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餘位企業家齊聚北京,成為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最盛大的一場活動,並簽署「北京宣言」。來自82國的商界代表,還有59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他們,過去可能已從一帶一路收獲甜美的果實,未來誰會是下一個10年的受惠者呢?
「我剛簽了一個在菲律賓蓋5GW的太陽能發電廠,」寮國能源和礦業部官員Chansaveng Boungnong開心地說,這是他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下稱2023帶路論壇)此行最大的目的,也是在論壇的開場活動「企業家大會」上的新斬獲。
2023一帶一路論壇於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高峰論壇期間,中國貿促會、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於10月17日在中國國家會議中心共同舉辦一帶一路企業家大會。總計有1200餘位代表參會,中外代表約各占一半,為論壇規模最大的活動之一。
《遠見雜誌》現場直擊,採訪了全體會議和簽約儀式,歸納出4大特點:特點一為規模大,層次高。企業家大會的外方代表涵蓋82個國家和地區、367家企業或機構。與會代表中,包括20餘位外方部長級官員,33家外國商協會負責人和59家世界500強企業代表。
特點二為簽約更多,合作更廣,不論是專案數、涉及國別,還是簽約金額,都超過前兩屆,意義重大。
特點三是發布《一帶一路企業家大會北京宣言》,以凝聚全球工商界互利合作的共識。
企業家大會象徵一帶一路並非只有政府層級的投入,也涉及眾多跨國企業。
這一點,從英國渣打銀行集團主席韋浩思(José Viñals)、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董事長宋海良、沙烏地阿拉伯國際電力和水務董事長穆罕默德.阿布納揚(Mohammad Abunayyan)等人在企業家大會現場致詞,便顯露無疑。
「一帶一路也是渣打銀行的戰略重點,」韋浩思發言說,渣打銀行在4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有據點,其中有20多個市場已經經營了超過一百年。這樣的網點優勢,令渣打銀行在亞非和中東等地區扮演著「超級連接器」的獨特作用,在過去的五年參與了近650個一帶一路項目,總金額超過了1110億美元。
兩大關鍵產業吃到一帶一路紅利
回顧過去的十年,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建設在兩個關鍵產業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基建產業和礦業。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堪稱前所未有,道路、橋樑、港口、碼頭等蓬勃發展,令中國大陸的產能和投資能力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得到了極大的彰顯。
正如阿布納揚所言,沙烏地阿拉伯很高興能夠從一帶一路倡議中獲益:「我們交到了很好的朋友,認識了很好的伙伴,來執行超過300億美元的專案,在清潔能源、清潔用水和電力方面開展合作。」
此外,中國大陸在亞非地區特別是非洲,加強了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包括銅、鋁、鎳等重要礦物。這些資源成為中國大陸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推動力,亦在亞非拉地區為中國大陸帶來了豐盛的成果。
舉例來說,印尼的鎳礦、祕魯的銅礦以及非洲的鋁礦,這些資源性產業都經歷了顯著的發展。
香港是一帶一路的「專業配套」
令人意外的是,不會蓋鐵路、沒有礦業的香港,且是亞洲國際都會,竟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2023帶路論壇時,指出香港在一帶一路的角色,是為沿線的企業和經濟體提供「高品質專業配套」,包括專案融資、風險管理、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建築工程、航運物流、創新科技等。
從2017年到2022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香港設立了地區總部數量從83家增長一倍,到168家,平均增長超過15%。
香港對共建國家的直接投資,也從700億美元成長至2021年的1200億美元,增長七成。跨境貿易結算人民幣匯算總額,則從3.9兆元人民幣飆到9.3兆元人民幣,增加超過一倍。
「數據體現了香港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參與者、促進者,還有受益者,」李家超說。
大陸民營企業將大規模向海外發展
展望一帶一路第二個十年,基建和礦產兩大關鍵產業預計將持續蓬勃發展,最佳例證便是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在企業家大會當天,與24個國家的37個專案簽訂108億美元的新合約。
大陸著名思想學者、《文化縱橫》雜誌社社長楊平判斷,隨著兩大產業的國際擴張,下一個蓄勢待發的是重工業部門。
原因是過去,中國大陸的礦業活動主要集中在非洲和南美,礦物資源產開挖之後是被運回中國大陸。然而如今的情勢有所轉變。
現在愈來愈多國家像是非洲和印尼,頒布了新的規定,要求礦業項目必須在當地開發,以提高當地的附加價值,不再允許礦產出口。這將迫使中國大陸的冶煉和重工業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亞非拉國家。
這樣的轉變意味著資源不再被直接運回,而是在當地進行加工,這等於將大陸重工業的一部分轉移到了國外。
換句話說,一帶一路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大陸的重工業領域,包括冶煉和冶金等企業,將積極參與國際資源交流。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的第二個十年將見證大陸民營企業嶄露頭角,」楊平表示,過去的十年中,大陸的國營事業和資源型企業已經在亞非拉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下一階段正好適合了大陸勞力密集型的民營企業前往施展全角。因為它們在獲得足夠電力和交通設施支持的同時,在地人也已培養成才。
「以大陸民營企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會大規模走出去,這是我對未來十年的一個基本估計,」楊平說,屆時全球都能看到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到處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