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今變動快速的時代,高為元上任清大校長後,首先思考的就是:「如果這世上沒有清華大學,差別在哪?」從而展開學校的策略藍圖。
他相當清楚,大學的責任,應該是給學生探索自我的機會,而且教育並沒有標準解答。因此,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檢視面對如今學生愈來愈多的心理需求,學校如何積極回應。
多元才能創新,用老方法達不到目標
「多元是我的核心價值,」從自己在美國讀書成長的經驗中,高為元發現,美國是移民社會,人才來源並非單一,因此能造就多元價值的社會。他表示,「只有多元才能創新,若出現了新的目標,但只知道舊的方式,就永遠達不到目標了。」
高為元舉例,像是為了登陸月球,若只會以往的駕馬車,就算把馬養得再好、跑得再快,也永遠到不了月球。而大學,正是這樣多元價值展現的平台。
他以自己的兒子為例,去年恰好也正準備就讀大學,做為家長,他在陪伴兒子度過疫情期間,也面臨許多不確定的挑戰;「疫情剛開始時,剛好我兒子就讀高二,碰到許多未知數,像是隔離政策、疫苗、美國的SAT還要不要辦等等,許多問題都相當焦慮,因此只能應變。」
這種不確定性,看在高為元眼中,「這就是人生啊!」而他相當佩服兒子的勇氣,「他在這中間找到平衡,我跟太太比較著力在了解他的想法。他最終的決定是什麼,其實並不重要,我好奇的是,當他做決定時,考慮過的事情是什麼?不是擔心他的思考不夠全面,而是透過這個過程,我能了解他在意什麼、價值觀是什麼。」
而這也反映出高為元的價值觀;教育不該有正確答案。面對現在各校都喊出跨領域學習,並積極布建跨領域課程,高為元強調,跨領域應該是一種思惟,而非多修很多學分,「不是填鴨,也不是說跨領域就要修160個學分。跨領域意思是說,面臨做決定或了解一個事物,能不能盡量360度全方位了解。」
像是生物醫學工程,高為元解釋,並不是說把生物、醫學、工程分別修課,加起來就等於是生物醫學工程,「而是這三個領域交接之處,才是真正跨領域的重點。」又或者,像是疫情這件事,也不只是醫學問題,而是政治、心靈、法律各種層次的問題,「只要你意識到這點,就有跨領域了。」
高為元上任之後,構思清大的策略發展,「清華的定位是什麼?要是清華明天不存在,有什麼影響?」
經過層層會議開會聚焦,討論出清華的特色,就是資源集合平台。對學生來說,可以在大學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潛能;對老師來說,則是研究面向,只要老師對一個領域有特別愛好與興趣,學校就應該給老師更多機會去發展。
學習面對心理壓力,並主動求助
至於學生該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挫折,高為元強調,「首先,成功不是只有一個定義。」
有可能一開始認為自己成功了,但事後覺得自己失敗;也有可能當時看起來失敗,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成功定義應該要學習用多元視角看待,不管結果是什麼,一定會有正面跟反面的影響。」
高為元也相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我上任第一天,就去了拜訪諮商中心。在國外的高校,心理健康也相當受到重視,因為有需求的人愈來愈多。」
面對現在愈來愈多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高為元解釋,要談論心理壓力,並不是比較誰痛得比較多,而是這個現象已是事實。因此,學校、社會跟家長要怎麼去了解,「不是要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要他們能同理跟了解,為什麼會有壓力?源頭在哪裡?」
同時,現今大學的多元選擇,也代表給了學生許多無形的壓力。
至於如何看待現在大學的心理輔導室愈來愈多學生前往諮商?高為元說,至少可以從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代表大家愈來愈意識到,「我不快樂、我有些事情發生、不太對勁,這已經很好了,願意跨出去、正面面對。」
儘管高教挑戰愈來愈多,但清大在高為元的帶領下,正在確定自己的新定位,也更細膩面對現在學生的需求,無論是課業或心理上,確保學生在校園中都能受到很好的對待,正是高為元心中的理想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