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8月4日批准了第一款專門治療產後憂鬱症(PPD)的藥物,這款藥物只需要3天就能看到效果,對患有產後憂鬱症的新手媽媽無疑是一大福音。為何據美國調查分析,產後憂鬱患者近年有增加趨勢?每7位女性就有1位可能患上?
FDA批准的這款藥物,是由藥廠百健跟生物製藥公司Sage Therapeuticse共同研發的口服藥Zurzuvae,用於治療因分娩或懷孕而患有嚴重憂鬱症的成年人,藥物需每天服用一次,並持續14天。
這兩間藥廠在聲明中指出,預計Zurzuvae被美國緝毒局列為管制藥物進行審查90天後,將於2023年第4季在美國上市。
這篇聲明也提到,FDA認為目前還沒有充分證據足以證明Zurzuvae可以有效治療重度憂鬱症,還需要額外研究來支持批准。
分析師預期,若Zurzuvae只被批准用於治療產後憂鬱症,這兩間公司的股價會連帶下跌,因為罹患產後憂鬱症的人較少。
FDA指出,目前治療產後憂鬱症只能透過靜脈注射藥劑的方式來治療。
FDA精神科藥物主任法奇奧內(Tiffany Farchione)在聲明中表示:「對於許多應對極端、甚至危及生命情緒的女性來說,獲得口服藥物將是個有益的選擇。」
每7位女性就有1位可能患上,什麼是產後憂鬱症?
根據健康非營利組織March of Dimes指出,產後憂鬱症是剛生育完孩子的女性最常見的症狀,幾乎每7位媽媽就有1位可能患有此病症,甚至連爸爸也有機會。
而且這種情況還正在持續發生: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CDC)最新一項研究分析發現,2015年分娩時診斷出產後憂鬱症的比率是2000年的7倍之多。
產後憂鬱症通常會在生完孩子的1到3週內開始,並帶來強烈的焦慮、悲傷和疲倦感,讓新手爸媽很難照顧自己和孩子,除了影響身心機能的恢復,也可能影響母親與孩子的關係。
產後憂鬱症的可能原因包括遺傳和懷孕後賀爾蒙的變化,風險因素包括以前的身體虐待、糖尿病、懷孕期間的併發症和其他生活壓力因素,例如:悲傷、疾病、失業或低收入。
醫學專家強調,罹患產後憂鬱症不會讓人性格變壞,如果症狀在兩週內沒有消退,或是有任何自殺念頭,就必須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根據估計,產後憂鬱症每年影響約40萬人,雖然症況可能在幾週內自行消失,但也可能持續數個月甚至數年。
3天就能出現藥效,專家:鼓勵更多患者接受治療
臨床數據顯示,Zurzuvae只需要「三天」就能見效,明顯快於需要兩週或更長時間才能見效的一般抗憂鬱藥物,專家表示,光是這一點,就能鼓勵更多患者接受治療。
麻州婦女心理健康中心精神科醫生諾娜克斯(Ruta Nonacs)表示:「這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患者族群,當女性被告知自己患有產後憂鬱症的時候,會感到尷尬、被羞辱,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格當一位母親。」
居住在紐約的麥可馬洪(Sahar McMahon)提到,自己在生下第二個女兒後罹患了產後憂鬱症。在意識到自己不願意再花時間陪伴孩子後,她同意參加Zurzuvae的藥物測試。
「我打算生下孩子,我想要孩子,但我卻不想跟他們互動。」
而在服用第一顆藥物的幾天後,她的憂鬱情緒獲得了改善,「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快速的轉變,我感覺又找回了我自己,」麥可馬洪表示。
耶魯大學楊克斯博士(Kimberly Yonkers)表示,Zurzuvae的藥效「很強」,可以用在對一般抗憂鬱藥物沒有反應的女性上。
不過,楊克斯也提到,FDA應該要求製藥公司Sage Therapeuticse提交更多關於女性在服用Zurzuvae的後續追蹤數據。
「我們還不清楚服用Zurzuvae後的45天會發生什麼事,」楊克斯擔憂地說:「病患可能會恢復,但也可能舊病復發。」
Sage Therapeuticse目前也沒有宣布Zurzuvae的價格,楊克斯表示,這將決定該藥物是否能被廣泛使用。
FDA警告,Zurzuvae的副作用包括嗜睡、暈眩、疲勞和腹瀉等,服用藥物後的12小時內不應該開車。
時常被忽視,Zurzuvae的出現喚起社會關注產後憂鬱症
事實上,這款藥物花了如此久的時間才獲得批准,部分原因是多年來女性在醫學研究中時常被忽視,其中產後憂鬱症就是沒有得到足夠關注的疾病之一。
此外,有色人種和低收入的女性比白人和富裕女性更容易罹患產後憂鬱症,且他們在治療和研究上也時常被醫療機構忽視。
除了這些因素以外,企業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也較少。
專門研究女性心理健康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蒙克(Catherine Monk)指出,製藥公司在精神病藥物上的投資相較其他疾病來得少,部分原因是「科學上的挑戰」。
這些挑戰意味著更高的藥物開發成本和財務風險,也就是投注資金在研究上,卻不一定能帶來理想的產品。
加拿大投資銀行BMO Capital Markets估計,到了2030年,全美將有2.4萬名女性接受Zurzuvae的治療,銷售額將達到5.67億美元。
隨著Zurzuvae的出現,人們愈來愈重視產後憂鬱症,以及其他相關心理健康疾病,若身邊有朋友或自己的身心狀況出現警訊,不要覺得尷尬或丟臉,及時尋求專業協助才能早日度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