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當下國家發展不容忽視的課題,惟,運動與製造業不同,效益、產值難以立即回收,更難以衡量,因此擬定運動政策,考驗政府的智慧。我們蒐集了幾位運動專家及官員的意見,為台灣的運動政策,爬梳新脈絡。
運動,儼然成為21世紀國力發展的絕佳國策,但由於運動是個IP,如同文創產業般的「影響力產業」,不似一般製造業來得有形,且得以立竿見影、立即回收,因而成了政府在制定策略時,難解的糾結,更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綜觀世界各國在發展國家運動策略時,既能宣揚國力,又能刺激經濟的大型賽事,成為政府最愛服用的良方。但偏偏這種Top down型態的強心針策略,往往只能發揮曇花一現的淺碟效應,若無法與由民間而上的Bottom up力道接軌,進而形成生態循環效果,更遑論產生自轉及有機的動能。
近年來,日韓在體育政策著墨甚多,堪稱為藉體育的肩膀展現國力,站上世界舞台的經典案例,他們的運動發展策略,值得參考。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