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用「ABC」3個方法做有智慧的長者,不讓家人為愛掙扎

用儆醒、愛與勇氣,改善自己與家人關係。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3-08-19

瀏覽數 4,850+

《活一天樂一天》/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活一天樂一天》/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我的教友淑珠,3年前丈夫胃癌末期,住進加護病房。淑珠和兒子認為,若再積極治療甚至插管急救,只是延長丈夫的痛苦,但女兒不捨父親,結果兒子和女兒間爆發肢體衝突,互告家暴,鬧上法庭,女兒搬離家中,家庭關係頓時陷入冷戰,持續了兩年多。(本文節錄自《活一天樂一天》一書,作者:竹君,以下為摘文。)

2020年下半年,我在教會的「每星期小組查經禱告」認識淑珠,那時我剛喪夫半年,心中有許多苦痛和悲傷。她剛好坐我對面,當時的我們是「苦瓜對苦瓜」,每次輪到我們兩人分享,總是大吐苦水。但是經過一年多,她說自己已經變成了「蜜蘋果」,我是親眼目睹她的變化。

淑珠分享,她用了「ABC」三個方法改善自己和女兒的關係:

Alert:儆醒

淑珠覺察自己的「心理框架」需要調整。心理框架是由社會文化、個人成長經驗、教育、宗教信仰和無意識的偏見等因素所塑成,會影響我們的人際互動,尤其是最親的家人。淑珠調整了自己看待家庭問題的角度,也就改變了和女兒的互動方式。

Benevolence:慈悲與愛

當年,淑珠夫婦忙於賺錢養家,把幼年的女兒交給婆婆照顧,所以在丈夫生病之前,淑珠和女兒沒有很多互動,30多年來,兩人的關係就像「平行線」。

女兒離家一年多後,有一天突然三更半夜回家,因為她身體不舒服。淑珠雖然因為丈夫的事和女兒有過不愉快,但她想起「愛裡無刑罰」,於是她除了陪女兒看醫生,每天更親自為女兒費時費力熬雞精、南瓜濃湯,還用蘋果、紅蘿蔔、馬鈴薯加入檸檬汁,榨成蔬果汁,變化早餐菜色。

她無微不至的照顧,治好了女兒的胃潰瘍,更讓女兒有足夠的營養,撰寫博士論文。慢慢地,母女關係好轉,淑珠和女兒現在已經無話不談,而且女兒每天上班前,都會請淑珠為她禱告。

Courage:勇氣

淑珠有勇氣說出自己的家庭故事,也透過教會牧師協助,邀請女兒一起參加相關課程,讓母女兩人看見自己的弱點和盲點、向彼此道歉,最終化解心結,擁有比過去更為緊密的母女關係。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用儆醒、愛與勇氣,改善自己與家人關係。(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用儆醒、愛與勇氣,改善自己與家人關係。(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除了儆醒、慈悲與愛、勇氣這3個方法外,淑珠的故事也提醒了我,如果當初淑珠的丈夫有機會提前思考自己最後一哩路的醫療決策,他的兒女就不會為了「怎麼做才是對父親最好」而引發衝突。

因此,每個人都必須預立「遺囑」,並關注「病人自主權利」、「安寧緩和」、「全人善終」等資訊,提前為自己做好安排。

我雖然已經在健保卡上註記,放棄「插管」等一切侵入性治療,可是現在有新法上路。《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如果要放棄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醫療選項,必須由本人及二親等內親屬至少一人,到醫院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後,由本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方能生效。

心理學上有個「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論,把人分成4個部分,分別是「隱私的我」、「公開的我」、「自己不知道的我」、「未知的我」。其中「自己不知道的我」有盲點,容易孤芳自賞;「未知的我」則非常寬廣。

我很敬佩淑珠及家人願意公開自己的故事,幫助更多的人。分享得愈多,愈能看清自己的盲點,勇敢面對,最終豁然開朗。

人有時候會有很多盲點,自己不知道,但當知道的時候,重新領悟,心中會非常舒坦。心理健康的人,「公開的我」愈大,心裡愈自在,處處都能站得住腳,自在進出,有所突破。

祝福淑珠一家人,在上帝的恩典中,享受豐盛的人生。

《活一天樂一天:百歲母親教我的生活智慧與兩性溝通》,作者:竹君,時報出版

《活一天樂一天:百歲母親教我的生活智慧與兩性溝通》,作者:竹君,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