;到了非買不可時,則盡量蒐購便宜商品。
根據主計處資料,近五年民間消費平均年增率,從5.65%降2.2%,創下台灣近四十年來消費增長最緩慢的時期。
從2001年開始,台灣經濟首次出現了負成長,大人失業、學生繳不起營養午餐時有所聞,上班族降薪、減薪的新聞不斷。貧窮的氛圍,已經圍繞著台灣五年了,成為台灣人揮之不去的恐慌。
最新的《遠見》財富信心大調查發現,竟有高達三分之一(33.9%)的台灣人說,「我是窮人。」而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的只有56.7%。(見頁185表一)
事實上,台灣八成家庭收入的確正在遞減,也有愈來愈多的小康家庭掉到貧窮線下,淪為社會的新貧家庭。但去年上半年二十萬的低收入戶人數,也就是政府認定的真正窮人,根本不到台灣總人口數一成。
為什麼竟有三分之一台灣人自稱窮人?「他們不只對自己失去信心,也對台灣經濟前景感到憂慮,」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楊孝指出。
或許是窮久了、窮怕了,展望未來,似乎還要繼續窮下去,近幾年來台灣社會竟然慢慢醞釀出一股新興的窮人商機。
各行各業、愈來愈多企業,已經將消費者捨不得花錢的抗窮心態,從魔咒,轉換成兵家必爭的商機。
(精采內容請見1月號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