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碧桂園事件後,引起不少人對於大陸房市後市擔憂。巧妙的是中國放鬆房市政策,推出首購「認房不認貸」,被視為提振房市的一記「深水炸彈」。截至9月7日,已有21座大陸城市加入新政行列。業內人士指出或可代表大陸房地產市場將自底部反彈。
「大陸房子住滿70年,就會被政府收回嗎?」這是不少台灣人對於在大陸買房的普遍疑惑。
其實,一般人在大陸買房,因為用地性質不同,大致分70年使用權的普通住宅,以及40年使用權的商業住宅。
在大陸購房後,屋主將獲得一紙《房屋所有權證》,證明購房者有依法對房屋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這就是所謂的「對房屋並無永久產權,而是擁有可續期的使用權。」
而大陸《民法典》中明確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者,自動續期。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講得白話一點,購屋70年後繳了續期費仍能續住,房子不會被政府收回。
什麼是「認房不認貸」?
近期為了提振房市買氣,相關政策陸續出籠,尤其以8月25日發布的「認房不認貸」新規,極受矚目。
8月25日,大陸官方發布通知,推動落實首購貸款「認房不認貸」政策措施。
比如在上海,「認房不認貸」是指無論購房者是否曾有貸款購房記錄,只要購房者證明自己名下在上海無房產,即可按第一套房標準辦理住房貸款。
如果購房者名下在上海已有一套房產,則不論是否曾貸款買房或貸款是否還清,均會被按第二套房標準進行貸款審批。
對於希望改善居住環境的家庭來說,賣掉本地名下房產即可立刻按首套房貸款利率購房。
新規定可謂政策大轉彎。先前大陸官方在房地產市場過熱時推出的「認房又認貸」政策,被認為是從市場預期和實際購買力兩方面進行降溫。
「此前政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買房人的積極性,」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表示,「認房不認貸」明顯是為穩定房地產市場,讓大眾買房時財務更為寬鬆。
新政威力有多大?
「認房又認貸」政策之前主要集中在大陸一線城市,且個別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較高。加上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大陸部分一、二線城市的房價自此已出現下跌。
此番推行「認房不認貸」,一方面可望刺激部分屋主將原有住房掛牌出售,將增加剛需房源供給;另一方面,屋主賣掉二手房後購買新房,也會提昇房市銷售,帶動房地產企業的業績。
有分析稱,此前大陸不少「爆雷」的房企,甚至有機會從此輪政策中「回血」。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舉例說,當前上海一套新房平均總價大概為500萬元(人民幣,下同)。「認房不認貸」政策推出之前,二套房首付最高比例為70%,即預付款需350萬元。按照新政,若納入首購認定範疇,首付款大約僅需175萬元。據此對比,首付款相當於房價款的35%。
同樣,納入首套房標準,房貸利率也會下調。
當前上海二套房商貸利率為5.25%,按照貸款本金200萬元、30年期等額本息計算,利息總支出約為198萬元,月繳房貸約1萬1044元。
若按新政策,利率為4.55%,利息總支出約為167萬元,月繳房貸約為1萬193元。對比來看,利息總支出減少近31萬元,每月貸款減少約851元。
碧桂園,恒大接連暴雷後,大陸房地產市場「底部或已確立」
至於近期碧桂園與恒大接連傳出債務危機後,最新大陸房地產市場動態如何?此番大陸一線城市中的廣州、深圳率先落地「認房不認貸」,或與其市場下行壓力大於京、滬有關。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7月,北京和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相較前一年分別上漲0.4%和0.2%,廣州和深圳則是分別下降0.2%和0.6%。
不過,從專業機構、中指研究院的近期市場成交量數據來看,北京、上海房市也面臨下跌壓力,尤其上海二手房已連續4個月成交低於「榮枯線」。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樓市占大陸新房市場銷售份額的70%,迫切需要「穩定經濟」。大陸房地產業人士認為,這是此次北上廣深迅速跟進「認房不認貸」,且政策表述一致的重要原因。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認為,目前政策的放鬆代表著大陸房地產市場底部已經確立。
分析預測,北京二手房成交量,有望快速增長到1.5萬套~2萬套,部分區域短期價格上行成為必然,9月上海樓市交易也會因此積極提振。
能否真正修復市場情緒?
「認房不認貸」或有助於市場觸底回升,既緩解了購房者的部分資金壓力,也讓換屋人士的需求,能以較合理價格和成本得到滿足。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此舉預計將極大修復市場情緒和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除「認房不認貸」外,大陸官方及銀行業近來在其他層面也動作頻頻,包括退稅優惠、調整貸款利率等。
不過,對於未來前景,部分大陸業內人士持謹慎樂觀態度。
有分析稱,「認房不認貸」政策未從根本上戳破「樓市泡沫」,大陸或需拿出更多更大利好政策,給予市場全面性的支持,才能長久釋放需求。
「未來4個月大陸房地產市場能否回穩,對於總體經濟大盤至關重要,」專家分析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倪鵬飛則給出建議,政策要能在行政、金融、財稅、土地以及住房保障相互配合,這是對各大城市相關部門下一步的重要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