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的「藍海」不是政治符號,而是一種商機無限的隱喻。本書的兩位作者金偉燦博士(W. Chan Kim)與莫伯尼博士(Ren Mauborgne),任教於歐洲商業管理學院(INSEAD),為極負盛名的策略與管理教授。兩位應《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之邀,來台訪問,並拜會了行政院謝長廷院長及經建會胡勝正主委。他們生動的演說與精采的問答,引起了熱烈的迴響。
(一)從紅海競爭到藍海策略
「1990」年前後是二十世紀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解放了東歐人民的生活方式;1991年的蘇聯解體,證明了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終於獲得了全世界的肯定。順著這條道路前進,從今以後,人類的命運就能擺脫貧窮,走向小康。經濟起飛中的中國大陸,就是一個例證。
當市場經濟的運作席捲歐亞大陸時,「競爭」就變成了天經地義的遊戲規則,也變成了企業優勝劣敗的最終裁判。這就是為什麼1982年《追求卓越》一書在美國出版後,立刻引起轟動;因為每一個企業都想變成「卓越」,變成另一個IBM、3M、惠普。在2004年的新版中,兩位作者又重覆指出了卓越企業的八大特質:採取行動、接近顧客、自主和企業精神、靠人提高生產力、親身實踐、堅守本業、組織單純、寬嚴並濟。
對有些企業,比「追求卓越」更現實的是「打敗對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1980年代中,出現了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競爭論》與《競爭策略》等相關學說。被譽為「世紀CEO」的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於2005年初出版了《致勝》一書,也立刻洛陽紙貴。他反覆提出:「贏」才是真正的「偉大」。
就在此一時刻,一個新的學說——「藍海策略」——出現在西方世界。那就是「脫離血腥競爭的紅色海洋,開創藍海商機」。
(二)「價值創新」的提出
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些突破性的觀念與作法,出現在學術界與企業界。
社會的進步就是靠這些突破性的觀念出現。「天下文化」近三年來出版的《執行力》《應變》《重新想像》《致勝》等書,就是在介紹這些重要的新觀念。
此刻我推薦《藍海策略》原因有三:
(1)這本書的立論是根據百年以來三十多種重要產業、百多件策略個案研究分析所獲得的結論。它是一本理論與實證相互融合的著作。
(2)他們的研究指出:企業不可能永遠保持卓越,打破這個宿命的策略,就是要創造無人競爭的市場空間。它刺激企業去追求一個完全嶄新的想像空間與發展方向。
(3)面對市場競爭時,藍海策略是要打破傳統思惟,追求「價值創新」,不僅拋棄對手產生「替代」效應,更能對消費者產生「另類選擇」。它鼓舞企業要攀登新的高峰。
「藍海策略」就是要做「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價值」和「創新」同樣重要;創建藍海成敗關鍵並非尖端科技的創新,也不是「進入市場的時機」,而是「創新」和「實用」、「售價」和「成本」兩組的密切配合。
在訂定藍海策略,兩位作者提出了「四項行動架構」(four actions framework):(1)「消除」哪些產業內習以為常的因素?(2)「降低」哪些因素應降低於產業標準?(3)「提升」哪些因素應高於產業標準?(4)「創造」哪些產業尚未提供的因素?(1)與(2)在節省成本,擴大需要;(3)與(4)在強調「差異化」與「新價值」,提升產品價值。
與血流成河的紅海策略相比,藍海策略的特色有五:
‧開創沒有競爭的「新市場」;
‧不與對手競爭,使「競爭」變得不相干;
‧創造出新的需求,並透過成本控制,追求持續領先;
‧同時追求顧客所能獲得的高價值與產品的低成本;
‧調整整個公司的作業系統,給新策略完全的配合。
(三)「藍海策略」的實例值得學習
本書的實用價值應當廣泛地推動到各個領域,以及各種不同的生活層面。因此,凡是與眾不同的、前所少見的、貼近顧客的、足以誘發欲望的、甚至違反「常理」的「行動」、「過程」,都可以泛稱在運用「藍海策略」。
讓我們列舉一些身邊的例子:
(1)《新新聞》分析馬市長,是以藍海策略非傳統方式,贏得了國民黨主席的選舉。
(2)新竹交大以提供赴國外名校進修的機會,爭取優秀新生。
(3)統一的7-ELEVEN,提供二十四小時及全年無休的服務;誠品的不打烊書店、博客來的網路書店、「康熙來了」的節目、《空中英語教室》的內容……,都呈顯了「價值創新」。
(4)《遠見》9月號報導的宏達電(目前的上市股王)、三星科技(世界第一大螺帽工廠)、神達電腦、歌仔戲團明華園、福特集團的馬自達、壹咖啡,這些受到顧客喜愛的產品,正是「藍海策略」的台灣見證。
讀完《藍海策略》一書的真正考驗,在於能否在企業或組織內,產生一股新力量,變成「價值創新」的具體行動,駛向藍海。
這會是一個充滿冒險、挑戰、以及豐收的航程;因為千山獨行、商機獨創,但結果則是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