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1日,對銀行理專劉平來說,很不一樣,從今天起,他名片上印的「理財專員」四個字,是專有名詞,銀行必須領到金管會的核准函,才能高高掛起「財富管理」的招牌。
「不好意思增添你的困擾,請您仔細填一下,您現在的資產有多少?跟配偶加起來,平均年收入有多少?這樣我們才能為您服務,」劉平親切地對著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先生說。
只見老先生掛起老花眼鏡,一邊填寫資產調查表,一邊埋怨,「你們銀行在搞什麼,來當個VIP,還要搞得這麼複雜!」劉平陪著笑臉,解釋說這是政府的最新規定。
上銀行當VIP變得麻煩,主要是因為過去兩年,多家財富管理銀行一檔接一檔狂賣連動式債券,這種強調「保本、高收益」的新金融商品,乍看之下非常地誘人,但是潛在風險不小。
許多銀行理專在龐大業績壓力下,為保住飯碗,往往「賣了再說」,卻未明確告知客戶風險何在。
例如商品並非隨時贖回都保本、有時會被迫提前贖回等,有不少客戶在交易過程中被誤導,事後發現真實並非如此,上銀行討公道,衍生許多交易糾紛,金管會因此制定「銀行辦理財富管理業務應注意事項」,希望解決國內財富管理亂象。
新規定限制,如果客戶資產不符合VIP的門檻,經營財富管理的單位就不能賣予太過複雜的結構式商品,如長天期的連動債,也不能享受貴賓級的優惠和理財專員提供的一對一服務。如果符合門檻,銷售產品就沒有限制。
新辦法讓市場面臨重新洗牌,未領到核准函的銀行被迫暫時離開市場,但同時金管會卻開放券商和保險公司都可經營財富管理業務。
財富管理市場群雄並起
根據金管會公布的資料,截至2005年11月25日止,共有三十六家銀行、三家券商拿到財富管理執照,對民眾而言,口袋的錢多了一層保障,對業界而言,市場正式進入百花齊放、短兵相接的戰國時期。
美林集團調查,2004年台灣資產超過新台幣3500萬元的有錢人,已達五萬兩千人,比前年增加4%。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至2007年底,台灣與銀行往來資金超過300萬元的VIP客戶,將從現今的六十萬人,增加到七十四萬人,總資產也突破10兆元,顯然台灣「正港」的有錢人不少。
花旗銀行更預估,未來亞洲富裕人士的財富,每年將以8%的速度成長,由於背後的商機和潛力無限,因此銀行、券商或保險公司無不卯足全勁,打響自家金招牌,搶食上千億的市場大餅。
財富管理市場群雄並起,銀行、券商正面迎敵,兩方人馬揮動財富管理大旗,搶著服務有錢人家。
另外,擅長透過保單幫助資產大戶合法節稅的保險公司,也在一旁伺機出擊。
由銀行、券商所訂的高淨值客戶門檻,可看出各家主攻的市場(見頁107表一)。
經驗豐富的外商銀行,所訂的門檻較高,例如花旗銀行設定標準為300萬元,荷蘭銀行規定每月平均總存款要達到388萬元,至於匯豐銀行,要求個人淨資產要大於300萬元。瑞士銀行、法商巴黎銀行訴求的是金字塔頂級客戶,瑞士銀行規定「客戶與其關係帳戶平均存入或投資餘額超過50萬美元(約新台幣1675萬元)」,法商巴黎銀行要求「在半年至一年間,帶進50萬美元的投資金額。」
在本國銀行中,建華銀行條件最高,要求客戶在建華金控集團之內的金融資產要超過800萬元,才算是高淨值客戶。國泰世華銀行將門檻訂在300萬元至於消金業務龍頭的中國信託商銀,對高淨值客戶的標準訂在100萬元以上,台新銀行則將直系血親與配偶都算在內,往來總金額超過150萬元,或年薪200萬元以上持有無限卡者,才是財富管理部門所要服務的對象。
要保本、高獲利還是節稅?
銀行重整出發,券商也初試啼聲。目前已經取得財富管理業務執照的寶來、元富以及台證三家證券商,目前都已經進入最後準備階段,將擴大人員編制,殺入財富管理市場。
與銀行動輒數百、上千名「理專」大軍相比,券商的財力、人力,明顯不足,主要打的是理專資歷牌,像元富證券,理專平均擁有五年以上外商銀行私人理財部門經歷,另外,寶來證券則以產品「自製」能力見長。
至於保險版的財富管理規範,目前已進入預告階段,金管會決策官員指出,保單理財複雜性高於銀行,因此,將來保險版的財富管理服務內容,必須擁有幫客戶規劃財富管理需求分析的能力。最快2006年,保險業就能正式開辦財富管理業務。
銀行、券商、保險公司搶著做財富管理生意,到底民眾該如何為自己的錢把關?把錢交給誰最安心?
比較目前拿到執照、已經開辦財富管理業務的銀行、券商(見頁108表二)各擁有何種優勢呢?
台北富邦銀行財富管理總處資深協理陳怡芬表示,銀行容易掌握客戶整體資產,可就商品收益、風險、稅務等做資產規劃,它的優勢在於可同時經營客戶資產與負債,主要代理銷售國內外基金、連動債與保險,想要保本、賺取固定收益的民眾,比較適合找銀行。
寶來證券集團總裁白文正表示,相較於銀行,券商則以投資見長,重心在股票市場,強調賺取高獲利,除了股票之外,券商也可代理或代銷國內外基金、連動債、結構型商品與保險等經主管機關核准之各項金融商品,民眾若想賺大錢,找券商比較有得拚。
至於有節稅需求的民眾,匯豐中華投顧總經理李哲宏則建議,找保險公司會是比較聰明的選擇。
專家教你挑選財富管理幫手
國內財富管理市場蓬勃發展,銀行、券商和保險公司各霸一方,該如何選擇?
一項調查顯示,VIP有錢客戶最在乎的五件事情,包括產品多元化、服務專業、便利性、品牌以及服務品質。
多比較,掌握重點,你也能輕鬆挑出最「麻吉」的財富管理機構。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
1.理專是否夠專業:是否能從客戶的年齡、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等做全盤考量、幫客戶做資產配置,這通常需要一套電腦系統做支援,而不是讓理專一人決定配置的。
2.理專薪資來源是否具有獨立性:如果理專推薦的熱門商品,賣愈多,佣金抽愈多,這樣幫客戶做資產配置,就不夠客觀公正。
小訣竅是,不妨考考理專,他們推薦哪檔基金?是用什麼標準選出來的?如果是績效特別好當然沒問題,只怕是因為基金給的佣金高。
◎華頓投信副董事長羅立群:
不妨自問,是否對理財知識熟悉,是否能夠掌握最新金融資訊,然後為自己打個分數。一分是完全不熟悉,五分是非常熟悉。
1.分數達五分,選券商:券商提供的商品較新、較複雜,且多半是高風險、高報酬,適合擅長投資、操作積極者。
2.分數達三至四分,選銀行:這個族群可能工作跟金融圈有極大關係,或是自己有興趣,也能迅速掌握最新消息,可選銀行做財富管理。
3.分數在二分以下,選保險公司:這個族群對理財資訊較不熟悉,可能因性格保守,不太能夠承受風險,找經營方向也是穩重保守的保險公司,比較妥當。
◎中國信託銀行零售銀行事業處副總經理薛承雄:
1.選團隊比選理專重要:理專不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客戶唯有倚賴背後的團隊,提供強大的系統管理以及商品平台,才能夠滿足理財需求。
2.理專把客戶需求擺第一:判斷理專好不好,只要管一件事,那就是「理專有沒有關心我的需求」。
小訣竅是問理專:「如果我有1000萬元,你會幫我怎麼規劃?」然後貨比三家,看看哪家的建議最能符合你的需求。(陳怡貝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