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來,台灣政府推動永續政策一波接一波。從《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公告、成立碳權交易所、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下轄氣候變遷署等,一連串法令與政策進展,凸顯政府推動永續與淨零轉型已勢在必行。
華人媒體先行者
《遠見》2005年開創CSR企業社會責任獎,邁入第20屆
《遠見》於2005年開創台灣最早的「企業社會責任獎」(CSR Award),19年前就引進國際最先進的永續思潮到台灣,多年來持續倡議企業必須善盡社會責任,並追求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的永續作為。《遠見》並觀察到從全球各大學到台灣的大專院校也開始重視善盡大學社會責任(USR,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重要性,因此《遠見》也於2020年於台灣率先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大調查」(USR Award)。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多年前提出「企業經營的第一座山是利潤之山,第二座山是社會責任之山,第三座山是永續發展之山。」這一席話已是許多企業的共同願景。邁向明年「第20屆」的里程碑,由高希均教授正式宣布,《遠見》為台灣社會送上最關鍵的獻禮,於今(7)日成立「ESG遠見共好圈」。這是台灣第一個牽手企業與大學、整合ESG與USR的永續平台,將打造跨界、多元、創新的交流平台,攜手產學界,共創影響力。
遠見永續獎邁入第20年
最關鍵獻禮 ESG遠見共好圈成立,全台首創整合ESG與USR的平台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的永續整合平台──「ESG遠見共好圈」今(7)日舉辦成立大會,不僅主管機關重視,如金管會副主委蕭翠玲出席致詞,過去19年來長期擔任《遠見》ESG與USR評審的多位貴賓亦熱情參加成立大會,包括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東吳法商講座教授毛治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考試委員姚立德、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等。
第一屆「ESG遠見共好圈」共有69家會員,包含企業與大學。成立大會這天,來自企業會員的董事長、總經理等高階主管與大學正副校長等主管永續事務的師長們共聚一堂。現場約200位貴賓,共同見證此一里程碑,展現攜手共好、邁向永續的決心。
做為國內率先倡議ESG與永續觀念的《遠見》,早在2005年就開創華人媒體之先,舉辦第一屆企業社會責任獎(CSR),從此年年不間斷,善盡媒體社會責任,並與時俱進,設立綜合績效與傑出方案兩大類評選,激發企業創意、帶動ESG良性競爭;2020年再創設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帶動高教重視社會責任、關懷在地與培育人才。
至2023年5月,《遠見》已舉辦完第19屆ESG和第四屆USR贈獎。預計今年10月將啟動2024第20屆《遠見》ESG企業永續獎與第五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
共學、共享、共創、共好四大核心精神
整合超過60位顧問團,推出一整年會員專屬活動
ESG遠見共好圈(以下簡稱遠見共好圈)由《遠見》籌備近半年,秉持四大核心精神,包括跨界共學、知識共享、典範共創、永續共好,將以一年時間,籌辦多項會員專屬行動,協助企業、大學等不同單位,組成實踐永續轉型的共好伙伴。
遠見共好圈的另一大強項,則是由歷屆《遠見》ESG、USR獎的專業評審們,組成超過60人的堅強顧問團隊,每個都是ESG與USR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未來的會員活動,都將邀請顧問代表出席,擔任指導。
9月7日成立大會出席的顧問群,還包括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陳來助、活水社企投資開發總經理陳一強、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執行長郭雪貞、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秘書長陳文良、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柯勇全、孔雀魚普惠科技創辦人林坤正、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等人。
兩大獨家調查首度曝光
企業投入最多的前三項SDGs:教育、健康、氣候行動
成立大會現場亦公布兩大獨家調查,都是首度對外公開。一是《遠見》過去四年進行ESG獎項評選時所統計出的數據資料,二是針對遠見共好圈會員調查的亮點發現。
首先,根據《遠見》過去四年ESG獎項評選的統計資料,彙整三項獨家數據。當問到,「企業有投入哪些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近四年數據可看出排名變化,教育品質(SDG4)於2020年位居第一,中間雖有下滑名次,但最新的2023年又重回第一;健康與福祉(SDG3)近年受重視的程度則逐步上升,從2020年的第六名,最新排序已衝上第二名;氣候行動(SDG13)受重視程度則是第三名。
當中,值得欣慰的是,消除貧窮(SDG1)與減少不平等(SDG10)近四年企業投入排序均有明顯上升,前者從第11位升到第6位,後者從第14位升到第7位,顯見近年企業對於貧富差距與化解不平等的社會議題上投入更多關注。
而多年來,企業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就是「推動CSR/ESG,對貴公司帶來哪些效益?」根據《遠見》統計資料,「提升企業形象」五年來穩居第一,「因應未來風險」「強化內部管理」分居二、三名。
另一項企業最常關心的問題則是「推動CSR/ESG事務時,主要面臨之障礙或困境為何?」「難以評估效益」位居第一,每年都有過半企業認同這是最大障礙;選擇「法規政策不明確」「推動成本太高」這兩項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分居二、三名。
了解會員需求與期待
企業最想了解同業ESG作為,大學最希望跟各界溝通
為充分了解企業與大學內部永續組織現況,以及資源需求和未來期待,《遠見》同步針對第一屆共好圈的68家會員展開會員調查。
結果發現,企業認為「最有幫助的前三項資源或行動」是「了解同業的ESG作為,相互學習」(55.6%)、「與政府單位對話,溝通政策方向」(55.6%)、「與不同產業交流永續作為」(47.2%);大學認為最幫助的則是「增加媒體曝光,讓外界知道校方USR作為與成效」(65.2%)、「與企業界深度互動,尋找與企業合作機會」(60.9%)、「了解其他大學的USR作為,相互學習」「爭取外部投資或金融資金挹注」(兩項同為47.8%)。
在提到「哪些服務或學習內容,是貴單位現階段最需要的?」,企業認為最需要的兩項是「了解最新國內外政策法規與趨勢脈動」(77.8%)和「了解ESG/永續相關的數位化管理工具」(69.4%);大學認為最需要的前兩項是「USR/永續教育訓練及人力培養」(73.9%)和「建立USR整體策略方針」(69.6%)。
《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強調,這份會員調查的回饋意見,將作為平台規劃未來一年活動內容的重要依據,接下來在遠見共好圈的會員專屬活動中,一一提供各項「解決痛點」的學習與交流機會,扮演串聯資源、激發創意的角色。(完整調查結果圖表參見附錄)
首場會員活動「ESG暨USR典範分享會」
一次學習10家《遠見》獲獎方案
回應會員期盼,成立大會當天下午,隨即舉辦第一場會員專屬活動「ESG暨USR典範分享會」。當天安排10家近年來曾在《遠見》ESG和USR獎項得主分享獲獎方案,並邀請3位顧問,包括永灃環境管理顧問企業永續暨氣候變遷服務合夥人溫麗琪、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現場解讀獲獎亮點,加上引導會員分組討論,達到跨界共學。
10家分享的企業與大學,每家都是《遠見》ESG和USR獎的常勝軍,幾乎全是囊括首獎的優秀案例,並以「E(環境)、S(社會)、G(公司治理)」三大議題做區隔,在每一面向都有精選案例分享。分享案例橫跨傳產、金融、電信、到服務業,包括遠東新世紀、台泥、國泰金控、遠傳電信、信義房屋、中華電信、玉山銀行;大學則有屏東科大、成功大學、東海大學。
最後,活動尾聲也預告,下場會員活動「線上知識共學會」預計10月登場。若是錯過9月7日的成立大會與典範分享會,還有機會,及早加入ESG遠見共好圈,成為與我們攜手共進的夥伴,與好公司一起成為偉大的公司、好大學一起成為永續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