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看病變貴!健保新制7月上路,能解急診壅塞?

李加祈
user

李加祈

2023-07-01

瀏覽數 13,650+

7月起健保新制調漲部分負擔,瞄準急診掛號費與門診藥費而來。圖為遠見資料畫面,張智傑攝
7月起健保新制調漲部分負擔,瞄準急診掛號費與門診藥費而來。圖為遠見資料畫面,張智傑攝
00:00
00:00

習慣到大醫院看病嗎?7月開始,大醫院看病變貴了!健保新制調漲部分負擔,瞄準急診掛號費與門診藥費而來。小病也上大醫院,恐怕得不償失。只是健保署大動作調整部分負擔,真能改善急診壅塞嗎?

從急診走廊再排到大廳,病床隨處可見,咳嗽聲、嬰兒啼哭聲此起彼落,急診擁擠吵鬧的畫面,佔據各大媒體版面。

急診擁擠並非今年特有現象,健保署表示,為了改善急診壅塞,並落實分級醫療,7月1日開始將調升急診部分負擔,醫學中心提高至750元,區域醫院調升至400元。

主管機關期待透過醫療分級,緩解大型醫院急診人滿為患的現況。為何大多醫學中心急診部主任卻認為成效恐有限。

漲價為了醫療分級分流,大醫院為何無感?

急診檢傷分類將病人分成五級,第一級最為嚴重,第五級則是非緊急病症。目前,全台醫學中心的急診病人以「檢傷三級」為最大宗,以林口長庚為例,檢傷一二三級病人合計共佔總病人數超過八成。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部部主任詹逸凌認為,調漲部分負擔增加,主要為了減少輕症患者擠大醫院就診,但醫學中心急診原本就是「急重症」為主,影響不大。

健保新制無法減緩急診壅塞,另一個關鍵是,就醫人數僅僅是收治病患的急診「前端」,但目前大醫院急診壅塞主因卻在「後端」,也就是醫師診療後,安排住院病房這塊。

壅塞主因:急診住院「等不到床」

「其實我們不擔心前端擁塞,」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部部長許建清強調,大醫院真正的問題是:急診住院病人等不到床位。

點開健保署的急診即時訊息查詢網站,台大醫院和林口長庚等待看診人數不到20位,但住院等待人數卻都超過一百人,因為排不到病房,只好繼續待在急診室等床位,才是大醫院急診壅塞主因。

近期醫院因疫後離職潮和畢業季,導致醫院護理人力減少,影響醫院服務量能。圖為遠見資料畫面,張智傑攝

近期醫院因疫後離職潮和畢業季,導致醫院護理人力減少,影響醫院服務量能。圖為遠見資料畫面,張智傑攝

疫情升溫、護理人力缺口,造成缺床危機

急診住院「等床」現象惡化,臺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分析,主因新冠疫情專責病房退場以及護理人力缺口所致。今年五、六月以來,新冠疫情逐漸升溫,疫情雖然沒有去年那麼嚴重,但許多醫院為了避免相互傳染,病房出現一位確診者占一間病房的狀況,隔壁暫不住人,因此床位消耗量增加。

【遠見 x 未來少年】全家一起培養國際視野>趁週年慶入手加送1期,還送《未來少年》知識庫!

李偉強認為,最近因疫後離職潮和畢業季,導致醫院護理人力減少,影響醫院服務量能。衛福部規定,醫學中心的護病比必須在九人以下,若護理人力不足,就要減少病房數量,以維持照護品質。「不只台灣,全世界的護理照護都面臨人力缺口,」許建清強調。

專家:提高急診住院率和轉院率

針對急診住院病人等不到病床,除了改善流程,提升急診住院率外;還要積極對外提升轉院率。

許建清以台中榮總為例,以前台中榮總的急診壅塞嚴重,但院長陳適安推動「急診待床不能超過24小時」,延後不緊急的治療與手術,提升急診病人住院率,讓急診不再是「擠」診。

除了醫院內部流程改變,詹逸凌強調,輕症或狀況穩定的病人可轉診其他醫院,但「病人轉診接受度並不高,」目前林口長庚每日成功轉診的急診病人僅四、五位,如何改善醫病溝通,提高轉診率,是一大挑戰。

建構令人安心的醫療網絡,才能落實分級醫療

健保新制恐難有效減緩醫學中心急診壅塞,但醫界仍高度肯定,詹逸凌感慨地說,「健保讓看病變得便宜又大碗,」但也因此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和資源分配不均問題。

「關鍵還是在信任感,」李偉強認為,醫院和診所要提升醫療品質,取得民眾信任,願意就近就診。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晏任建議,要善用「區域聯防」,醫院與診所各司其職、互相合作,才能根本改善急診壅擠現象。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