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第二次出現在螢光幕前,接受電視台專訪。
第一次是2003年暢談晶華如何勇度SARS危機;這次再度上電視,則是帶頭為觀光業請命,希望政府全面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
「香港去年GDP的成長,有一半來自開放大陸觀光的助益,」剛從大陸返台的潘思亮斬釘截鐵地說,台灣觀光業百分之百得靠大陸觀光客挹注。
他分析,目前大陸開放民眾登記的北京、上海及廣州三地,第一波登記的都是資本家,所以開放前兩年,像晶華這樣的五星級飯店,將是第一波受惠者。
至於7月初股東質詢他的天祥晶華虧損情形,潘思亮則拍胸脯保證說,「等開放大陸觀光,自然就會熱起來了。」
但事實上,就算少了大陸觀光客來台這塊大餅,晶華還是照樣賺錢。
聚焦核心優勢:頂級精神
去年新台幣23.77億元的營收,雖不敵有展館加持的君悅,但近三成的獲利,卻讓這個觀光類股模範生,連續六年蟬連國內最賺錢的飯店,吸引外資加碼,目前持股比例高達33.5%。
外資看中的,除了時下中國熱議題的未來性,潘思亮聚焦核心優勢的經營方式,也是外資高持股的重要原因。
外表溫文儒雅、幕僚形容沒架子的潘思亮,從小就懂得分辨優劣勢,做自己拿手的事。
中美斷交那一年,潘思亮的父親,高雄拆船巨子潘孝銳,無預警地把十五歲的他送出國念書,為了能儘快返國,他利用台灣人最擅長的數學成績一路三級跳,二十歲就念完大學,從柏克萊經濟系畢業。
2000年陳由豪家族退出晶華經營團隊後,原本在華爾街擔任投資銀行家的潘思亮,頂替到大陸發展的哥哥潘思源,正式接手晶華酒店的經營。
O型、摩羯座的潘思亮,兼具內斂和奔放的性格,一位餐飲業資深記者形容,他投資布局深思熟慮,但發動行銷攻勢卻快狠準。
早在接班前,潘思亮就不斷思考如何區隔市場。他心想,比地點,晶華不是君悅的對手;比硬體,又不能與涵碧樓媲美,突然靈機一動,想到地下樓層的麗晶精品,聚集了台灣最多的世界級精品,再加上自己和企業家好友組成的群鷹會,全是金字塔頂端客層。
潘思亮決定再次做自己擅長的事,全力塑造晶華的頂級形象。
經過持續的改裝和整頓,晶華推出蘭亭上海料理、柏麗廳自助餐、沐蘭SPA及大班(頂級商務客層)幾個令人驚豔的品牌,以求新求變的特色,有效掌握每年30%的回流客,還有像麥克.喬丹般等國際巨星的下榻。
「晶華把客人當主人來看待,讓客人沒有太大的壓力,」去年曾率領高階主管到晶華參訪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觀察。
延伸品牌優勢:深耕餐飲
潘思亮知道,晶華最強的優勢不是買地蓋飯店,而是餐飲和飯店管理,如果能延伸品牌優勢,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有別於其他五星級業者汲汲經營住房率,潘思亮反而深耕占營收一半的餐飲,並以BANDO.8及WASABI兩個自創品牌,輸出到信義計畫區,為晶華的東進試水溫。
潘思亮不只聚焦經營,還集中擴點,包括在大台北區、上海的擴點,而且為了減輕龐大的資金壓力,他也主張不持有固定資產,因為瘦的人一定比胖的人跑得快,「我們不會把資產放在石頭上,而是用來服務客人。」
在員工眼裡,潘思亮複製的商業模式,給了他們更大的舞台。前晶華酒店餐飲部營運暨訓練總監、現任信義傑仕堡駐店經理劉亨慶說,相較其他飯店員工,一輩子待在同一棟樓、做相同的事,「潘董替員工把水引到更大的池塘。」
身為國內上市觀光類股中最年輕的董座,潘思亮的學習力很旺盛,不管中英文書刊,照單全收,尤其對企業領導者的管理極有興趣。
他看到王永慶讓每個部門自負盈虧的經營策略,立刻仿效台塑,在各單位成立利潤中心,「十家餐廳當一個單位管,和當十個單位管,完全不一樣,」潘思亮得意地說,晶華各層餐廳的特色非常明顯。
雖然心羨老子「無為而治」境界的潘思亮聲稱,今年晶華在布局上,並沒有因應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的計畫,不過看著他在大台北地區的擴點動作未曾停歇,或許他口中所謂的「無為而治」,指的應該是能量更大的「無所不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