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獨立樂團「裝咖人」曲風融合傳統北管,以民間傳說、歷史為題材,譜寫出魔幻的台灣鄉野傳奇。首張專輯《夜官巡場》入圍2022年金曲獎最佳新人,團長張嘉祥如何走上音樂創作這條路?
啊唉/喔明仔牌啊共你困在這/彼條臭豬屎溪仔水聽見伊/咧吐大氣」〈水流媽〉是收錄在專輯《夜官巡場》當中的歌曲,樂團「裝咖人」憑藉這張專輯,入圍2022年金曲獎最佳新人獎,這首歌描述嘉義縣民雄鄉豐收村的信仰陰廟,那裡是團長張嘉祥老家一橋之遙的「水流媽廟」。
民雄有一所中正大學,任教於該校傳播學系的教授管中祥曾這樣評論:「認真說,這是我這兩年聽過最動人的台式搖滾專輯了。」裝咖人以台語演唱,以北管伴奏,他稱讚:「不僅歌詞文字考究,連結土地,具文學性,編曲跳脫傳統窠臼,古樸交融風神,可輕柔,可磅礡,既寫實,又魔幻。」
重新認識本土文學,奠定創作養分
《夜官巡場》的概念發想,來自張嘉祥撰寫的同名小說。他在就讀高職時就喜歡寫作,畢業後考上嘉南藥理大學,但他對學校課程毫無興趣,偶爾才去學校上課,經常在夜市打工,唯獨日日筆耕不輟,他坦承「那兩年很不快樂」。
當時,張嘉祥聽說中央山脈另一側的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以現代文學課程為主,他便將手邊作品整理後參加轉學考,開啟了後山的求學生涯。教授吳明益與楊翠、副教授魏貽君等人,都是他創作生涯的重要啟蒙恩師。
「我在高中讀過楊逵寫小孫女楊翠,她是大一必修課的老師,但我見到本人的時候很衝擊,因為她已不是文中小小隻的樣子,」張嘉祥回憶,楊翠是學者,也是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女性家屬,她的課程,揉雜台灣文學脈絡與女性主義的視角,每句話都成為他爾後追索台灣的關鍵字。
楊翠的課程,成為張嘉祥認識台灣本土論述的引子,而他則自承文學觀更接近另一位老師吳明益。在他眼中,吳明益的文學作品雖然經常使用西方文學技巧,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揚名海外,筆下的一花一草一葉一沙,卻都透露著本土關懷。
張嘉祥提到,吳明益的文學作品,不會以政治意識形態先行於藝術內容創作,而是寫下台灣的物種與地景,透過文學呈現台灣的文學性與藝術高度,「讓大家認識本土、喜歡土地,進而形成認同。」
「我們也讀國外的作品,我看到外國文學經常反思人與土地、民族與國家的關係,我也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張嘉祥自問自答:「我是使用什麼語言的人?我是從小講台語的人。我是什麼信仰的人?我是懷疑論者,但我拿香拜拜,參與民間信仰的儀式,我應該把這些事情寫下來。」
邊寫小說邊寫歌,與同學組樂團
除了上課,張嘉祥還在東華大學藝術中心打工,負責硬體技術與音響工作,因此受到各類型音樂薰陶。2016年,搖滾歌手狄倫(Bob Dyla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讓他意識到音樂可以是文學,都能感動人心;同年「生祥樂隊」到東華大學演出《圍庄》,他從中聽見本土元素巧妙結合音樂創作。
來自國內外的刺激,張嘉祥一手寫小說,一手寫歌,2017年,就和其他四位東華同學組成樂團「裝咖人」,由他擔綱詞曲創作,除了張嘉祥家門外的〈水流媽〉,《夜官巡場》還收錄了〈乩身〉〈林秀媚〉等以民間野史為題材所創作的歌曲。
在挖掘嘉義在地故事的過程中,張嘉祥讀到一份口述歷史紀錄:嘉義市首富林家的女兒林秀媚在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恰好臨盆,然而她那熱中社會運動的丈夫盧鈵欽被推選為與軍方談判,而後一去不復返,與陳澄波同樣在嘉義車站前被槍決。
張嘉祥提到,口述歷史記載林秀媚曾看到丈夫回來,外界認為她可能是看到鬼,他則解讀為思念之情。「我也許可以用林秀媚的口氣寫一首歌,把這些悲傷說出口。」於是一個男性嘗試以女性受難者家屬的視角寫歌,而他坦言若沒有楊翠過去在課堂上的啟蒙,很難辦到這件事。
「我要找到屬於台灣的文化與故事。」張嘉祥堅定地說著。如今,他每年靠著申請補助與商業演出維持樂團運作,母親不再擔心華文系畢業、就讀台文所的他賺不到錢,只要他在表演的時候澄清:「家裡的養豬場有通過環保局監測,已經不是臭豬屎溪!」