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並非中國大陸獨有現象,台灣也有,只是兩岸年輕人躺平的本質不盡相同。台灣的爸爸媽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躺平嗎?讓人資專家來告訴你:哪個族群「躺」的最平?
新冠疫情衝擊三年後,全球的貧富落差更為嚴峻,年輕人的思惟大為改觀。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因生存壓力巨大,出現消極的「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拒絕成為資本家賺錢的機器、被剝削的奴隸」的躺平族,台灣也開始出現這種氛圍。
只是,台灣的躺平跟中國大陸的本質不盡相同。對岸的躺平族,多數是出於對現實環境的絕望,對「階級固化」「職場惡性競爭」「過勞」等現象的回應;台灣的躺平族雖然也有「失落一代」的惆悵與無奈,但,真正能躺平的,多數是出身好、無後顧之憂的青年。
為何兩岸躺平族有落差?說穿了,就是兩者的生存壓力不同。
企業人資顧問、職涯規劃專家王淑華(小黛老師)說,兩岸青年雖都面臨高房價的問題,但對岸的職場競爭更為激烈,年輕人乾脆不出門、少花錢;台灣年輕人的競爭壓力相對小,工作觀甚至與父執輩迥異,薪水不是唯一考量,認為人生苦悶,為何還要為難自己(設定遠大目標、賺大錢),生活品質更重要。加上台灣的家長疼惜孩子,多數有補償心理,如果孩子不想上班,也不會逼孩子去找工作。
所以有愈來愈多的大學生、碩士生窩在家裡、不上班。隨機調查後發現,多數躺平族的學歷高、家庭背景好,絕非刻板印象中的「魯蛇」(loser,人生失敗者),反而是人生勝利者(溫拿,Winner)。
這個職缺真好!躺平族的工作就是整天打電動
人資顧問分享周邊的兩個「躺平」案例。
25歲的台大畢業生楊恭平(化名)出生於醫師世家,一家四口住在台北,爸媽跟大姐都是醫生,唯獨他對從醫沒興趣,雖然考上頂大,卻不是自己喜歡的科系。大學畢業後,就窩在家裡至今,天天打電動,根本不想找工作。
楊爸爸、楊媽媽60出頭,每天上班前,都會幫兒子準備好早餐、午餐,等到下班後,兩人會煮晚餐,全家一起吃飯;平常則有阿姨打掃住家。
楊媽媽擔心兒子沒錢花,特地辦了一張附卡給孩子用。自從姐姐出嫁後,楊恭平一個人獨占一個樓層居住,爸媽就住在樓下,過著「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無憂無慮生活。
「打電動」成為他的職業。每天早上八點半起床、用完餐,九點開始打電動,一直玩到晚上10點多,再出去外面運動,12點之前就寢,生活很規律。
他的姐姐楊惠玲(化名)多次苦口婆心勸導:電動這麼好玩嗎?擔心你搞不清楚真實與虛擬的世界,趕緊找一份工作吧,否則會跟社會脫節,拖愈久愈走不出家門,對你的將來影響很大。沒想到楊恭平回說,「打電動很好玩,遊戲常常會翻新,我很快樂啊」。
另外一位,是從英國讀完金融碩士學位的王柏勳(化名)。26歲的他一心一意想進入金融業,擔任MA(儲備幹部)或是ARM(法金業務助理)的職務,兩年多來卻渺無音訊,每次都跟家人說:「我投履歷了、也面試了,就是沒有錄取啊!」
他的姐姐王品蕙(化名)搖頭說,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去投履歷,他就很堅持說當年出國讀金融,就是要當MA、ARM,如果找不到這兩種工作就不做。
王家不差多一副碗筷,王柏勳也不愁吃穿,但,王品蕙實在看不下去,「我弟弟不事生產,整天玩手機遊戲,還很會花錢耶,平常聚餐應酬也不少,怕他沒錢花,我爸媽都會給他零用錢。」
姐姐沒少勸他找份工作,至少可以養活自己,也不會在家裡悶的慌。但,好說歹說都沒有用,王柏勳就是非「MA、ARM」不做。
不愁吃穿,自然沒有「找工作」的壓力
這兩個躺平族都有共通處,台北人,家世不錯、學歷又好,根本不可能找不到工作。這二、三年來,他們吃家裡、住家裡,爸媽也不介意他們窩在家裡,反而是姐姐看不下去,會念幾句。「我爸媽就是太寵溺了,根本不敢念弟弟,就擔心弟弟不高興,」楊惠玲嘆氣說。
兩位年輕人不僅天天打電動,而且不交女朋友、也不想結婚。楊恭平的理由是,他非常滿意現在的生活,不覺得需要改變;王柏勳則認為,我日子過得很好,沒有女朋友也沒有關係啊!
小黛老師發現周遭很多遊手好閒、沒有人生目標的孩子,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很優秀,家裡都有房子可以住,連她朋友的30歲兒子都跟他媽媽說,「沒必要交女朋友啊,交女友要請對方吃喝玩樂,更不想結婚,賺的錢還要跟對方一起花。」
雖說富有跟貧窮家庭的孩子都有可能躺平,但,貧窮子弟為了三餐溫飽,必須工作的壓力自然比富有家庭的孩子大;都會區又更不同了,尤其是家裡有房子、爸媽的社經地位又高的青年,幾乎可以直接躺平,不用管外面的世界。
小黛老師感嘆說,台灣的躺平族,多數都是爸媽自己造成的,這些人堪稱是「媽寶」「姐寶」,孩子不愁吃穿,自然沒有「找工作」的壓力。在都會區的富有階級,這種現象更為明顯。
台北年輕人工作機會最多,失業率也最高
其實,從行政院主計總處工商普查的結果,就能看出端倪。2022年,25至29歲的年輕人,全國失業率為6.13%,台北竟然高達7.5%,連續多年為六都之冠。台南(7.0%)、高雄(6.3%)也高於全國的平均值。
2022年,台北市工商就業數是178.8萬,占全國兩成,但,台北市青年失業率卻從2022上半年的7%增至下半年的8.1%。為何北市年輕人的工作機會最多,失業率也是最高的呢?
台北市勞動局根據主計總處的數據分析指出,青年離職原因,對工作不滿意比例最高為63.3%,明顯超過各年齡層;因公司業務緊縮而離職為25.6%,則明顯低於其他年齡層。
顯見,台北市青年失業率高,不是因為沒有工作機會,而是對工作不滿意,進而提高了轉職率。
北市勞動局局長高寶華分析,北市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為六都之冠,是因為台北市的工作機會多,年輕人自主性高、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讓許多年輕人較無經濟壓力,不急著找工作。從統計數據上,也可得出轉職頻繁、初次求職準備期較長,是促使北市青年失業率變高的主要因素。
小黛老師認為,台灣會出現躺平族,家長要深自檢討,「尤其是富有或白領階級的家長,應該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適時的壓力,而不是放任孩子過糜爛的生活,甚至還擔心孩子沒錢花,給零用錢、附卡,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的舉動。」
「媒體應該多寫一些勸世文,開導爸爸媽媽們,放手讓孩子長大,狠下心不要提供金援,孩子會想辦法活下去,對自我負責,才不會成為躺平族,」小黛老師強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