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延長,除了更需妥善規劃財務以支應老後生活與醫療長照需求,50世代作為上有長輩、下有子女的三明治族群,更需為家人和自己做好準備。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議題逐漸浮上檯面,我們不僅追求更好的老後生活品質,減輕家人的照護負擔也一樣重要。比起長壽,或許很多人更在乎:如何健康老、快樂老?
知名節目主持人楊月娥,就曾是長達10年資歷的照顧者,更一度需要同時照顧癱瘓臥床的媽媽,和罹患血癌的小女兒。回憶起那段身心飽受煎熬的時期,楊月娥有感而發地說:「沒有人會準備好要成為一個照顧者,家人生病、或是意外事故,都是突然之間發生的。」
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如何預先做好準備,守護自己與最珍愛的家人?作為家中主要經濟支柱,需要照顧全家人需求的50世代,又該如何隨著不同人生階段,調整最適合自己需求的保險和財務規劃?
走過十年長照路的體會:照顧別人之前,要先顧好自己
原本就需要花心力照顧媽媽的楊月娥,在女兒生病需要住院後,日常生活更為分身乏術。因為幾乎得全天候在病房照顧女兒,只有星期五必須進棚錄影工作時,可以拜託大女兒在課餘時間接手;周末假日同樣不能休息,因為她必須回家一趟,讓媽媽看得到人,還得幫家中採購接下來一周份的食材。
「那時候我就是過著電視台、家裡、醫院三點一線的生活,只能偶爾趁著空檔稍微休息,更不要說有自己的時間。」
楊月娥回憶,她曾因為壓力過大,躲在病房的浴室裡開著水龍頭,邊喝啤酒邊大哭。身心各方面的煎熬,更讓她直接停經提早進入更年期、也曾被診斷出自律神經失調。「當時我一直告訴自己絕對不能倒下,幾乎是用意志力在硬撐。但後來我發現,不能什麼都自己一個人扛,必須要適時懂得尋求援助、休息。」
她開始學著適時找幫手,並且有意識地放鬆自己──真的忙不過來的時候,就拜託婆婆或是其他兄弟姊妹幫忙帶媽媽去看診;她把瑜珈墊和文房四寶搬到病房,在陪病有空的時候,就拉拉筋、寫寫字,既是靜心,也紓解壓力。
幸而女兒的病情在治療下逐漸好轉,目前已大致恢復日常生活,母親也已在去(2022)年圓滿離世。回顧這段漫漫長照路,楊月娥說,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應該要同時照顧自己,「如果自己的情緒、狀態不好,只會讓原本可能輕鬆處理的小事,變得更費力氣。」
保障不是有就好 更需因應人生階段調整對應的風險保障
月娥姐的真實經驗分享,其實也是許多50世代即將或正在面對的課題。中國信託銀行保險規劃師李薇協理指出,隨著醫學進步,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和1995年健保開辦時相比,已從約74.9歲提升至80.86歲。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光是依靠健保制度提供的基礎支付項目,可能不足以因應步入中高齡之後的多樣醫療需求。特別在長照時代,不只是醫療、住院等短期需求,失智、失能狀態下所需要的長期照護,更是不可或缺的必須保障。
從40歲的全力衝刺,到50歲逐漸站穩腳步、60歲後逐漸進入準退休期,不同年齡階段,需要因應哪些可能的風險,並準備好足夠的保障?對此,李薇提供了一個簡單易記的三字訣:「有、夠、好」,也就是「有沒有」、「夠不夠」和「好不好」。
舉例來說,很多爸爸媽媽在子女還小的時候,大多會先幫孩子買一些像是住院醫療險,或是意外險之類的「基本款」。但多數人可能到了中年左右,難免動一些小手術、或是有醫療住院的需求,等到要跟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才發現自己買得不夠,沒有涵蓋到重點。
因此,中國信託銀行建議,保險並不是「有買就好」,而是應該在不同人生階段,適時檢視自己是否有準備好需要的風險保障。像是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很多新的治療法出現,一些新型的療法或技術,可能會不適用過往醫療險的理賠範圍,這些眉角都要注意。
至於保險到底該買多少?中國信託專家團隊提供一個實用的「雙十原則」做為基準:「年繳保費為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壽險保額為年收入的十倍。」保險商品內容五花八門,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選擇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是做好風險保障與管理的第一步。
幸好有保障與相信專業 不僅讓自己喘息也減輕照護的財務負擔
楊月娥表示,幸好自己過去有幫女兒從出生時就買好醫療險,還有學生身分可享有的平安保險、先生公司的團保也有針對被保人子女提供保障,因此整個療程的財務負擔不致於太重,也才有預算能夠住進較不受打擾、空間更寬敞的單人病房。
至於媽媽雖然因為本身有慢性病史,在很多保險購買上相對受限,幸而因為媽媽具有榮眷身分,在醫療支出上可以獲得補助;但因為要請全天候看護的費用,依當時媽媽的醫療保障項目無法藉由保險給付支應,因此仍然是一筆可觀的財務支出。
楊月娥也提醒,目前政府長照2.0政策下,符合巴氏量表2至8級失能標準者,可以申請像是居服員居家服務、喘息服務,甚至是一些針對語言或肢體訓練的復能治療,這些對媽媽的健康狀況都很有幫助。
「一開始我也不懂,媽媽已經因為癱瘓無法說話,為什麼還需要語言訓練?」後來經過社工說明才知道,這其實是為了要讓長輩的口腔機能維持正常運作,才不會逐漸喪失吞嚥、咀嚼能力。楊月娥說,在照顧路上,很多時候還是必須要聽取專業的建議,不要太堅持自己的觀念。
可避免長壽風險的3大原則 為自己和家人撐起防護傘
經過這段照顧家人的歷程,楊月娥有感而發地說,自己一直都有意識地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但有了媽媽的前車之鑑,讓她更留意自己的健康。「特別是家族中,直系親屬有癌症或慢性病史,你可能就是更容易拿到門票的高危險群。」
作為調劑身心的興趣,楊月娥30多年來都是基隆市愛樂合唱團的固定班底,並且受邀到各地表演,一來鍛鍊肺活量、二來也得以認識一群志同道合,興趣相投的好友;她也因為照顧家人,養成了靜坐冥想、禪修等適時關照、自我調節情緒的習慣。
在財務規劃方面,她選擇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入基金或股票等金融商品,也開始逐步檢視調整自己的保險內容。「不指望養兒防老,靠別人不如靠自己、靠自己不如相信專業。因為照顧過家人,我現在做的準備比以前更完整。」
中國信託指出,隨著長照時代來臨,除了預先準備和長照失能相關的保障外,老後照護的相關財務需求也要有所規劃。像是透過安養信託等理財服務,就可以確保老後有一筆專款可使用於生活、照顧或醫療等相關支出上,同時也能達到資產保全的效果。
最後,中國信託專家團隊也提供三個在規劃風險保障時的大原則:
1. 打基底-基本的保障先有,像是好發頻次較高的基本住院醫療險、實支實付,以及意外險等,這些都屬於基本必備的項目。
2. 顧大局-加強重大傷病險,轉嫁一次性的大額醫療支出;或透過壽險,在發生變故時,降低家庭的財務負擔。
3. 護長遠-針對未來退休生活及老後的醫療需求,階段,以及可能的長期照顧支出做準備,迎接超高齡社會,也能安心、快樂老。
「做好風險保障的布局,有完整的防護傘,才能守護家人和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