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位於福建東南、瀕臨台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台灣寶島和澎湖列島相隔。廈門市總面積為一千五百六十五平方公里,僅為福建總面積的1.28%,在全國兩百七十八個城市中倒數第五。2002年廈門市登記戶籍人口一百三十七萬人,常住人口兩百一十四萬人,是福建總常住人口的6.17%。雖然廈門的GDP排在福建省第二位,但從整體上來看,廈門市偏居中國一角,經濟總量不大,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市。
然而這個彈丸之地,許多人均經濟指標卻令人矚目。
2003年廈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人民幣760億元,人均GDP為福建省的三‧七倍,全國的六‧五倍;2003年廈門地方級財政收入73億元,人均財政收入為福建省三‧五倍,全國三‧四二倍。1989年以來,廈門保持21%的經濟成長速度,為福建省的一‧一七倍,全國的一‧五倍。
除了上述指標,廈門是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並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國家計畫單列市,是中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擁有「國際花園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十佳人居城市」等一系列殊榮。
廈門雖小,卻始終吸引著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眼球,讓世人矚目的遠華案(註:中共建國以來最大的走私貪瀆案,涉案官員從中央到地方達六百人)就發生於此;台海危機的陰霾又不可分割地與它聯繫在一起;然而卻有那麼一大批外資聚集於此,撐起廈門經濟的大半邊天。到底那裡生活著怎樣的一群人?遠華案後的廈門是個什麼樣子?台灣和中國加入WTO對廈門的衝擊有多大?廈門政府和人民是如何給城市發展定位?外資經濟到底給廈門帶來了什麼?
尚未抹去的遠華傷痕
這個時候談廈門,還無法不提「遠華走私案」,儘管廈門人諱言遠華走私案,諱言賴昌星這個曾經給廈門帶來惡夢的話題。然而隨著對廈門瞭解的深入,筆者逐漸感覺到遠華給廈門帶來的影響尚未抹去。一是有形的經濟影響,二是無形的心理影響。廈門人諱言遠華,正是因為傷痕猶在。
直接的經濟影響是,遠華走私案涉及的逃漏稅款高達300億人民幣,相當於廈門海關1999年稅收的七倍多,也相當於廈門市2000年度財政收入的四倍。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創下中共建國以來走私之最。
在1999年遠華案發生後,廈門引進外資遭遇了嚴重的考驗,增速大幅下降(表二)反映了廈門對外投資形象因走私案受損的事實。此外,廈門的進出口增速在1998年、1999年掉到谷底,隨後就強力反彈,其間雖然有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因素,但遠華案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到今天,遠華更多的是對廈門人心理層面的影響。廈門人非常在意城市的形象,特別熱愛自己的城市,在建設城市時就像是在裝修和打掃自己的家,正是這種「家園之感」,使他們不做有損自己城市形象的事情。遠華走私案來得太突然,就像一個巨大的波瀾擾亂了廈門人的平靜生活,廈門人不想讓這件事從此打亂了他們的生活,也恥於提起這樣有損城市形象的話題,於是諱言遠華似乎成了廈門人不約而同的戒律。
廈門政府工作人員可能是受遠華走私案心理打擊最為嚴重的一群。遠華案共有六百多個涉案人員被審查,其中大部分為政府官員,因此,遠華一案對他們的震撼是空前的,其結果就是今天廈門的大多數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中低層工作人員的思想變得有些消沈,許多事情放不開手腳,改革的原創力和激情似乎淡化了。
難道說遠華走私案就沒有給廈門帶來任何積極的因素嗎?答案是否定的,要不然我們很難解釋廈門的經濟為何能夠保持如此的高速。
在我們對廈門整體商業環境的調查問卷中,找到了部分答案。這份問卷包括五大面向,其中一個是關於政府工作效率,包括政府決策效率、廉潔程度和服務意識三項。結果得分出奇的高,除服務意識外,剩餘兩項都得了四分(滿分五分)。這無疑是遠華案給廈門人帶來的福音,唯有警鐘常鳴,人們才能高度自律。
除此之外,遠華案給廈門人思想帶來的思變可能是更深刻、更積極的影響。人們常常抱怨廈門人思想保守,固守島城不肯放眼世界,但遠華案讓廈門人不能再保持著多年不變的優閒節奏,必須被動起來處理這件驚天的大案。以前廈門是屬於廈門人的後花園,可以躲進小樓自斟自飲,現在不同了,廈門一下成了全世界的焦點,人們的目光如炬般地投向這個小島,非要探討出個一二三來。廈門人學著動了起來,海灣型城市戰略就是近年來廈門少有的大舉措。海灣型城市戰略意味著廈門人小島思惟的終結,廈門人對世界眼球的新交代。況且,廈門人是最能在平淡中創造輝煌的族群!
跨越小島思惟,尋求海灣發展
廈門人的海島思惟源自於廈門的獨特地貌。廈門全市由廈門島、鼓浪嶼及內陸九龍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區和同安組成,眾多的島嶼使廈門成為名副其實的島城。
廈門市的主體為廈門島,島區面積狹小,但風景美不勝收,讓廈門人不肯走出這個花園。廈門島小,廈門人的海島心理範圍更小,老廈門人就連島內也要分出個廈門市區和農村的概念來。
廈門人的小島思惟是封閉的,不管風雲變幻,鼓浪嶼琴聲依舊,廈門島濤聲依舊,廈門人泡茶依舊。顯然,在島內資源發展殆盡,特區優惠措施不斷減弱的今天,如果不進行改變的話,這種小島思惟將嚴重制約廈門的發展。
過去,廈門借助改革初期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自身優越地理位置和僑鄉的身分,通過利用外資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然而這種靠市場壁壘維持低商業成本,從而吸引外資帶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很難長期維持下去的。
隨著中國大陸加入WTO,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已經形成,經濟特區這個不完全市場已經名存實亡;小島思惟給廈門帶來的是極不均衡的發展狀況,因此,在自身競爭優勢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不向島外發展,廈門便無法通過降低要素成本來吸引資金。
眾所周知,廈門整體經濟是圍繞港口產生的,港口的建設和發展直接帶動了廈門的船代、貨代、轉口貿易、船舶補給和石油化工等行業的發展。而且天然良港的優勢加上國內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吸引了許多外商,今天在廈門投資的外資企業大多數表現出「兩頭在外」的特徵,即以市場在外、生產材料在外的來料加工業為主。如果不能突破港口運載能力的瓶頸,相關的配套行業和外向型工業經濟必然會遇上發展空間的「無形天花板」,廈門的發展將會出現上限。
顯然,要想贏得長久的發展,廈門人就必須走出廈門。正是基於此,市政府制訂了海灣型城市戰略。
所謂的海灣型廈門市就是要以廈門島為核心,打造六大功能城區;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壯大電子資訊、化工、機械三大工業支柱產業。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海灣型城市框架,確保到201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基本建成兩個重要基地和四大中心,即建成高新技術生產研發基地、對台交流合作基地以及航運物流中心、金融商貿中心、旅遊會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
說到底,海灣型城市建設的根本方向就是要跨出島內,走向海灣,通過城市空間的擴充,實現產業布局的調整、經濟結構的優化以及經濟總量的擴張。
海灣型城市打造廈門新優勢
通過實施海灣型城市戰略,廈門將能夠再次找到自身的比較優勢。
新優勢之一,通過海灣型城市建設,擴展廈門的核心競爭力——優越的交通樞紐中心,增強廈門輻射能力,為打造閩南金三角經濟區域奠定基礎。
區域經濟理論裡有個蜂巢理論,兩個區域經濟圈就像兩個蜂巢,其邊界如何確定,在某種程度上是由運輸成本來決定的,這個理論決定了地處珠三角與長三角輻射半徑真空的福建應該存在一個區域經濟,而以廈門為核心的閩南三角地是最具競爭力的,廈門港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亦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因此,海灣型城市定位能增強廈門優勢,使廈門成為連接閩南、台灣和東南亞經濟貿易往來的交流中心,為閩南三角地經濟區域的構建打下基礎。
新優勢之二,海灣型城市發展戰略將廈門城市開發拉到周邊,能在鞏固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基礎上,挖掘廈門原有低要素成本的競爭優勢,將逐漸弱化的競爭優勢複製到周邊腹地,提升外向型經濟主體足夠的競爭力。
我們知道,外向經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資經濟)占據了廈門工業經濟絕對重要地位。因此要維持經濟平穩高速的發展,廈門就必須維持對外向型經濟主體足夠吸引力。
海灣型城市發展戰略可以通過空間置換,降低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對保持廈門外向型經濟企業的競爭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優勢之三,海灣型城市戰略能夠加強廈門現有產業的分工合作,有利於產業鏈的延長,實現支柱產業的產業群聚效應,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克魯格曼的研究表明:一個經濟規模較大的區域,由於上游和下游產業的聯繫,會出現一種自我持續的製造業集中現象,經濟規模愈大,集中愈明顯。區域外的相關企業會向產業群聚地集中,而且愈群聚愈容易形成規模經濟,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並可以促進企業間的分工合作和專業化生產,從而提高當地企業的競爭力。
廈門原有的企業產業鏈太短,產業帶動作用不強。但廈門在電子資訊、化工、機械三大支柱產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擁有夏華、夏新、戴爾(Dell)和廈門金龍等知名品牌。重點發展這些行業,形成產業群聚的可能性最大。
新優勢之四、海灣型城市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方向符合了未來中國產業升級和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能夠形成廈門經濟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保證廈門的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中國目前的改革開放正是利用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作為沿海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經濟發展中的產業轉移現象遲早也會在廈門出現,發展高新技術才是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而且廈門具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廈門的科研機構較多,科研轉化能力比較強,這也是廈門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基礎。
海灣型戰略的發展隱憂
然而海灣型戰略也並非是一片坦途,外資和台灣海峽就是該城市戰略能否順利實現的最大隱憂。
成也外資!敗也外資?
說廈門經濟在某種程度上是外資成就的一點都不誇張,廈門是典型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工業占據廈門國民生產總值的55.8%,而三資企業的工業產值對廈門工業總產值的貢獻度高達84.5%。
此外,外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65%,外資企業稅收占全市稅收總額的40%。《財星》全球五百大企業已有三十二家在廈門投資興辦企業。
這種過分倚靠外資的狀況會不會造成「成也外資,敗也外資」的結局?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大多數廈門外資企業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主要投資目的就是利用當地廉價的生產要素和土地稅收的優惠政策。以戴爾為例,除勞動力外,廈門吸引戴爾靠大量的土地和稅收優惠政策;五年來,戴爾通過實行出口「免、抵、退」稅辦法免抵稅額19.36億元。筆者前面已經論述,倚靠不完全市場吸引資金流的作法不可能長期維持,因為不完全市場環境很容易被複製,一旦別的地區提出更優惠的條件,這些外資企業就會流出。
此外,過分倚賴外資的發展取向雖然容易收到成效,但這種取蛋(吸引外資)不養雞(扼殺本土企業)的作法,從長遠來看,可能得不償失。由於這些飛來的企業不是本土積累坐大的,產業鏈的帶動作用小,而且會造成外資支配產業布局的結構,筆者稱其為「外資綁架廈門」,即大的外資抽調資金會大幅影響廈門經濟,迫使政府滿足它的要求。
愛恨交加的台灣問題
台灣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關係到廈門未來的成長空間。深得人緣、物緣、史緣、文緣的廈門可以實現兩岸的優勢互補,進而形成閩南三角地區域經濟,最終實現閩南——台灣貿易區的構想。
另一方面台灣問題又讓廈門很長一段時間深受其害,台海動盪的局勢增添了廈門投資的不確定性。1980年代以前,中國官方幾乎沒有在這個地方投下過一分錢,結果是廈門從來都沒有發展大工業的基礎,這長久地決定了廈門的產業結構,直到今天廈門也沒有更多的重工業;而另一個結果卻是廈門的工業污染比其他絕大多數中國城市都要少得多,也成就廈門今天「海上花園」的美稱和吸引外資的本錢。
一面添喜,一面增憂,愛恨交加是台灣海峽給廈門的複雜情緒,可謂海峽興衰一線間!
企業家如是說
我們走訪了當地具有代表性的行業,通過與企業家訪談的方式對當地的投資環境做一份調查問卷,調查含括了企業經營成本、市場需求狀況、企業經營外部環境、企業家生活環境和政府工作效率等五個面向十八項問題。我們試圖通過這份問卷來找尋廈門整體商業環境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家不約而同地對生活環境表現出高度認同,像生活環境質量和治安狀況得分都高達四‧五分,這說明了廈門在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提供了優質的生活環境,廈門這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戰略,將成為廈門可持續性發展的潛在競爭優勢。
與優質生活環境相對應的,是生活成本的提高而帶來的勞動成本偏高問題,由於廈門優質的生活環境能夠吸引相對素質較高的勞動力,企業家普遍對勞動力素質表示肯定。但對於作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整體狀況來說,廈門企業家對製造工人的數量和勞動成本這兩項表示出相當程度的不滿。
企業的外部環境得分則普遍低落,這一方面反映出了廈門區域經濟發展的不足(像配套行業發展情況不佳),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廈門在基礎建設(水電、交通等)上仍有許多不足。比較矛盾的是市場需求狀況,一方面企業家對當地市場規模表現出極大的不滿,另外一方面卻對市場的開放程度和成長性表示了肯定。
高效的政府、優質的生活投資環境和廈門的高速成長空間將是廈門未來的競爭優勢,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比較優勢屬於不可複製的競爭優勢,也反映了廈門正逐步擺脫了倚靠優惠政策發展經濟的特區模式,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
結語
廈門是一塊充滿了生機和矛盾的土地。曾經促進廈門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往往也限制了廈門的自身發展。
優美的風光和生活環境成為廈門吸引外資和人才的重要因素,也使廈門人習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不願意冒險。繁榮的外資經濟造就了廈門的繁華,也壓制了廈門人的創業精神,民營經濟在這裡是弱勢力量,不久前還有民營企業家在呼籲「要平等,不要優惠」。
僑鄉的身分讓廈門嚐到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甜頭,但比鄰政治局勢波動不定的台灣海峽,也給廈門增添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新世紀廈門經濟何去何從,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這些矛盾如何轉化,如果廈門人能夠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美德,促進矛盾體朝有利於廈門發展的方向轉化,那麼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閩南——台灣貿易區這個最具活力和人氣的區域經濟將呼之欲出!(轉載自《北大商業評論》2004年2月號,作者為北大案例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