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台灣漫畫的連環畫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88-10-15

瀏覽數 14,900+

台灣漫畫的連環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11月號雜誌 第029期遠見雜誌

「我第一次看到的漫畫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今年五十四歲的漫畫家劉興欽說。當時是民國三十三年,台灣光復的前一年。

盟軍空襲,小學三年級的劉興欽和玩伴爬上山頂,看著飛機呼嘯而過,這群打赤腳的頑童邊喊邊揮手向飛行員打招呼。突然,機群投下紙張片片,孩童們撿起一看,上面書著日本軍官模樣的南瓜大尉,還有如小鬼子般委屈的台灣小兵。

「哇!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看的東西。」盟軍攻心戰的宣傳單,卻讓台灣鄉間學童「大開眼界」。

以漫畫做政令宣導 

這是「阿三哥與大嬸婆」漫畫作者劉興欽的童年經驗。經驗的背後,透露出漫畫和台灣最早的兩種關係:漫畫被當做宣傳的工具;台灣缺乏屬於自己的漫畫。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在台灣幾近空白的漫畫園地裡添上幾筆色彩,先是延續抗戰時期遺風,以漫畫做政令宣導;接著是連環圖畫出現,市井間隨處可見。如同台灣在整軍建設一般,不斷崛起的漫畫家也在十年間粧點出台灣漫畫第一個鼎盛時期。

「那時候,漫畫可以教人怎樣種田。」現年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對漫畫鼎盛時期猶有印象。從三十八年到五十年左右的台灣,正是一個物質和精神層面都亟需補充的環境。

政府在報章上運用漫畫教人如何增產報國、改善生活。在缺乏書籍和消遣的精神生活上,漫畫則扮演了平民最大精神食糧的角色。「我們的飛揚浪漫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夢想便在這裡慢慢成形。」作家林清玄提到童年在連環圖畫中尋得超然忘我。

漫畫家廣受歡迎 

漫畫家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從大陸來台的梁中銘、梁又銘、牛哥等或鼓舞政治士氣,或批評社會病態;台灣本省孕育的如陳定國、葉宏甲、劉興欽等或描繪歷史人物,或寓教化兒童於故事中,皆廣受大眾歡迎。

根據民國四十二年一項調查統計,當時全省共有二百五十七家雜誌,三分之一是刊有漫畫的。街頭上,連環漫畫只租不賣,彷彿今日熱門的錄影帶生意;而「小孩流連租書店,就和現在青少年愛去MTV一樣」。五十多歲的劉先生如此比較。

那十幾年的漫畫景象,反共抗俄和從軍最樂是常見的主題,「這是對危機時代的因應,因為當時的台灣正面臨中共的軍事威脅和國際間姑息主義的侵蝕。」兩個大學女生看了五0年代的漫書後,如此記錄下來。

台灣這段漫畫鼎盛時期造就了「從小看漫畫長大」的一代,而這一代,正是目前台灣社會的中堅分子。和亞洲協會合作編纂台灣漫畫及社會變遷的世橋顧問公司負責人顧卓雄,為這個時期下了註腳:「漫畫對台灣政治、經濟和農業發展頗有貢獻。」

諸多禁忌 

但他也發現到,儘管漫畫廣受歡迎,但早期的漫畫家卻很少以從事漫畫工作為榮的。因為:一、待遇有限,不能長期的賴以養家活口;二、發展有限,尤其是在戒嚴的陰影下,很多題材不能碰;三、並沒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

顧卓雄的發現,也正點出了漫畫由盛轉衰的部分肇因。

極盛時期的氾濫,已使漫畫面臨良莠不齊和「讓小孩不能專心唸書」的批評;民國五十年後,更遭到層出不窮的打擊。

政治陰影下的敏感,令不涉及政治題材的漫畫家也難逃騷擾。以「諸葛四郎與真平」聞名的葉宏甲就回憶到,他曾依照台灣民間故事畫了「動物音樂團」,其中有隻老牛感嘆「年紀大了,不中用了」,結果被一位老兵一狀告到警察局,指控他諷刺老兵沒有用。

「中國人對漫畫太敏感了,我乾脆改畫古裝故事,不畫時裝的了。」葉宏甲嘆了一口氣。

擅畫「大嬸婆」、「小聰明」等鄉土素材和科學教育漫畫的劉興欽也有因把畫中小流氓用了個權威人士的姓氏,而被找麻煩的經歷。在當時氣氛下,「養成我校對對白時,不但要直著校,還要橫著校。畫國旗時也要算好幾次,怕十二道光芒少了一道就慘了。畫人物畫完了還要問問別人,看晝得會不會像某某人……。」劉興欽對這些忌諱記憶猶新。

民國五十四年,國立編譯館開始漫畫審查制度,更是對台灣漫畫發展的一大致命傷。 

【遠見 x 未來兒童雙刊共讀】週年限時優惠,不只加送一期,還送《未來兒童》知識庫權限!

國內漫畫出書要先送審,而且律令千條,「牛「鳴」要寫成牛「哞」,不能寫倒「霉」,要寫倒「楣」,連漫畫人物的手勢動作都有限制。」以「牛伯伯打游擊」等作品膾炙人口的漫畫家牛哥翻著編譯館當年頒布的禁令說。

時不我予,紛紛轉業 

「柏楊還因為漫畫坐牢呢!」牛哥夫人馮娜妮道出一段「漫畫獄」。民國五十七年,作家柏楊正為中華日報家庭版譯介「大力水手卜派」漫畫,稿源由美國金氏社供應。元月三日的漫畫內容是敘述卜派父子在一個小島上建立王國,互相競選總統,不相推讓。結果就因這漫畫為導火線,柏楊被扣上「侮辱國家元首」的大帽子,被捕入獄。 政治的壓力,社會的禁錮,國內漫畫界已是「時不我予」,幾乎陷入谷底。漫畫家紛紛轉業,新起的漫畫人才也因生機已斷,「有的改畫廣告招牌,有的賣菜去了。」牛哥痛心的說。

「台灣漫畫出現了一個大斷層。」關心漫畫的人都喟嘆。

這斷層一陷,就是將近二十年。

往後的歲月,日本連環圖畫盜譯本大批走私進口,以數量眾多和煽情取勝,壓倒國內漫畫界。

科技產品的更新也讓漫畫無招架之力。收音機、電視機成為居家良伴,電動玩具引走孩童興趣,漫畫書在消遣娛樂的角色裡頓時光芒大減,乏人問津。

直到民國七十年後,方出現了轉機。先是牛哥等漫畫家在七十一年發起「漫畫清潔運動」,指出國光編譯館的審核不公,不該放任非法的日本漫畫低俗害人。

接著幾年,報章雜誌重新重用漫畫家,漫畫逐漸成為和文字並駕齊驅的媒體利器。題材和創作方式多樣化,正如同八0年代的台灣,熱鬧繽紛,在擾亂中尋找秩序和潤滑劑。

民國七十年前後相繼崛起的漫畫家,正是在漫畫斷層期間成長的一代,如今,憑著他們對時代的敏感度和社會的逐步開放,紛紛以畫筆攫獲了前所未有的廣大讀者群。

報費雜誌推波助瀾 

CoCo(本名黃永楠)的「二馬」,魚夫、羅慶忠的政治漫畫,經常讓知識分子發出會心一笑,升斗小民也時感共鳴;朱德庸的「雙響炮」、老瓊的「蔡田開門」,表達了現代家庭的心聲,以及雅痞和單身貴族對社會、生活的態度;敖幼祥的「烏龍院」重現漫畫老少咸宜的魅力,甚至搬上螢光幕;蔡志忠的「莊子說」一系列古籍漫畫,開創漫畫另一個表現天地,持續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逼得大型書店不得不闢出漫畫專櫃;蕭言中的「童話短路」則風靡了青少年和學童,甚至還將漫畫和劇場結合,做多元化的發揮。

我需要一個時代 

這般豐富燦爛景象的背後,顯現的是台灣報社媒體的力量,和民主氣候的轉變。

「開始在時報上畫,是我決定走漫畫這條路的轉捩點。」十九歲時就以中國時報連載「童話短路」而成名的漫畫家蕭言中,表示報紙對漫畫發展的影響極大。

報章雜誌對漫畫的推波助瀾,尤其從政治漫畫,或評論漫畫的耀眼表現中可見。聯合報專欄組漫畫編輯林鑫就以自己的作品為例,原本是在社會新聞或地方版中以畫搭配新聞,現在可以躍登二、三版,以漫畫專欄表達畫者獨立的意見,「這和報社主事人很有關係。」他說。

除了媒體環境之外,整個國家社會大環境的開放,也漸漸容許漫畫家一展身手。「我需要一個時代,剛好我碰上這個時代。」以漫畫登上大報頭版和雜誌封面的魚夫說。

時代在變,漫畫家和讀者的心態也有了調整。早期的漫畫家以配合政令為先,現在作畫者的心情則是「畫大人則藐之」,畫社會漫畫的老瓊也說:「我是從百姓出發,而不是從執政者著眼。」

有信心一直畫下去 

這位台灣漫畫史上第一位知名女畫家,也從讀者的來信發現到社會的需求不一樣了。一位讀者反應:「我以前看漫畫喜歡那種一看就讓人爆笑的,你的畫我原本看不懂,可是現在漸漸瞭解了其中的社會訊息……。」

幾乎每一個漫畫工作者對未來都是樂觀的。「我覺得目前,其至以後,都不需要再用唐吉詞德大戰風車式的戰鬥了。」曾在六十八年因美麗島事件而出國的現代政治漫畫鼻祖黃永楠相信,「我們的政治人物已有度量來接受漫畫批評,較有開放的態度來面對不同意見。」 

「以前,我不敢擔保;現在,我有信心可以一直畫下去。」聯合報的林鑫也說,「大家都需要練習,」包括讀者、報社和「畫中人物」。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