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台中烈日當頭,一早就有幼兒園老師牽著小小孩、爸媽帶著子女到台中文化資產園區看展,其中,索予明爺爺的兩枚銀圓跟藍背心最引人注目,還吸引來自澳洲、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背包客駐足觀賞。原來,這兩樣物件訴說的,是一段被遺忘的台灣歷史。
其實,索爺爺只是「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巡展的主角之一而已。「我以前都不知道台灣有這麼一段歷史,有助於我更進一步了解台灣。」來自澳洲的背包客參觀後,興奮地對工作人員說。
踏進展區的第一站,就是模擬1949年間,從中國大陸搭船撤退到台灣的場景,很多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倉皇離家,拎著一卡皮箱,跨越一座海洋,來到異鄉展開新的旅程。
「不管是追隨師長漂泊的流亡學生、縱橫沙場的軍人,或背負使命的公務員,這些人離鄉後,被迫重新選擇未來,然後開始思鄉,進而將台灣當成故鄉。男男女女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編織成民國遷臺史,也融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娓娓道來。
從7月5日至9月20日的展覽,至今已吸引1萬5000多人參觀。在相對偏遠的文化園區能有如此成績,頗為不易。
住在園區附近的國小三年級蔡同學,常常去看展,還畫了索予明的藍布衫背心,栩栩如生。他說,「我以前都不知道這些故事,現在才知道索爺爺是故宮寶物的守護者」。1949年,他押運最後一批故宮文物來台,一直在故宮服務到退休,2022年6月19日享嵩壽102歲,與世長眠。
小男生畫中的藍背心,正是索予明與母親唯一的連結。
索予明的兒子索孝慈哽咽說,父親臨行前,寒冬冷冽,奶奶將一針一線縫製的藍背心穿在父親身上,並給了兩枚銀圓。從此,母子二人分隔兩地。
1945至1955年,百萬餘人從大陸各省遷居台灣
1949年,索予明為完成任務,搭著運送故宮寶藏的「崑崙艦」,從南京到基隆港,期間走走停停,達一個月之久。他感觸良多說,「到台灣後,中國共產黨天天罵我們是盜寶的人。我媽媽很可憐,生幾個孩子都夭折,只有我這個孩子,又被迫分開。唉,亂世啊!亂世中為人真不簡單,老母親去世很多年了,我都記不清楚了」。
終於等到1987年11月,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索爺爺急著返鄉尋找母親。索孝慈說,經好友轉述,才知道奶奶是黑五類被流放,拿著一根麵條要吃,手卻一直抖,抖到麵條都掉地上了,1965年就過世了。父親不忍聽下去,跪地磕頭……。
73年來,索爺爺不輕易翻出兩枚銀圓,從不放聲大哭,而是欲哭無淚,硬生生將悲傷、愧疚壓抑在心頭。
有一回索奶奶拿出兩枚銀圓給兒子看,「父親故意轉過頭不看,這是他最脆弱的一面,」索孝慈眼眶泛紅說,「他以前還對我說,我回家要穿著藍背心。」
2022年索爺爺過世了,但,這件藍背心卻出現在展覽上。「我知道父親的意思,這是他與奶奶唯一相認的信物,他想離開時穿著,但我想這是大時代悲劇的借鏡,值得後人珍藏紀念。看到這件背心,就知道以前發生過什麼事,當年有多少人走過多少風風雨雨。」索孝慈說。
其實,有很多跟索爺爺一樣的遷臺一代。初估1945至1955年間,有超過百萬人從大陸各省遷居台灣,世代繁衍,已傳承至第四代。然而,遷臺歷史卻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被遺忘。
紀錄1200位長者故事,拼繪「兩岸系出同源」的軌跡地圖
身為遷臺二代的威京總部集團主席、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沈慶京,生於八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之際,被家人取名為「慶京」以茲紀念。1948年冬季,兩歲的他隨投筆從戎的父親來台,經歷遷臺人士從暫居到定居;從磨合到融合的坎坷歲月。
沈慶京從小常因「省籍」身分,受到同儕排擠。而兩岸糾葛所帶來的童年記憶,讓他更加渴望「兩邊能不分彼此,玩在一塊兒」。
直到1987年才露出一線曙光。沈慶京以「老兵返鄉探親」名義,獨家贊助凌峰「八千里路雲和月」電視節目的製播,讓分隔38年的老兵得以一解思鄉之愁;1988年,更以父親之名設立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拚搏事業多年後,沈慶京驚覺遷臺一代快速凋零,深怕歷史被淹沒,於2016年啟動「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畫,七年來共紀錄1200位長者的生命故事,徵集文物近3000件、撰寫959篇文章、製作完成約500則影片。藉此拼繪出「兩岸系出同源」的軌跡地圖。
「我很遺憾未及早啟動此計畫,我們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每找到一位當事人,就像撿到一塊寶,有時候約好了,過幾天卻接到過世的消息,」沈慶京想為這個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下印記。
遷臺團隊還採訪到多位百歲人瑞。包括103歲、白髮蒼蒼的賈李樹芝,她從大陸到台灣,從台灣到利比亞、美國,再回到台灣,跨越亞洲、美洲、非洲的奮鬥故事,正是大時代下,小人物堅苦卓絕、不向命運低頭的縮影。
她74歲的女兒賈紫平回憶說,1949年媽媽懷著我四、五個月的身孕,從上海到台灣,一邊爬一節一節的軟繩梯,一邊高喊「我是孕婦,你們不要碰到我」,她擔心隨便被人推擠一下,就會掉到海裡。逃難過程艱辛,吃大鍋飯、睡機場,幾經波折,多年後才落腳台中的虎嘯東村。
賈李樹芝的先生賈哂儂是空軍飛行員,參與過多場慘烈戰役,夫妻聚少離多,時刻承受生離死別的煎熬。「先生出完任務,回來才告訴我,今天又飛一趟大陸發傳單,我事先不知道,這樣也好,等到真出事了再說吧,」賈李樹芝背負著空軍眷屬的宿命。
賈李樹芝為撫養五個子女,遠赴利比亞當護士
當年,軍人薪餉微薄,經濟拮据到難以養育五個孩子。在埔里榮民醫院服務的賈李樹芝得知利比亞需要醫護人員,薪資是台灣的九倍多,回家跟先生商量後,決定報名。
未料,42歲的她超出年齡限制,主動向衛生署長請命說,護士不是唱歌跳舞的工作,是靠經驗……,最後取得資格到利比亞工作。三年期滿,她思考下一步後,決定到美國報考護士執照。皇天不負苦心人,取得資格後,家人也陸續到美國依親。但,這些都是犧牲陪伴先生、孩子的代價所換來。
原以為全家可過上安定生活,豈知厄運撲面襲來。1980年,賈哂儂中風、洗腎;1984年的農曆大年初二,正值盛年、29歲的小兒子賈憲治心肌梗塞驟世。她腦海中,只有憲治到美國後的畫面,完全沒有陪伴孩子長大的記憶!她決定回到台灣的家。
2022年,兒女們幫賈李樹芝出書《糊里糊塗百歲過-賈李樹芝恩典之旅》,當成百歲賀禮。她有感而發說,一個人的命運,要自己來闖,這是事實(指自傳),不是編故事,編故事你編不好,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她覺得自己的重擔,擔得快到底了,可以卸下了。「我還是有苦衷的,但我不願意掉眼淚,上帝很恩待我,到現在我吃飯香,還做得動事情」。
去年,遷臺團隊採問時,賈奶奶神采奕奕、說話鏗鏘有力,一點都不像百歲老人,還同意參加7月5日台中展的開幕儀式。沒想到,採訪過後幾個月,突然中風、不良於行。
賈紫平感慨萬千,「我終於知道為何要用搶救兩個字了,母親身體硬朗卻突然生病,非常感謝基金會及時幫母親留下影像,是我們家最珍貴的紀念。」
搶救下一代不復辨識與記憶的民國遷臺故事
跟賈紫平一樣心有所感的人,將觀展心得貼滿整面牆:偶然來到這裡,帶著滿滿感動回去,願世界平安;遷臺故事背後的堅毅,在我公公身上看到了力量;不要打仗,才能安居樂業;身為眷村二代參觀後,感念父親千辛萬苦來台,養育我們長大;感謝你們將這段回憶介紹給身為外省三代的我;歷史很需要被紀錄下來;謝謝用心傳遞真實歷史故事的您們……。
來自四面八方的感謝,如一股暖流沁入心頭;大人牽小孩、老師帶學生,成群結隊參觀,讓團隊士氣大振。
每天看著大小朋友亦步亦趨跟隨解說員,認真聽講,石靜文知道「遷臺歷史的種子正在散播萌芽」。
9月開學前的一大早,遷臺三代、40歲的王啟林(化名)帶著小五、小二的女兒看展。當年,從軍的爺爺帶著他八歲的父親來台,但爺爺奶奶的故事,到他女兒這一代變得模糊不清,他想讓孩子知道當年眷村的歷史。
不只台灣民眾,還有新加坡、日本、韓國、澳洲、馬來西亞的背包客來看展。
有日本遊客留言:這個展太棒了!居然有根據選擇而有不同結局的科技互動模擬。最棒的是解說員的講解,好懂又有趣。絕不會因為我是日本人而無法享受展覽的內容。這個展是對未來傳達戰爭是什麼的重要場所,有很多日本教科書沒有教到的事情。
一位來自沖繩的日本人留言:看完展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會想分享給朋友。台灣跟沖繩有著相同的歷史(指被日本併吞殖民、二次大戰……),彼此都很珍惜和平。
還有很多英文留言:這是可以讓孩子了解台灣歷史、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展覽;超讚的了解台灣歷史的方式……。
其實,疫情前的2019年,沈春池基金會就啟動「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我家的兩岸故事」四城巡展(高雄、上海、台北、福州);今年,展覽列車繼續開往台中站。
展出故事都是真人真事,並非官方篩選過的歷史資料。石靜文認為,參觀者如能藉此認識、了解這段歷史,促進不同民族的融合,所有努力就值得了。
儘管保護文化遺產的工程浩大且費時,基金會仍四處尋找遷臺人士足跡。沈慶京深知時間不等人,搶救計畫刻不容緩,除20人團隊外,也希望更多志工加入行列,共同守護這段被遺忘、卻「系出同源」「血濃於水」的民國遷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